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可喜的进步:国际上的表述都把气候变“暖”调整为气候变“化”

已有 2473 次阅读 2018-1-4 10:20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全球变暖, 气候变冷, 潮汐变化, 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 次小冰期

可喜的进步:国际上的表述都把气候变“暖”调整为气候变“化”

                                                                杨学祥,杨冬红

 

可喜的进步

 

全球气候变暖or变冷,这是个问题......

20180103 21:05:33

来源:四川环保

印象中极端天气的出现我们总习惯归结于全球气候变暖所致。然而这样的观点目前有了争议,全球气候变暖还是变冷了?雾、霾到底有何区别?如何对待环境问题?针对以上疑问省环科院院长、省环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叶宏研究员给出如下答案。

 

气候变暖还是变冷

 

关于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治理思考,叶宏讲,目前就“气候变暖”来讲全球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气候变暖是人为的;二是认为气候变暖是自然现象;三是认为气候变暖是伪命题。他分享到,去年之前,大家一致认为是气候变暖。但是,现在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际上的表述都把气候变“暖”调整为气候变“化”。气候变化,这是一个中性词了,气候走向可能变暖,也可能变冷。他表示“科学上没有主流观点”是作为我们认识、看待气候变化的一个准则。气候变化不管是人为还是自然,气候变化是肯定的。

既然气候在变化,就需要进行治理,关键在怎么治理?他指出,找准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碳排放。减少碳排放,降低温室气体的产生,而在减排二氧化碳的过程中,也可以减少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对其他污染物的减排,在客观上也起到了积极的协同作用。他表示,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谈环保,也无可厚非。

 

雾、霾是什么?

 

空气污染——雾霾。他指出,雾和霾是不同的概念。

霾,正规名称是灰霾,是以PM2.5为代表的细颗粒物。

雾,则是无害的自然现象。

 

雾霾是怎样来的?

 

他认为,主要是源于污染物排放和环境容量变化两大方面。

 

雾霾怎么治理?

 

他表示,目前常规手段有三项:查找主要来源;切断主要来源和增加环境容量。同时,他认为,源排放是内因,气象条件是外因。保护和发展不平衡造成复合型污染阶段,规划不当或造成了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局面。他希望,在新城镇化建设中,四川有很大的空间,我们可以审视或摒弃从原苏联学来的摊大饼的城市建设方式,因为我们的人口数量和幅员面积与其都有很大的不同。

 

如何对待环境?

 

对待环境问题的知与行。他总结环境意识形成有三个途径,一是通过环境知识形成;二是通过一般了解形成;三是人云亦云形成。

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他分析到,一种是客观理智、应对有方;一种是主观片面、患得患失;一种就是从众跟风、盲从盲动。他指出,对待环境问题的知与行就是:环境知识与环境意识匹配;政府、企业、个人的环境社会责任要明确;衡量是否完成社会责任的尺度应一致;是否完成社会责任应是处理环境公众事件的基本原则。

http://news.ifeng.com/a/20180103/54785384_0.shtml

 

不断奋争的结果

 

严寒离我们并不遥远:2023-2025年气候变冷

已有 2752 次阅读 2015-2-11 18:28 

 严寒离我们并不遥远:2023-2025年气候变冷

                           杨学祥,杨冬红

 

早在2003年我们就提出了太平洋十年涛动(PDO,亦称为拉马德雷现象)冷位相导致气候变化的警告和机制。

2003年我们在《世界地质》第4期发表论文《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指出太平洋十年涛动位相变化对太平洋环流速度变化的作用,2000年“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阶段使地球系统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

2004年我们提出地球已进入变冷周期的警告:正当全球变暖的证据铺天盖地而来之际,地球变冷的信息悄然而至。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地球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已发生重大的变化,预示一场类似20世纪50-70年代的变冷过程正在到来。

我在2004年指出,2000年“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再次提醒人们:警惕全球迅速变冷!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42732.htm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350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4189.html

