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人类不愿深入研究金星呢?越了解金星,便越觉得“绝望”
2021-12-23 23:59
在太阳系中,存在八颗行星,地球就是其中一个,行星需要围绕太阳这样的恒星运转,自身引力强大到足以客服刚体力让自身形状呈现球形,同时可以清除自身轨道附近其他的天体。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天体才能被称为一颗行星,冥王星就是因为无法满足最后一个条件,才被降级。
八颗行星中,存在四颗类地行星,四颗类木行星,类地行星中的代表就是地球,类木行星的代表应该就是木星了,类地行星的体型较小,但是密度更高,类木行星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大,可是密度不够高,这和宇宙中的元素丰都有关,氢元素和氦元素的数量远超其他原子,而木星是太阳诞生的边角料,体型更大一些很正常。
类木行星距离我们更远,同时环境也更恶劣,人类很难在这样的星球上生存,这就导致了人类的主要探测目标是太阳系内的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在这三颗行星中,水星的体积很小,并且距离太阳很近,因此水星的昼夜温差极大,人类很难在这颗星球上建立长时间驻留机制。
金星和火星都被称为地球的“姐妹星”,两者对比的话,金星和地球更相似,为什么人类不愿意深入地去研究和探索金星,反而一直在探索火星呢?
越是了解金星,越是让人“绝望”
其实人类最早探索的行星就是金星,人类对太阳系其他行星的探索就是从金星开始的,从20世纪60年代,苏联和美国就对金星充满了好奇,并且投入了大量的热情和经历来探索这个星球,截止目前已经有超过40个探测器前往金星探索,获取了大量的资料。
从大小和密度上来看,金星都要比火星更像地球,早在探测器抵达金星之前,天文学家就认为金星的化学条件和物理条件和地球十分类似,在金星上发现生命的概率要比火星更高!
所以苏联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金星,但是发射的前几个探测器都亿失败告终,“巨人号”探测器因为运载火箭而坠毁,金星一号探测器虽然成功的从金星上空飞过,但是因为和地球失去了联络,没有传递回有用的信息,随后的金星二号和金星三号也都失败了,后续的金星四号成功的穿越金星大气层并传递回了关于大气温度、压力和化学组成等信息。
金星五号和金星六号同样穿过金星的大气层,但是因为硬着陆仪器设备在降落时损坏,并没有传递回金星表面信息,直到金星七号才实现金星表面软着陆,根据金星七号传递回的信息,金星表面的大气压力在地球的90倍以上,温度高达470℃,随后又发射了多个金星探测器,金星十二号在降落的时候探测到了金星大气中中的闪电,这里的闪电十分频繁,在降落的过程中至少经历了1000次闪电,最长的一次闪电持续了整整15分钟!
金星十三号和金星十四号成功的采集了金星的土壤样本,根据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金星的地质运动很活跃,熔岩中存在水分,这代表远古的金星上存在大量的水,甚至可能存在液态水组成的海洋。不只是苏联对金星很感兴趣,美国也发射了多个水手号探测器去探测金星。随着科技的进步,还发射了更先进的先驱者号和麦哲伦号,取得了大量金星的信息。
但是,越是研究金星,我们越感觉“绝望”,因为这个和地球相似度十分高的行星上环境和地球完全不同,首先金星存在一个厚厚的大气层,这个大气层主要是二氧化碳组成的,浓厚的大气层带来了强大的大气压力,92倍地球大气压力相当于深海1000米产生的压力,同时金星的表面温度和大气文明都很高,这就导致了人类的探测器在抵达金星后,坚持不了多久就会损坏,多个探测器仅仅坚持了几个小时就宣告报废。
金星环境如此恶劣的原因是严重的“温室效应”,如今的金星已经陷入无法挽回的恶性循环,厚厚的大气反射阳光,内部温度在温室气体的影响下居高不下,并且金星上的火山运动十分频繁,是太阳系内火山最多的星球,可怕的温室效应和火山运动的频繁有很大关系。
