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桂林遭暴雨袭击部分公路塌方 漓江逼近警戒水位:与拉尼娜和潮汐

已有 2756 次阅读 2011-5-9 12:22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拉尼娜, 潮汐组合, 暴雨

桂林遭暴雨袭击部分公路塌方 漓江逼近警戒水位:与拉尼娜和潮汐组合对比

 

桂林遭暴雨袭击部分公路塌方 漓江逼近警戒水位:与拉尼娜和潮汐组合对比

2011-5-9 03:48 |个人分类:科技评论|系统分类:科技|关键词:拉尼娜 潮汐组合 暴雨

桂林遭暴雨袭击部分公路塌方 漓江逼近警戒水位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08日20:27  新华网
5月8日,受暴雨影响,漓江市区段的船只停靠在江边。当日,广西桂林遭遇强降雨,当地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预计降雨可能持续。暴雨导致漓江水位上涨。 新华社发(赵家志 摄)  5月8日,受暴雨影响,漓江市区段的船只停靠在江边。当日,广西桂林遭遇强降雨,当地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预计降雨可能持续。暴雨导致漓江水位上涨。 新华社发(赵家志 摄)

5月8日,漓江上一座桥的桥墩被淹没于江水之中。当日,广西桂林遭遇强降雨,当地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预计降雨可能持续。暴雨导致漓江水位上涨。 新华社发(赵家志 摄)  5月8日,漓江上一座桥的桥墩被淹没于江水之中。当日,广西桂林遭遇强降雨,当地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预计降雨可能持续。暴雨导致漓江水位上涨。 新华社发(赵家志 摄)

  新华网桂林5月8日电(记者何程)8日,桂林多个县区遭遇暴雨袭击。目前暴雨已导致一些县区出现洪涝灾害,部分路段出现塌方、被淹险情。

  8日下午,记者在桂林旅游景区象山公园看到,象鼻山周边漓江水位已经上涨至岸边台阶处,河岸拉上了警戒线,提醒游客注意安全。截至8日19时,漓江水位涨至145.16米,距离警戒水位0.54米。

  桂林市水文水资源局水情科科长王小明介绍,8日桂林出现的降雨主要分布在漓江、资江、洛清江、六漫河和古宜河上游。桂林全市共有25个雨量站日降雨量超过100毫米,50个雨量站日降雨量达到50毫米—100毫米。受强降雨的影响,桂林市部分江河出现明显的洪水过程,桂林兴安县大溶江河段出现了超过0.29米的高洪水位。目前漓江的水位还没有超过警戒线,未对漓江两岸居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桂林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仇建辉说,强降雨造成桂林兴安县华江乡、溶江镇和资源县的中峰乡出现了洪涝灾情,部分农田被淹、公路塌方、渠道冲毁,目前还没有接到任何人员伤亡的报告,灾情数据正在紧急统计。

  仇建辉说,资源县中峰乡半边街屯部分房屋进水较严重。当地政府紧急转移并妥善安置70名受房屋进水影响的村民。目前防汛部门派出的两个督察组已经到达资源县和兴安县,检查指导抢险救灾工作。

  8日11时,130多名游客因暴雨被困在兴安县华江乡超然派旅游度假村。经过当地政府部门努力,这批游客在13时左右被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

  强降雨给桂林部分地区的交通带来了不小影响。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一条公路发生上边坡塌方,造成龙胜温泉通往湖南省武冈市和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的公路交通中断。目前这处塌方仍在继续,并不断有石块落下,公路部门正在进行抢险施工。

  桂林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周文志说,这次强降雨由较大南风引发急流导致。据最新掌握的气象资料分析,5月8日晚桂林仍会出现大到暴雨的天气过程,强降雨天气将在9日告一段落。9日之后桂林主要以中到小雨、局部阵雨的天气为主。

  桂林市委、市政府当天召开了紧急会议,部署防汛抢险工作。要求相关部门要立即对全市所有水库值班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山洪地质灾害的防范,同时准备食品、编织袋、冲锋舟等各项抢险物资,及时应对汛情。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9)
2011年5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已有 292 次阅读 2011-4-11 16:11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潮汐组合 月亮赤纬角 厄尔尼诺
                        2011年5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杨学祥
 
2011年1-5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5月是第五个强潮汐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地球转速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容易激发突发事件。
 
潮汐组合A:2011年5月3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强度较大,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3.42129度,两者弱叠加,潮汐南北震荡较强,可激发冷空气活动和地震火山活动。
 
潮汐组合B:2011年5月11日为上弦,日月小潮,1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56度,两者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大。
 
潮汐组合C:5月15日为月亮近地潮,17日为日月大潮,1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23.40006度, 三者两两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5月25日为日月小潮(下弦),2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0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弱,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潮汐组合个数减少,变化幅度增大,容易激发突发事件。日月大潮向月亮赤纬角最大值靠近,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和地球自转加速,可激发冷空气活动和地震火山活动。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31937
美国24小时内出现312场龙卷风 创历史新纪录:关注拉马德雷
已有 239 次阅读 2011-5-4 12:05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拉马德雷冷位相 龙卷风
美国24小时内出现312场龙卷风 创历史新纪录
2011年05月04日10:10中国新闻网我要评论(0) 字号:T|T
新华社华盛顿5月2日电 (记者 任海军)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2日发布消息说,初步分析显示,美国24小时内的龙卷风数量上周曾高达312场,创下历史新纪录。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指出,美国南部地区上周共经历362场龙卷风,其中4月27日8时至28日8时这24小时内,龙卷风数量达到创纪录的312场。此前的纪录出现在1974年4月3日至4日之间,当时出现了148场龙卷风。
在这次创下新纪录的24小时内,共有340人死于龙卷风,这也是1925年以来,美国24小时内龙卷风致死人数之最。1925年3月18日,龙卷风曾在美国7个州造成747人死亡。
http://news.qq.com/a/20110504/000582.htm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890-1924年、1947-1976年、2000-2030年。
 
我在2006年12月17日指出,研究表明,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台风、沙尘暴、低温冷害、干旱、洪涝、流感大流行等灾害相继发生,形成灾害链。我们必须做好应付重大自然灾害的准备[1-5]。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灾害天气导致粮食安全隐忧: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频发。2006/12/17 6:52:00 光明网博客。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6/13008.html
2.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3.  杨学祥,杨冬红。“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的全球飓风等灾害。海洋预报。2006,23(3):30-35
4.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2006,(9)
5.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6.  杨学祥。盘点2007年强潮汐预警:干旱、拉尼娜、地震、严寒、流感. 2008-1-3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111.htm
7.  杨学祥。2008年自然状况展望:气候变化持续异常.  2008-1-5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114.htm
8.  杨学祥,杨冬红。对2010年的灾害预测:低温、强震、干旱和暴风雪。发表于 2010-2-24 6:38:17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709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95617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39859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442192.html

上一篇:借贷经济的神话:还有多少金融泡沫行将破灭?
下一篇:我国西北华北地区将出现大风沙尘和降温天气和潮汐组合对比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1 钟炳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2: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