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变暖导致未来特大地震会更加频繁
杨学祥
问题的提出
世界气象组织昨日发布了初步的《2023全球气候状况报告》,宣布这是有记录以来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根据截至10月底的数据,2023年的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的基线高出约1.4摄氏度(不确定幅度为±0.12摄氏度)。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在2016年和2020年也被列为最热年份,但相较于这两个年份而言,2023年的升温更加严重,并且差距很大,因此最后两个月不太可能影响到排名。报告显示,地球上的温室气体水平达到了历史新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已经比工业化前时代高出50%。与此同时,海平面也创下了历史新高,并且还在加速上升。由于海洋持续变暖以及冰川和冰盖的融化,在过去十年里(2013年至2022年),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是卫星记录的第一个十年(1993年至2002年)的两倍多。
图1 1860-2023年全球气温变化
关键的问题是,全球气温变化曲线是波动上升的,二氧化碳变化曲线是递增不减的,两者差距太大,表明温室气体不是影响全球气温的唯一因素,存在其他因素的影响(见图2)。
图2 1850-2010年温室气体浓度变化预测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假说”
深海地震降温:2002年中国科学家郭增建提出了“深海巨震降温效应”,2004-2018年地球进入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度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
太阳能量长期积累因素:杨学祥和杨冬红分别在1997-2011年提出了“海底藏冷相应”、“海洋锅炉效应”、“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200年和准60年“潮汐降温效应”。
海水因为含有平均约3.5%的盐分,所以它的最大密度约出现在摄氏负2度左右,恰好与海水开始结冰的温度很接近。两极临近结冰的海水密度最大(溶解度也最大,含有大量温室气体),源源不断地沉入两极海底,自转离心力使较重的海水向赤道海底运动,形成全球巨厚的海底冷水层和温室气体贮存层。由于太阳辐射不能进入这个领域,“冷”和温室气体被安全地封存在海底,冷水领域还不断扩大。赤道海水表层热水在上、冷水在下,垂直方向只有热传导、没有热对流。随着海洋冷水区的不断扩大和赤道海洋表层热水区的不断缩小,赤道和两极的温差也不断加大,形成中、高纬度地区的冰盖和冰川。我们称这个过程为海底藏冷效应。它是海气相互作用的典型范例,大气中的“冷能”和高浓度温室气体由此而进入海洋。冰雪反射太阳辐射,随着冰雪面积的不断扩大,地表接受到的太阳能量越来越少,使大气和海洋越来越冷,冰期有一个长期的“冷积累”和碳贮存过程。
由于内核相对地壳地幔的差异旋转,太阳辐射达到最大值时使核幔角动量交换达到高峰,部分旋转动能转变为热能积累在核幔边界赤道区(此处核幔速度差最大,积累的热能最多)。超级热幔柱(羽)由核幔边界赤道热区升起,在海底赤道区喷发,加热了底层海水和冷水中的温室气体,并引发赤道和两极之间的海洋整体热循环和碳循环,降低了赤道和两极大气的温差,使两极的海温和气温逐渐上升到冰点以上,深海冷水贮存的温室气体也释放到大气,消除了海洋藏冷效应的“冷源”和碳源,形成全球无冰温暖气候,产生晚白垩纪赤道海洋表层低温之谜(当时温度为摄氏21度,比现代低6.5度)。我们称这个过程为海洋锅炉效应。有证据表明,随着热幔柱喷发强度的减弱,近一亿年间海洋底层水冷却了摄氏15度,大气冷却了10~15度。这是典型的地、海、气相互作用。计算表明,一亿二千万年前形成翁通爪哇海台的海底热幔柱喷发,其释放的热量可使全球海水温度增高33度,喷发过程经历了几百万年时间。有证据表明,在古新世末不到6000年的时间内大洋底层水增温4度以上。海底火山活动引发的深海热对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不容忽视[2-8]。
值得一提的是,海底热幔柱不仅给大气带来核幔边界的热量和温室气体,也带来海底碳酸盐、海底油气资源和海水中贮存的温室气体,其规模要远远大于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所释放的温室气体。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12/25/content_715516_2.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369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21283.html
图3 海底藏冷效应和海洋锅炉效应,伴随温室气体在海底的积累和释放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活跃期
根据百年来地震历史记录,8.5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阿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地震活跃的主要标志,7级或8级地震为标准分辨不出地震的活跃度(震级差一级,所释放的能量差30倍,即9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8级地震释放能量的30倍)。2006年我们给出了全球地震进入活跃期的地震分布证据:
表1 8.5级以上强震集中在拉马德雷(PDO)冷位相时期
时 间 | 1890-1924 | 1925-1946 | 1947-1976 | 1977-1999 | 2000-2030 |
拉马德雷 | 冷位相 | 暖位相 | 冷位相 | 暖位相 | 冷位相 |
地震次数 | 6(4) | 1(1) | 11(7) | 0(0) | 6(6) |