早期的地球环境和金星类似,甚至可能要比金星更加恶劣,早期地球大气同样没有氧气,基本都是二氧化碳和甲烷这些温室气体,直到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出现后,地球大气才充满氧气,金星可能在早期也符合生命诞生的条件,可惜的是金星并没有和地球一样孕育出生命,最终陷入了严重的温室效应。
如果出现一些意外的话,或许地球会和金星一样。金星的恶劣环境让我们不得不把目标放在了环境相对温和的火星。
https://www.sohu.com/a/512240449_120099889
||
科学的缺席和科普的误读:金星的大气为什么比地球更浓密?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火星
火星(英语:Mars;拉丁语:Martis;天文符号:♂),是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水星的第二小的行星,为太阳系里四颗类地行星之一。
火星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既稀薄又寒冷,遍布撞击坑、峡谷、沙丘和砾石,没有稳定的液态水,南半球是古老、充满撞击坑的高地,北半球则是较年轻的低地平原。火星没有来自中心的全球性的磁场
火星的大气密度只有地球的大约1%,非常干燥,温度低,表面平均温度零下55℃,水和二氧化碳易冻结。在火星的早期,它与地球十分相似。像地球一样,火星上几乎所有的二氧化碳都被转化为含碳的岩石。但由于缺少地球的板块运动,火星无法使二氧化碳再次循环到它的大气中,从而无法产生意义重大的温室效应。因此,即使把它拉到与地球距太阳同等距离的位置,火星表面的温度仍比地球上的冷得多。
火星的那层薄薄的大气主要是由遗留下的二氧化碳(95.3%)加上氮气(2.7%)、氩气(1.6%)和微量的氧气(0.15%)和水汽(0.03%)组成的。火星表面的平均大气压强仅为大约7毫巴(比地球上的1%还小),但它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在盆地的最深处可高达9毫巴,而在奥林帕斯山脉的顶端却只有1毫巴。但是它也足以支持偶尔整月席卷整颗行星的飓风和大风暴。火星那层薄薄的大气层虽然也能制造温室效应,但那些仅能提高其表面5℃的温度,比我们所知道的金星和地球的少得多。
金星
金星(Venus)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二颗,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之一(火星有时候会更近)。金星是一颗与地球相似的类地行星,常被称为地球的姊妹星。其表面的平均温度高达735K(462°C),是太阳系中最热的行星。
金星被一层高反射、不透明的硫酸云覆盖着,阻挡了来自太空中,可能抵达表面的可见光。它在过去可能拥有海洋,并且外观与地球极为相似,但是随着失控的温室效应导致温度上升而全部蒸发掉了。水最有可能因为缺乏行星磁场而受到光致蜕变分解成氢和氧,而自由氢一直被太阳风大气逃逸,扫进星际空间。金星表面是干燥的荒漠景观,点缀着定期被火山刷新的岩石。2020年9月15日,科学家在金星大气层中侦测到磷化氢存在,这可能是地外生命存在的迹象。
金星有浓密的大气。金星的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并含有少量的氮气。金星的大气压强非常大,为地球的92倍,相当于地球海洋中1千米深度时的压强。大量二氧化碳的存在使得温室效应在金星上大规模地进行着。如果没有这样的温室效应温度会下降400℃。在近赤道的低地,金星的表面极限温度可高达500℃。
