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日本忽然发出两大预警信号,超级灾难即将出现:富士山火山喷发的900年周期

已有 31024 次阅读 2021-2-17 08:30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日本忽然发出两大预警信号,超级灾难即将出现,专家:300年一遇

202004/2110:18

大浩爱说新鲜事儿企鹅号

日本忽然发出两大预警信号,超级灾难即将出现,专家:300年一遇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四周环海,都处于板块交界处,所以经常会发生各种自然灾害,而且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不断上升,也一直传言日本有被海水淹没的可能,前一段时间,日本忽然发出两大预警信号,超级灾难即将出现。

专家表示300年一遇,富士山是日本最知名的山,也是一座活火山,在历史上一共喷发过18次,距离最近的一次在1707年,距离现在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虽然正处于休眠期,但是研究人员还时刻关注着它的动态,并且发现有喷气现象。

在这一段时间,有日本专家就表示,如果富士山出现大规模的喷发现象,火山灰就会进入首都圈,会导致当地区域断水断电,甚至交通中断的现象,在1707年发生的大规模爆发被称为宝永大喷发,持续了16天的喷发,产生了大约8亿立方米的火山灰,最近这几年日本地震局一直担忧当地出现高级别的地震。

因为地震一般和火山息息相关,日本这次也预测富士山大规模喷发,预测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醒日本国内不要低估了富士山,而且让日本头疼的却不止这一个问题,还有一个就是马里亚纳海沟活动日益加剧,日本有很多专家一致认为,日本东部太平洋地区可能会遭遇超级海啸,而且预测海啸的浪高可能超过28米。

作为一个多灾多难的日本来说,海啸和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是非常常见的,但是让人无法接受一旦两个灾难同时出现,不过也将无法想象,万幸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能够提前预测灾难的来临,对于民众进行有效的疏通,极大的避免损失,但是也不可放松警惕,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https://new.qq.com/omn/20200421/20200421A075D100.html


富士山发生过几次火山喷发

2019-07-26  来源:天气网  

  富士山是一座跨越在日本静冈县(富士宫市、裾野市、富士市、御殿场市、骏东郡小山町)与山梨县(富士吉田市、南都留郡鸣沢村)之间的活火山。富士山发生过几次火山喷发?

  在末次冰期结束之后的约1万1千年前,在古富士山顶西侧开始喷发,喷出大量熔岩。由这些熔岩形成了现在富士山的山体也就是新富士。

  1万1千年前至约8,000年前的3,000年间,新富士的山顶开始喷出熔岩的时期。山顶部最后的爆发性喷发是在2300年前,那之后便没有再喷发过,但是长尾山及宝永山等侧火山的喷发还是时有发生。

  延暦19年-21年(800年-802年)发生了延暦喷发,贞观6年(864年)喷出了青木原树海熔岩流,发行了贞观大喷发。最后一次富士山喷发是在宝永4年(1707年)发生的宝永大喷发,喷发的烟雾上升到了地球的同温层,在江户堆积了约4cm的火山灰。此外,由宝永大喷发形成了富士山山体上的宝永山。之后一直对富士山进行着火山性的地震及喷发的观测,不排除今后喷发的可能性。

  关于宝永大喷发的记录,是在新井白石的作品《折焚柴记》中第一次提到,残留有多处文字及绘图介绍。那之后,虽然有很多关于其喷烟及响动的记录,但从描述中可以看出都是期间短且规模小的火山活动。

  宝永大喷发之后过了300年都没有再喷发过,但后来观测到了富士山依然有活动迹象,并且日本气象厅也废除了将其归类到休眠火山的分类中,而是将其区分为活火山。

  2013年7月20日,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发表了从1999年起约15年间的考察数据及地质调查数据总结——富士火山地质图第2版(Ver.1),并在2016年进行了修改。同时,能够流出熔岩这种规模的喷发在过去200年间至少有过43次。

https://www.tianqi.com/toutiao/wenhua/10573.html


富士山喷发的900年周期:大喷发尚需全球变暖加速

已有 573 次阅读 2020-4-2 09:32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富士山喷发周期, 冰期, 小冰期, 地壳均衡, 海平面上升

1 富士山喷发的900年周期

 

时间

喷发事件

气象事件和构造事件

8000-11000年前

新富士的山顶开始喷出熔岩的时期

末次冰期结束之后的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冰川地壳均衡

2300年前(公元前300年)

山顶部最后的爆发性喷发

小冰期D(公元初期)海平面下降导致的冰川地壳均衡

800-802

延暦喷发

小气候最适宜期C(中世纪暖期)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冰川地壳均衡

864

贞观大喷发

1707

宝永大喷发

小冰期B海平面下降导致的冰川地壳均衡

2400-2600

下次大爆发?

全球变暖最暖期,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冰川地壳均衡

3100-3500

再下次大爆发?