注:括号()内为国外数据,[]内数据为最新数字。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18)次。在1889-1924年PDO“冷位相”发生6(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4)次,在1925-1945年PDO“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PDO“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11(7)次,在1978-2003年PDO“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12年PDO“冷位相”已发生6次。规律表明,PDO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PDO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2016年是8.5级以上特大地震的活跃期。
2006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8.5级以上强震已由2006年的2次增加到6次,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PDO冷位相与低温冻害对应的物理原因。以8.5级地震为标准,很好地区分了地震活跃期和间歇期,并对地震活动的增强有预测作用,实用价值很大。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975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60298.html
表2 1890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 9级以上 地震次数 | PDO时间位相 | 气候冷暖 | 地震 | |
全球 | 中国 | |||||
1890-1924 | 6(4) | 1 | 0 | 1890-1924冷 | 低温期 | 活跃期 |
1925-1945 | 1(1) | 0 | 0 | 1925-1946暖 | 温暖期 | |
1946-1977 | 11(7) | 1 | 4 | 1957-1976冷 | 低温期 | 活跃期 |
1978-1999 | 0(0) | 0 | 0 | 1977-1999暖 | 温暖期 | |
2000-2012 | 6(6) | 0 | 2 | 2000-2030冷 | 低温期? | 活跃期 |
注: 特大地震为Ms 8.5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我们在2006年确定的地震活跃期判定标准正在被学术界接受,得到相关部门和专家的认同。2006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8.5级以上强震已由2006年的2次增加到6次。
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2024-2025年为太阳黑子峰值,预计2023-2025年全球进入新的特大地震活跃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表3 1890-2012年全球8.5级以上地震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和月亮赤纬角极值的对应性
序号 | 地震时间 | 地震地点 | 震级 | 拉马德雷 | 月亮赤纬角 |
1895-1897 | 发生1次 | 冷位相 | 最大值 | ||
1 | 1896-06-15 | 日本 | 8.5 | 冷位相 | |
1904-1906 | 发生1次 | 冷位相 | 最小值 | ||
2 | 1906-01-31 | 厄瓜多尔 | 8.8 | 冷位相 | |
1913-1915 | 未发生 | 冷位相 | 最大值 | ||
1922-1924 | 发生2次 | 冷位相 | 最小值 | ||
3 | 1922-11-11 | 智利 | 8.5 | 冷位相 | |
4 | 1923-02-03 |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 8.5 | 冷位相 | |
1931-1932 | 未发生 | 暖位相 | 最大值 | ||
5 | 1938-02-01 | 印尼班大海 | 8.5 | 暖位相 | |
1940-1942 | 未发生 | 暖位相 | 最小值 | ||
1950-1952 | 发生2次 | 冷位相 | 最大值 | ||
6 | 1950-08-15 | 中国西藏 | 8.6 | 冷位相 | 最大值 |
7 | 1952-11-04 |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 9.0 | 冷位相 | 最大值 |
8 | 1957-03-09 | 阿拉斯加 | 8.6 | 冷位相 | |
1959-1960 | 发生1次 | 冷位相 | 最小值 | ||
9 | 1960-05-22 | 智利 | 9.5 | 冷位相 | 最小值 |
10 | 1963-10-13 | 俄罗斯库页岛 | 8.5 | 冷位相 | |
11 | 1964-03-27 |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 9.2 | 冷位相 | |
12 | 1965-02-04 | 阿拉斯加 | 8.7 | 冷位相 | |
1968-1970 | 未发生 | 冷位相 | 最大值 | ||
1977-1979 | 未发生 | 暖位相 | 最小值 | ||
1986-1988 | 未发生 | 暖位相 | 最大值 | ||
1995-1997 | 未发生 | 暖位相 | 最小值 | ||
2005-2007 | 发生3次 | 冷位相 | 最大值 | ||
13 | 2004-12-26 | 印尼苏门答腊 | 9.1 | 冷位相 | 最大值 |
14 | 2005-03-28 | 印尼苏门答腊 | 8.6 | 冷位相 | 最大值 |
15 | 2007-09-12 | 印尼苏门答腊 | 8.5 | 冷位相 | 最大值 |
16 | 2010-02-27 | 智利 | 8.8 | 冷位相 | |
17 | 2011-03-11 | 日本 | 9.0 | 冷位相 | |
18 | 2012-04-11 | 印尼苏门答腊 | 8.6 | 冷位相 | |
2014-2016 2023-2025 2032-2034 2041-2043 | 未发生 概率最大 概率大 概率最小 | ? |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 最小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最大值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675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617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955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1650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461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423267