金星表面的温度很高,是因为金星上强烈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金星上的温室效应强得令人瞠目结舌,原因在于金星的大气密度是地球大气的100倍,且大气97%以上是“保温气体”——二氧化碳;同时,金星大气中还有一层厚达20~30千米的由浓硫酸组成的浓云。二氧化碳和浓云只许太阳光通过,却不让热量透过云层散发到宇宙空间。被封闭起来的太阳辐射使金星表面变得越来越热。温室效应使金星表面温度高达465至485℃,且基本上没有地区、季节、昼夜的差别。它还造成金星上的气压很高,约为地球的90倍。浓厚的金星云层使金星上的白昼朦胧不清,天空是橙黄色的。云层顶端有强风,大约每小时350千米,但表面风速却很慢,每小时几千米不到。十分有趣的是,金星上空会像地球上空一样,出现闪电和雷暴。
金星大气层主要为二氧化碳,占约96%,以及氮3%。在高度50至70千米的上空,悬浮着浓密的厚云,把大气分割为上下两层。云为浓硫酸液滴组成,其中还掺杂着硫粒子,所以呈现黄色。
金星也没有来自中心的全球性的磁场,在金星上会有很强烈的磁场,但是这种磁场还要比地球的弱一些。因为这种磁场的产生是由于电离子与太阳风之间出现了相互作用所导致。与地球上的磁场完全不同,地球上的磁场能够保护大气层,而金星上的磁场无法去保护大气层,也不能抵抗宇宙中的辐射。
https://m.tanmizhi.com/html/26588.html
太阳风
太阳风,非常具有侵蚀性。它们主要由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会以极高的速度从太阳表面冲出。当这些带电粒子在靠近行星时会产生电场,电场会加速带电粒子离开大气,使得行星难以持大气的存在。火星就是因为这样的过程而失去了原有的大气。
我们的地球之所以没有迎来与火星一样的结局,是因为它拥有一个旋转的铁核可以产生磁场。地球的磁层就像一个屏障,它能让太阳风发生偏转,阻止太阳风对大气层的侵蚀,从而保护地球生命免受紫外线辐射的伤害。
马文号(MAVEN)是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探测器的英文缩写,是世界上第一颗专门用于研究火星高层大气的探测器。它于2013年11月18日发射,2014年9月22日进入环绕火星的椭圆轨道。它曾在火星北半球发现了紫外线极光,并在高层大气中探测到神秘的尘埃云。
火星大气去哪儿了?
科学家们在火星表面或一定深度都没有发现充足的含碳矿物,这些证据否认了人们曾经的猜想——火星上曾经浓厚的二氧化碳被埋藏到地下。那么,会不会有一种可能:火星大气逃逸、消散到太空中,可能是火星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马文号就通过测量火星高层大气与太阳和太阳风的相互作用,研究出了火星大气的逃逸过程。
原来,由于火星没有全球性的磁场,太阳风可以直接抵达火星,将火星高层大气中的带电离子驱赶走。而我们所身处的地球,由于有磁场的保护,带电的太阳风离子就无法直接抵达地球大气层。这也致使太阳风离子对地球和火星上的大气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马文号测量了火星大气中离子的总逃逸速率及其速率变化,探测结果发现,过去40亿年中,火星大气粒子逃逸对气候变迁有巨大影响。
据探测,火星大气的逃逸主要发生在三个区域:一是火星面向太阳风一侧,该侧火星大气被太阳风电离后“吹”到火星阴面并逃逸出大气层,占大气逃逸总量的75%;二是极区上空,占火星大气逃逸总量约25%;三是绕火星的延展云层,仅占火星大气逃逸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不仅仅是太阳风,不时出现的太阳风暴对火星大气的影响更为显著。尤其是在太阳系形成早期,太阳风暴出现的几率更为频繁。当太阳风暴击中火星大气层时,大气逃逸速率将提高约10~20%。平均每秒约有100克的火星大气被“吹走”,相当于两个鸡蛋的质量。
目前,火星上仍残存着稀薄的大气层。
https://www.sohu.com/a/195598889_221039
行星轨道偏心率大才是行星大气丢失的主要原因
问题来了:金星也没有全球性的磁场。在金星上会有很强烈的磁场,但是这种磁场还要比地球的弱一些。因为这种磁场的产生是由于电离子与太阳风之间出现了相互作用所导致。与地球上的磁场完全不同,地球上的磁场能够保护大气层,而金星上的磁场无法去保护大气层,也不能抵抗宇宙中的辐射。那么,谁保护了金星的浓密大气?
