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寒潮吹出超强台风,日本将有灭顶暴雪!分析:或影响整个北半球

已有 1867 次阅读 2021-1-1 06:28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寒潮吹出超强台风,日本将有灭顶暴雪!分析:或影响整个北半球

020年12月30日 19:17 新浪网 作者 中国气象爱好者

缩小字体放大字体收藏微博微信


  12月30日,寒潮已经在我国中东部全面南下,今天我国中东部地区的水汽完全被扫荡清除,山东安徽江苏等地的积雪清晰可见,而寒潮影响最弱的西南地区则继续笼罩在阴云中。当然,大举南下的寒潮也在我国东部和南部海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冷云,在这当中,渤海黄海东海多地是大范围的絮状冷流云。

  

  从今天开始,寒潮在我国的雨雪基本结束,接下来就是寒潮带来的干燥晴朗清冷的状态,这种状态将维持到跨年期间。不过,北极涡旋本体其实并未完全离开东北亚,北极涡旋堆积起来的冷气团也并未全部倾倒在我国中东部,还有一部分则向东将倒入北太平洋。

  

  按照超级计算机的预测,倒入北太平洋的严寒冷空气将和相对较暖的海洋形成巨大的温差,而这种巨大温差最终将诱生一个强大的温带气旋——超级计算机目前的预测中指出,到1月1日,北太平洋堪察加半岛以东将形成一个巨大的温带气旋,使得鄂霍次克海、白令海以及日本以东等北太平洋地区广泛的吹起强风!

  

  按照超级计算机的预测,这个巨大的温带气旋将在北太平洋上猛烈爆发,中心气压将下降到922百帕,这个气压若是放在台风界,已经相当于超强台风了,而在温带气旋界也不是省油的灯,它将导致整个北太平洋风急浪涌,这可能对这一地区的航海作业和飞机航线带来不利影响。

  

  而在这当中,被温带气旋掠过的日本则可能风雪交加,甚至多地可能迎来超强暴风雪,比如超级计算机的累计降雪预报中指出,日本局地的10天累计降雪量可能高达210厘米,这降雪可以说是极其疯狂,足以将一个成年人完全淹没,再加上日本之前就频频遭遇冷流暴雪袭击,这样的暴雪再来,压力是很大的。

  

  因此目前日本气象厅已经特别警告,年末的大雪需要特别警惕,暴雪会突然开始,特别是在本州岛日本海一侧,降雪量会增加得特别显著,同时北海道也可能面临猛烈暴雪,猛烈大雪可能造成的交通阻碍以及基础设施损坏,同时部分地区雪崩的风险也在迅速升高。当然,除了横扫北太平洋,这样强大的温带气旋也会导致北半球西风带出现激烈震荡,这可能在北半球更多地方引发异常天气,甚至还有再次波及到我国的可能性。

  

http://k.sina.com.cn/article_1763864272_69226ed000100sqfz.html


2020年冬天可能会比今年的气温更加寒冷!
已有 229363 次阅读 2019-4-28 21:2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76025.html


2020-2021年极寒爆发: 准200年冷暖周期

已有 3842 次阅读 2014-5-19 06:2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5668.html


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及其预测方法

已有 7967 次阅读 2016-4-25 05:48 |个人分类:灾害预测|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超级灾害, 预测, 经济危机, 气象灾害, 地震灾害

我们在2007年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8年的科研实践正在验证这一理论预测[1]

2016-2020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称之为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1265180.html

上一篇:12月31日太阳黑子监测和新冠疫情发展数据
下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2020年1月1日早报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1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