对比图1和表1-3,全球气温低值时期与特大地震和拉马德雷冷位相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但是,由于2004-2012年特大地震强度相对较弱,只是形成气温短暂的平台期,比不上1960年智利9.5级最大地震引发的全球气温骤降,导致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气温一直较高,预示后期(2024-2035年)强震将频繁发生,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气温下降,这就是自然规律。。
全球变暖导致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发生
据人民网2016年1月13日报道,近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专家预测称,60年后地球上将发生世界性洪水,大洋水平面将会上升2米,导致众多大城市被淹没。
海平面的加速上升,已经或行将成为海岸带的重大灾害。过去100年中世界海平面平均升高了12厘米左右。100年后,大约到2100年,海平面将上升1米。如果不采取防护措施,首先要淹没大片土地和许多沿海城市。位于其上的许多世界名城,例如纽约、伦敦、阿姆斯特丹、威尼斯、悉尼、东京、里约热内卢、天津、上海、广洲等等都将被淹没。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中一些低平的岛国将处于半淹没状态。
http://city.shenchuang.com/guonei/20160113/300829.shtml
气象学家指出的全球变暖10大危害是,海平面上升、全球气温升高、海水温度升高、冰盖萎缩、海水酸化、积雪覆盖面积减少、极端气候事件等等。
http://news.mydrivers.com/1/462/462185.htm
气象学家忽略了地质学上的两项重要活动:地震和火山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事实上,由于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改变了地表的物质分布,破坏了地表的地壳均衡,引发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我们在2011年撰文指出,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冷暖变化导致的海平面升降,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或卸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或上升,并导致相应的水平运动。
历史记录表明,全球变暖——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剧烈活动,构成全球变化的全过程。全球变暖最终导致的超级火山喷发,使全球面临类似恐龙灭绝的巨大灾难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5573.html
参考文献
1. RichardA. Kerr. End of the Sunspot Cycle? 2011-6-14,FollowScienceNOW on Facebookand Twitter.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1/06/end-of-the-sunspot-cycle.html
2.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Vol. 23 (6): 1813~1818
Yang D H, Yang XX.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8, 23(6): 1813-1818
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5236.html
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6205.html
6. 杨冬红, 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 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781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17061.html
相关文献
2023年:10万年来最热的一年
综合编译 王梓 《青年参考》( 2023年12月01日 01 版)
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近日发布了2023年度《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世界卫生组织等52个研究机构、全球114名专家参与了这项研究,他们警告称,几乎没有迹象表明,全球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如果不及时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人类将付出极大的健康代价。
相比于1986年至2005年的平均水平,与热浪相关的65岁以上人口死亡数量已上升85%。热浪使干旱气候变得更为普遍,进而危及水资源、卫生和粮食生产,影响人类身心健康。《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预测,到21世纪中叶,受粮食危机影响的人口可能增至5.25亿。
全球平均气温达到新高。在世界各地,高温正在创造更多新纪录。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称,“几乎可以肯定”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多国媒体报道称,今年全球气温创下10万年来的最高值。非营利机构气候研究组织“气候中心”分析认为,今年全球气温打破的可能是12.5万年来的最高纪录。