彗星的彗尾是怎样形成呢?17世纪时,牛顿认为彗尾是由于光的斥力作用,即太阳辐射压力。后来发现太阳风是彗星产生彗尾的主要作用力。所谓太阳风就是太阳向外喷射出的高能粒子流,太阳风的平均速度是每秒300~500千米,对彗星造成强大的推斥力。太阳辐射及太阳风就是促成彗尾形成的两股原动力,所以彗尾要在彗星接近太阳时才出现,彗尾的方向永远背向太阳。当轨道偏心率极大的彗星向太阳靠近时,太阳风和太阳辐射将彗发物质吹走,形成背光的彗尾;当彗星向离开太阳的方向运动时,彗发和彗尾收缩。彗星每靠近太阳一次,就失掉相当大数量的质量,相当于彗星质量的0.1%到1%。显而易见,短周期彗星的生命时期是短暂的。彗核表面物质在接近太阳时不断转变为彗发和彗尾,被太阳风吹散到太空。
类比于彗星质量的消失,我们可以模拟出行星大气的消失过程。当轨道偏心率较大的行星向太阳靠近时,太阳风和太阳辐射将一部分大气物质吹走,形成背光的“气尾”;当行星向离开太阳的方向运动时,“气尾”收缩。行星每靠近太阳一次,就失掉相当大数量的大气质量。这是近日行星原始大气完全丧失殆尽的原因,也是水星和火星的大气非常稀薄的原因。因为在近日行星中,水星与火星的轨道偏心率最大,分别为0.206和0.093;而地球的偏心率较小,为0.017,金星的偏心率更小,为0.007。显然,近日行星的大气密度与其轨道偏心率成反比。类比与彗星的大气散失,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近日行星中轨道偏心率大的行星大气散失的比较多,大气非常稀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6517.html
我们在2006年撰文指出, 大气层对行星具有保温作用。当轨道偏心率较大的行星向太阳靠近时,太阳风和太阳辐射将一部分大气物质吹走,形成背光的“气尾”;当行星向远离太阳的方向运动时,“气尾”收缩。行星每靠近太阳一次,就失掉相当多的大气质量。
近日行星中,水星与火星的轨道偏心率最大,分别为0.206和0.093,地球的偏心率为0.017,金星的偏心率为0.007。近日行星的大气密度与其轨道偏心率成反比,因此,近日行星中轨道偏心率大的行星大气散失比较多,大气非常稀薄。大气层可以保持地表的气温,大气的流失降低地表气温,这是10万年冰期周期与地球轨道偏心率10万年变化周期对应的原因,地球轨道偏心率变化范围为0.017~0.067,在偏心率最大时对应冰期的出现。强磁场对大气也有保护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36350.html
米兰科维奇循环的天文冰期理论:火星目前处于轨道偏心率较大的大冰期时期,地球处于轨道偏心率较小的间冰期时期,金星处于轨道偏心最小的极热期时期。
轨道偏心率较大的行星向太阳靠近时产生的大气丢失,是冰期产生的根本原因。大气稀薄也是与冰期伴随的生物灭绝的原因。而地球的是10万年和41.3万年等,于0.005至0.058间变化(见米兰科维奇循环)
在八大行星中金星的轨道最接近圆形,偏心率最小,仅为0.006811。火星和地球10万年后也有可能变为金星目前状态,目前没有成为金星目前状态的可能。
火星的轨道偏心率最大,为0.093,地球的偏心率为0.017,金星的偏心率为0.007。在10万年的周期内,地球既不能变为金星,也不能变为火星,地球上的生命也不会灭绝。
科学的缺席和科普的误读,必须得到及时的纠正。
为什么人类不愿深入研究金星呢?越了解金星,便越觉得“绝望”: 是公转轨道偏心率最小惹的祸。
当地球公转轨道偏心率变得不适于生命存在,火星或金星的公转轨道偏心率就会变得适于生命存在。人类总会找到适于生命存在的星球。
参考文献
1.杨学祥, 陈殿友.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地壳形变与地震,2000,20(3):39~48
2.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
1023-1027
Yang Donghong,Yang Xxuexiang, Liu Cai.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Indonesia[J].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21(3): 1023~102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8047.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7: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