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东北产区遭遇霜冻袭击:关注2018-2025年逐渐变冷

已有 3006 次阅读 2018-9-11 20:21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最热年, 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 气候变冷, 拉马德雷冷位相

东北产区遭遇霜冻袭击:关注2018-2025年逐渐变冷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关键提示: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减小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2013年的前兆值得关注。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增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低温和强震,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制冷作用。

 

东北产区遭遇霜冻袭击 大豆豆粕大涨

20180910 17:40 新浪财经综合

  2018910,国内豆类期价集体上涨,大连盘豆一1901合约接近涨停,1905合约触及涨停,豆二和豆粕(3187, 19.00, 0.60%)期货盘中涨幅也接近了3%。资金大幅流入豆类期货,增仓明显,其他油脂油料行情也有着不同程度的上涨。由于市场预期第四季度进口大豆(3772, 21.00, 0.56%)存在供应缺口,对国产大豆的关注度提高,因此行情的上涨主要原因是近日东北地区气温急剧下降,黑龙江和内蒙古部分产区大豆遭遇霜冻侵袭,单产可能受损。

    截止到午间收盘,大连豆一1901合约报收3793/吨,涨165/吨,涨幅为4.55%1905合约报收于3886/吨,涨185/吨,涨幅为5%1901合约资金流入0.61亿元,增仓12338手,1905合约资金流入0.06亿元,增仓594手;大连豆粕1901合约报收于3191/吨,涨70/吨,涨幅为2.24%1905合约报收于2796/吨,涨21/吨;1901合约资金流入4.53亿元,增仓155624手, 1905合约资金流入0.43亿元,增仓13958手;大连豆油1901合约报收5888/吨,涨22/吨,1905合约报收5860/吨,涨22/吨,1901合约资金流入0.15亿元,增仓2504手,1905合约资金流入0.22亿元,增仓0.44手。

    由于冷空气的到来,黑龙江省气象台在97已经发布了今年下半年首个寒潮蓝色预警,98发布了今年下半年首个霜冻预报,9日早晨大兴安岭地区及乌伊岭、五营有霜冻。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于9712时发布霜冻蓝色预警信号,该气象台预计,乌兰察布市北部局部地区、锡林郭勒盟东北部、赤峰市北部、通辽市西北部、兴安盟西北部、呼伦贝尔市西部和北部地面最低温度将要下降到0以下。

    据了解,99凌晨呼伦贝尔市大豆产区均遭受不同程度的霜冻,影响了大豆的正常成熟,一般低洼地受灾较重,阳坡地相对较轻,早期出苗的影响较小,晚播或晚熟品种影响较重。目前,大豆正处在鼓粒中后期(R6.5期),冻害造成大豆叶片受损严重,基本失去活性,大豆茎叶营养成分向籽粒转化受限,百粒重降低,产量减少。据初步估算,因霜冻造成的减产可达15-20%。经调查,鄂伦春旗70%冻害严重,大兴安岭农垦80%以上冻害严重,牙克石市南部乡镇大豆区95%霜冻严重,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60%冻害严重,阿荣旗、扎兰屯北部乡镇受灾严重,南部稍轻。冻害较轻的地块,大豆顶端3-4片复叶也基本失去活性。

  来源:金谷高科

责任编辑:张瑶

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future/agri/2018-09-11/doc-ihiycyfw4669389.shtml

 

霜冻引发减产传闻 大豆掀起天气行情

20180911 08:47    来源: 中国证券报     王朱莹

 

  苹果期货因减产传闻接近翻倍的走势令市场瞩目,同样的减产传闻也开始在大豆市场蔓延。分析人士指出,市场确实是在炒作早霜,但实际影响并不大。市场都知道,黑龙江东部的农垦系统才是国产豆的真正主产区;此外受冻害不意味着绝收,但短期内炒作行情恐不会结束。

 

  霜冻来袭

 

  据中国天气网消息,近期在冷空气持续影响下,北方秋意显现,早晚变得更加寒凉。监测显示,9日早晨,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北部、河北西北部、山西北部等地的气温都只有个位数,尤其是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北部一带最低气温都不足0。哈尔滨、长春最低气温也都在5上下,就连北京也只有15.8,凉意明显加重。

  受此消息提振,910,豆一期货涨停,涨幅为4.99%181/吨,收报3809/吨。豆二期货也跟随上涨,主力1905合约上涨1.36%,收报3273/吨。

  国投安信期货农产品分析师李青表示,受近日冷空气影响,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降温明显,当地大豆产区遭遇早霜。适逢当地大豆鼓粒中后期,呼伦贝尔霜冻导致大豆叶片受损严重,基本失去活性,大豆茎叶营养成分向籽粒转化受限,百粒重降低,产量削减在所难免。

