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根廷发生5.6级强震:关注5月1-4日弱潮汐组合
杨学祥
关键提示
2019年6月以来的数据显示,地球6级以上强震极大值受潮汐组合控制,具有双周循环的潮汐波动特征。自2019年1月1日开始至2025年2月9日截止,潮汐波动规律明显存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091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76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3648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3115.html
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432DhYzpryB
北京时间12月1日17时至12月2日8时,受太阳日冕物质抛射(CME)爆发影响,地球出现3小时Kp为7的大地磁暴,3小时Kp为6的中等地磁暴,以及9小时小地磁暴,目前地磁活动还在持续中。(Kp指数即全球磁场指数,其反映的是每三小时地球磁场活动的情况,数值越大对应的地磁活动越强)
https://so.html5.qq.com/page/real/search_news?docid=70000021_085656bfd2c96352
厄尔尼诺指数下降周期在地磁暴期间快速终止,进入上升区间。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412265
从2023年12月2日15时开始,全球发生密集发生7级地震一次、6级地震6次、5级地震6次。地磁暴激发强震值得关注。
东西太平洋强震交替发生,是美国加州大震的前兆(条件接近具备,现在特别关注:2024年9月18日最强潮汐组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8441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9880.html
2022年6-8月高温干旱之后,9-12月全球大震来了:
https://www.sohu.com/a/577699617_12015840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4379.html
关注本次强潮汐组合激发的地震高潮。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地震终于来了。
财联社8月5日电,智利气象部门数据显示,近日,该国北部科金博地区的气温最高达到37摄氏度,创下该国冬季的最高气温纪录,智利北部和中部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超过30摄氏度的高温。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气温也在近期达到25摄氏度,而圣地亚哥往年此时的正常气温约为15摄氏度左右。据悉,这样的异常高温还将持续数日。构造活动释热是最合理的选项。与此同时,阿根廷发生6.1级地震,这些事件表明,南美洲的构造活动已经非常显著。
环太平洋地震带强震频发。2023年全球创纪录异常高温包含地球构造活动的大规模参与。
日本强震频发值得关注。
全球地震活跃,强震集中,关注强潮汐组合和最强潮汐组合。
亚洲强震频发。
我在1月3日指出,2024年1月1-4日最弱潮汐组合与10-13日最强潮汐组合,潮汐形变导致的地壳收缩方向正好相反,引发日本地震调整的可能性最大,有最大概率发生余震或更大地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16497.html
请继续关注。
美洲强震频发。
数据显示,2024年2月强震异常减少,能量积累增大大震发生的几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23845.html
关注日本本州和美国加州大震逐步升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617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9569.html
震级(M) | 发震时刻(UTC+8) | 纬度(°) | 经度(°) | 深度(千米) | 参考位置 |
---|---|---|---|---|---|
5.6 | 2025-05-02 00:04:55 | -28.55 | -67.35 | 30 | 阿根廷 |
震级(M) | 发震时刻(UTC+8) | 纬度(°) | 经度(°) | 深度(千米) | 参考位置 |
---|---|---|---|---|---|
6.7 | 2025-04-29 22:53:37 | -54.20 | 155.40 | 10 | 麦夸里岛附近海域 |
表1 2025年5-8级地震与潮汐强度的对应关系(截止时间:2025年5月2日)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合计 |
8级地震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
7级地震 | 1 | 2 | 1 | 4 | |||||||||
6级地震 | 7 | 2 | 7 | 10 | 26 | ||||||||
5级地震 | 13 | 2 | 16 | 13 | 1 | 55 | |||||||
潮汐 | 弱 | 弱 | 强 | 强 | 强 | 弱 | 弱 | 强 | 强 | 强 | 强 | 弱 |
注:本表以中国地震台网数据为准。 2024年2-3月强震异常减少,增大大震发生的几率。9-10月强震同样减少,11-12月大震集中的可能性增大。2025年1月强震频次显著加快。
2025年5月潮汐组合预报:强潮汐时期
2025年5月潮汐组合预报:强潮汐时期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韩延本,马利华
潮汐组合A:2025年5月1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28.57度,5月4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B:2025年5月8日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1度,5月12日为日月大潮,5月11日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C:2025年5月15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28.49度,5月12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潮汐组合D:2025年5月22日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14度,5月20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E:2025年5月28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28.44度,5月27日为日月大潮,5月26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最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最强)。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最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地震火山活动进入活跃期。
计算表明,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相遇(日、月、地在赤道面成一线)使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减慢,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扩张,径向收缩,有利于南北挤压东西张裂的地震和火山喷发;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相遇使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收缩,径向扩张,有利于东西挤压南北扩张的地震和火山喷发。这是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地震在不同的潮汐组合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7618.html
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2024-2025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值,与强潮汐叠加,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或暖)空气活动(最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04311.html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Yang Donghong,Yang Xxuexiang, Liu Cai.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Indonesia[J].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21(3): 1023~1027.
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2011.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2011, 54(4): 926-934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 (6): 1813~1818。
YANG Dong-hong, YANG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1818.
4. 杨冬红, 杨学祥.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5. 杨学祥, 陈震, 刘淑琴等. 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 地学前缘, 1997, 4(1): 187-193.
Yang X X, Chen Z, Liu S Q, et al. The discovery of fast rotation of the earth’s inner core and orbital effect of global changes.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in Chinese), 1997, 4(1): 187-193.
6.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Dong-hong, YANGXue-xiang. Study on 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7. 杨冬红.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D][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Yang Dong-hong. 2009.Tidal Period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D]. [Ph. D.thesis]. Changchun: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8. 杨学祥,杨冬红。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雾霾进入高发期。2013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万方数据库。
9. 杨学祥,杨冬红。2013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科学家. 2014, (3):90-91.
YANG Xue-xiang,YANGDong-hong.MeteorologicalAnalysis of ReasonsCausing China's FrequentSmogWeatherin 2013. Technology andlife. 2014, (3): 90-91.
10. 杨冬红,杨学祥.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5):1680-1685.
YangDH, Yang X X. Australiasnow in summer andthreeiceregulatorsfor El Nino events.ProgressinGeophysics (inChinese),2007,22(5):1680-168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840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652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48969.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3 04: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