联合国网站称,预计厄尔尼诺现象将至少持续到2024年4月,这意味着(温度计上的)水银柱将继续升高。
“我们不应为打破纪录感到意外,因为我们生活在变暖的星球上。我们的大气中有太多的二氧化碳。”“气候中心”副总裁安德鲁·潘兴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教授迈克尔·曼表示,这些变暖迹象符合早先的预测,但一些影响,比如极端天气事件,已经超出人们的预料。
自人类开始记录气温以来,关于炎热和寒冷的纪录不断被刷新。如今,高温新纪录比低温新纪录出现得更频繁。各国媒体关于高温事件的报道和关键词之多,令人眼花缭乱。“如果这些(报道)听起来耳熟,那是因为与高温有关的纪录在世界各国、各州和各个城市不断被打破,一次又一次,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美国《今日美国》报指出,单独来看,这些高温事件并不总是噱头十足、引人注目。但在总体上,它们勾勒出一个趋势:不断上升的气温正在影响人类的生活、工作和娱乐。
《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警告称,如果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2℃,到2041年至2060年,高温天气造成的老人死亡率将达到1995年至2014年间的4.7倍。
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11月20日宣布,11月17日,全球平均气温已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2.07℃,18日则高出2.06℃。这是有记录以来,全球单日平均气温升温水平首次突破2℃。
“又一个前所未有的纪录。(全球变暖的)后果太明显了。”英国雷丁大学气候科学教授埃德·霍金斯感慨道,“我们有许多解决方案,但前提是,现在就要作出选择、直面问题,而不是假装问题会在未来得到解决。否则,世界将承担更严重的后果。”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今年7月发布的报告,亚洲是世界上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地区:2022年,亚洲发生了81场风暴、洪水等灾害,5000多万人受到直接影响,总经济损失估计超过360亿美元。极端天气及其带来的影响在亚洲日益增加,受灾人口中超过25%来自农业领域。“这将对未来的粮食和水安全及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表示。
联合国警告称,世界正在失去“控制”气候变化的能力。“我们已经严重偏离轨道。”《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是我们改变这种状况的时机。”
11月30日到12月12日,COP28在阿联酋迪拜召开,来自近200个国家的代表共同探讨如何在2030年前加速能源转型、减少碳排放,以便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对世界各国在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首次盘点,将是大会重点讨论的议题之一。COP28预计将就盘点结果及未来气候行动的方向通过决议,其中可能包括各国政府的新承诺。
“COP28会议上,各国领导人将不得不对一份令人震惊的《巴黎协定》进展报告作出回应。科学研究清楚地表明,世界已经远远偏离轨道。”法新社写道。
11月23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智利总统博里奇的陪同下来到南极冰川地区,进行为期3天的考察。古特雷斯表示,全球变暖造成的南极冰川加速消融是“灾难事件”,呼吁全世界在COP28期间达成减少碳排放的协议。
“绝不能让今年的毁灭性洪水、野火、风暴和热浪成为常态。”英国利兹大学气候科学家皮尔斯·福斯特表示,与其担忧,不如行动,“只要在未来10年内迅速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我们仍有希望将全球变暖的速度减半。”
《今日美国》报抛出一个问题:对于2023年,未来的历史学家会怎么说?
潘兴回答,相比此后的几年,今年可能会被称作凉爽的一年。“从现在开始,情况只会越来越糟。”
责任编辑:贾晓静
http://qnck.cyol.com/html/2023-12/01/nw.D110000qnck_20231201_2-01.htm
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升温幅度超前两年
2023-12-01 09:41:51 [ 中关村在线 原创 ]
世界气象组织昨日发布了初步的《2023全球气候状况报告》,宣布这是有记录以来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根据截至10月底的数据,2023年的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的基线高出约1.4摄氏度(不确定幅度为±0.12摄氏度)。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在2016年和2020年也被列为最热年份,但相较于这两个年份而言,2023年的升温更加严重,并且差距很大,因此最后两个月不太可能影响到排名。
报告显示,地球上的温室气体水平达到了历史新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已经比工业化前时代高出50%。与此同时,海平面也创下了历史新高,并且还在加速上升。由于海洋持续变暖以及冰川和冰盖的融化,在过去十年里(2013年至2022年),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是卫星记录的第一个十年(1993年至2002年)的两倍多。
世界气象组织还警告说,厄尔尼诺现象在2023年的春季出现,并在夏季迅速发展,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剧2024年的高温。
https://news.zol.com.cn/844/8446048.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31 0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