下次小冰期,海平面下降导致的冰川地壳均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6467.html 

1200-1800年的小冰期周期

 

早在20世纪70年代,竺可桢就曾经对我国5000年来的气候做过研究,发现我国近5000年来,就有四次温暖期和四次寒冷期交替出现。

 

第一温暖期

公元前3000-公元前1000年前左右,这个时期我国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

第一寒冷期

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到公元前850年(周代初期),有一个短暂的寒冷期,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

第二温暖期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又进入一个新的温暖时期。

第二寒冷期

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即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又进入第二个寒冷时期,在当时的南京,冬天温度比现在要低,结冰是很常见的。

第三温暖期

从公元6001000年,即隋唐五代时期,是第三个温暖期,当时在中国的首都长安,广泛种植着喜热喜雨的竹子。

第三寒冷期

从公元10001200年,即宋朝是第三个寒冷期,温度比现在要低1左右。

第四温暖期

从公元12001300年,即宋末元初,是第四个温暖期,但这次不如隋唐时那样温暖,表现在大象生存的北方限,逐渐由淮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以南,退到广东、云南等地。

第四寒冷期

公元1300年以后,即明清时代,是第四个寒冷期,温度比现代低1-2

 

美国科学家相信,即使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自己的卫星月球也会使地球的温度上升。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海洋学研究所的查尔斯. 季林说,月球通过影响地球上的潮汐使地球的温度上升。

杰拉尔德邦德通过分析大西洋底的沉积层,发现地球的寒冷期和温暖期出现有规律的波动,波动周期大约为1500~1800年。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其周期与邦德提出的“气候周期”是一致的。潮汐大时,就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潮汐小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据季林的计算,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

 

                         200年的太阳黑子极小期

 

从公元850年起,我们可以确定的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就有四次之多,它们分别是:    
     
沃尔夫极小期 (Wolf minimum) (1270-1350

     
斯玻勒极小期 (Sprer Minimum(1430–1520)
     
蒙德极小期  Maunder Minimum)(1620-1710

     
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1787–1843)
      21
世纪极小期 (21th Century Minimum (2007-20??)

     相应潮汐高潮年为1264142516291974年。

     其中,1264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沃尔夫极小期(Wolf minimum)(1270-1350)和14世纪冷气候,1425年、1629年两次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斯玻勒极小期 (Sprer Minimum(1430–1520)、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1620-1710)和15-17世纪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 (1787–1843)18世纪的低温期,1974年的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73512

http://www.weather.com.cn/climate/qhbhyw/06/1381790_2.shtml

http://news.sohu.com/20120206/n333874363.shtml

      1973年6月19日,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是一项震动国内外的重大学术成就。文章指出: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的二千年间,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温度大致比现在高2℃,一月温度约3—5℃;此后的一系列冷暖变动,幅度大致在1—2℃,每次波动的周期,历时约400年至800年;历史上的几次低温出现于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在每一400年至800年的周期中,又有周期为50—100年的小循环,温度变动的幅度0.5—1℃;气候的历史波动是世界性的,但每一最冷时期,似乎都是先从东亚太平洋沿岸出现,而后波及欧洲与非洲的大西洋沿岸。


表2 许靖华小冰期划分

 

WuPeltier1983)估计北半球劳仑泰德冰盖和斯堪的纳维亚的冰盖于18000年前开始融化,快速融化始于13500年前到7000年前,7000-5000年前间的冰川融化速度减少。JaritzRuder1977)绘出莫桑比克全新世海面变化曲线,10000-8000年前期间海面以每百年2.65的速率快速上升,8000-6000年前期间海面上升速率明显减慢,为每百年0.476000年前海面达到最高点,高出现代海面2.5。此后海面缓慢下降至现代海面位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5165.html

鹿回头地区全新世海平面变化曲线

我们在1992年指出,冰川在地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对古冰盖体积的估算一般是通过地质和地貌的调查,从古冰盖分布面积推算体积,推算的方法参照现代冰川形态方面的经验公式及其相关的分析方法。表1中可以算的,北半球冰盖在间冰期融化的总和为44.68×106km3,而南半球的总体积不大于6.1×106km3,差额为37.58×44.68×106km3,。换句话来说,冰期的冰盖扩大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占88%,南半球仅占12%[1-1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9210.html


       下图是竺可桢在这部著作中绘制的近5000年来中国气温变化图[2],我们称之为“竺可桢曲线”:

图1 “竺可桢曲线”


      据国外学术界研究,历史时期世界气候也呈周期性变化(见下表)[3]:

 

图2 中世纪温暖期和15-17世纪小冰期


      2000年季林指出,这一周期与潮汐变化周期相一致,15-17世纪小冰期是潮汐的高峰期,现在潮汐低谷对应变暖高峰,还将持续400年,与全球变暖的大趋势相一致。再现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需要在3107-3452年附近。900年是1800年周期的一半,是变冷和变暖高峰的交替周期。

图3 潮汐强度变化1800年周期(据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2000)[17]

Fig. 3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After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2000)[17]


      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历史上年平均温度1~2 ℃的变化看起来并不大,但是对于中国北方,年平均气温的降低更多是体现在无霜期的缩短,这对于农作物是一种毁灭性的灾害。而且由于中国属于季风气候,气温的变化意味着降雨分布的变化,由此带来的长期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灾难性的。所以年平均温度的看似细小的变化已经对历史的命运产生了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Keeling C D, Whorf T P.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PNAS, 2000, 97(8): 3814~3819

2.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竺可桢全集》第4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471页。

3. 许靖华:《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中国科学(D辑)》第28卷第4期1998年8月

4.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 (6): 1813~1818。YANG Dong-hong, YANG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1818.

5. 杨冬红, 杨学祥.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6.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 tides and 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in Chinese), 2011, 54(4): 926-934

7.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8. 杨冬红, 杨学祥, 刘 财.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21(3): 1023~1027。Yang D H, Yang X X, Liu C.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 Indonesia.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6, 21(3): 1023~1027。

9.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2, 99~104, 196~198

Yang X X, Chen D Y. Geodynamics of the Earth’s differential rotation and revolution (in Chinese).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99~104, 196~19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6442.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1272514.html

上一篇:哥伦比亚去年GDP萎缩6.8% 为115年来最差:超级灾害链进行时
下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2021年2月17日早报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2 王从彦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8: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