  盛达期货研究院副院长孟金辉表示,市场确实是在炒作早霜,但实际影响并不大。“市场都知道,黑龙江东部的农垦系统才是国产豆的真正主产区;此外受冻害不意味着绝收。”

 

  波段性做多

 

  据李青介绍,2017年,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共计播种大豆66公顷,产出110万吨,仅占全国大豆产量的7.56%。相比黑龙江省大豆产量占比42.34%仍具有较大差距。

  “此外,根据最新天气预报显示,本月中旬过后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再度增强,中东部都会迎来升温,东北一带白天气温或重回20以上(夜间最低气温也将重回15),或将缓解早霜对大豆的不利影响。”李青说。

  考虑到距离我国国产豆最终定产仍有一段时间,内蒙古等地大豆单产水平仍需进一步观察,李青建议,国产豆高位多单或可及时兑现盈利,风险偏好性投资者波段性做多为主。

  方正中期期货分析师侯芝芳表示,预期与现实勾勒四季度豆类价格演绎之路。预期一部分是三季度事件的延续,诸如非洲猪瘟疫情等,这些事件对于市场是一个长期的影响因子。另一部分是季节性规律引发的预期,诸如马棕油迎来减产季以及春节前油脂消费进入旺季等,四季度现实情况是否与预期一致便形成了四季度的价格演绎之路。

(责任编辑:马欣)

http://finance.ce.cn/futures/qhgdbd/201809/11/t20180911_30267546.shtml

 

2016年最热 2017年第二 2018年第四:做好地球变冷的准备

2018-8-29 07:26

 2016年最热 2017年第二 2018年第四:做好地球变冷的准备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科学争论是科学的生命

 

我们的研究表明,在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1905-1906年、1923-1925年、1941-1942年、1959-1960年、1977-1979年、1995-1997年、2014-2016年,对应全球气温的峰值;在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1896-1897年、1913-1914年、1931-1932年、1949-1951年、1968-1970年、1986-1988年、2005-2007年,对应全球气温谷值。全球气温也有相应的约18.6年变化周期,整数周期为19年。

全球气温也有相应的约18.6年变化周期,整数周期为19年。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和1997-1998年最强厄尔尼诺导致1998年最热年,而后是15年的全球变暖停滞;同样,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和2015-2016年极强厄尔尼诺也将导致2016年最热年,而后是15年的全球变暖停滞,甚至变冷。

这一理论推导出的结论,与主流观点截然相反。

可供检验的证据: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6-2017年将发生最强拉尼娜事件,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气候变冷将进入新高潮,气温将远远低于最近16年变暖停滞时期,是本轮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最冷阶段。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5139.html

2014-2015年的最热年值得关注,2023-2025年的最冷年更值得关注。

2015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增大最热年发生的可能性,2016-201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是全球变冷的信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449.html

 

结论

 

短周期的气候变化表明,强潮汐对应气候变冷,弱潮汐对应气候变暖;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对应小冰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大期对应温暖期;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拉尼娜,有利于气候变冷;拉马德雷暖位相增强厄尔尼诺,有利于气候变暖;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有利于气候变暖,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有利于气候变冷。

公元1425-1770年潮汐强度最大,对应小冰期时期;公元2337-2540年潮汐强度最小,对应气候适宜期。目前处于潮汐1800年周期的变暖阶段,变暖至少还能持续400年,这是全球变暖的天文背景和自然条件。

2020-2030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是气候变冷的三个重要因素。

目前处于1800年周期的变暖期,200年和60年周期的变冷期,18.6年的变暖周期。潮汐在15-17世纪小冰期时期达到最强,由于潮汐强度的长期减弱,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要小于18-19世纪道尔顿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不可能再现17-18世纪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再现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需要在3107年附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79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47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4762.html

实践检验将在几年内得出结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79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47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5139.html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减小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2013年的前兆值得关注。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增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低温和强震,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制冷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229.html

根据以往记录,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过程还将持续30年以上。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较小,变冷规模要小于道尔顿极小期。我们称之为“次小冰期”。综合因素表明,2020年气候变冷将达到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71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648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524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1592.html

 

本研究结论将在最近几年得到验证

 

我们在2008年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6月至2000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4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这一预测在7年后的今天得到验证:2014年创造最热新纪录,2015年和2016年将更热,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与2014-2016年最热年新纪录一一对应。

准备迎接气候变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5023.html

事实上,2016年最热 2017年第二 2018年第四,初步验证已见分晓。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 (6): 18131818YANG Dong-hong, YANG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1818.

2. 杨冬红, 杨学祥.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 tides and 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in Chinese), 2011, 54(4): 926-934

4.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1134222.html

上一篇:9月11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2018年9月11日晚报
下一篇:印尼龙目岛今晨发生5.3级地震:关注9月8-11日潮汐组合
收藏 IP: 58.244.11.*| 热度|

2 杨文祥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4: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