2005年在《世界地质》第1期发表题为《大气、海洋与固体地球的能量交换》的论文,明确指出2000年进入PDO“冷位相”,变冷应该是自然的发展趋势。

1999-2013年全球变暖停滞证实了这一预测。

我在201414指出,2014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我在2012522指出,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12年的厄尔尼诺正在到来,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准备:一个极端炎热的夏季和极端寒冷的冬季。2013年的拉尼娜事件非常强烈,将重复2010年强拉尼娜事件的大致过程。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2014年成为1880年以来最热年,但这是暂时现象,2023-2025年气候将变冷。我们必须做好准备。

 

一、全球变暖预测的六次修改和一次盲目乐观

 

1、全球持续变暖预测的第一次修正

  据法新社报道,200789发表的一项报告称,过去两年里,自然气候的变化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并将继续促使气温在2008年保持缓慢变化的趋势。但是英国气象学家说,全球变暖将在2009年真正开始,并称2009年到2014年之间有几年将会比迄今为止温度纪年史上最热的1998年还要热。现有的全球气候计算机模型低估了自然力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英国气象局的专家们调整了原有模型,以便更好地反映诸如拉尼娜现象或海洋水温及水流循环的波动等气象规律对气候造成的影响。他们采用反映海洋及大气真实情况的数据替代近似数据,以获得2005年到2014年这10年间的气候变化预测值。预测结果显示,虽然长期来看,人类产生的温室气体会迫使气温升高,但是热带太平洋温度较低的寒流及南极海域对气候变暖的抑制,将抵消这十年中前几年全球气候变暖的效应。该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3]

 

2、全球持续变暖预测的第二次修正

  据路透社2007126消息,自150年前开始有气候记录以来,今年是第6个最温暖的年度,但比此前预期的要凉爽,滑雪胜地不会再陷入无雪可滑的窘境,准备冬眠的熊也能睡个好觉了。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Univers ityofEastAnglia)气候研究所负责人菲尔·琼斯曾于去年预测2007年将是自1860年有可靠纪录以来最温暖的一年,但到了今年年中,预测结果从第一降到了第二,琼斯认为气温不会超过1998年。最后的结果为第六,预测出错已成为事实,“温室效应”不是全球气温变化的唯一因素。

 

3、全球持续变暖预测的第三次修正

  新华社专电英国科学家预测,2008年全球将比近几年略微凉快些,但仍然在1850年以来最热的10年之列,全球变暖远未结束。据路透社报道,英国气象局和东英吉利大学的专家指出,2008年将是2000年以来最凉快的一年。2008年全球平均气温将比1961年至1990年间的全球平均气温(14摄氏度)0.37摄氏度。专家表示,这一预测结果考虑到了太平洋的拉尼娜现象。预计2008年的拉尼娜现象将比往年更强大,这将有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趋势。预测同时也考虑到了温室气体排放、太阳能量变化和洋流自然变化对全球气温的影响。

 

4、全球持续变暖预测的第四次修正

     200856,德国莱布尼茨海洋科学研究所和马普气象学研究所最近发表报告称,未来10年全球气候变暖将趋缓,这一预测报告刊登在最近出版的英国《自然》科学杂志上。这两家研究所首次对未来10年的全球短期气候变化进行了研究并作出预测,这项预测特意结合了全球海洋洋流规律的变化,根据对洋流的观测和海平面温度数据模型的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全球变暖的趋势在未来10年将会减弱。但报告强调,这并不意味着气候会变冷,只是气候变暖的速度会减缓。报告作者特意解释说,不能把该预测报告理解为因人类因素造成的气候变化并没有那么糟糕,它是想说明,气候变化从长远来说存在波动性,未来10年气温增加的幅度可能比较小。

   

5、全球持续变暖预测的第五次修正

     20101129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英国气象局利用9个指标的最新数据告诉人们,全球气温在过去10年里出现了上升。这9个指标包括海冰与积雪的不断减少、大气湿度的不断加大。英国气象局是全球领先气候研究中心之一。该局资深科学家马特·帕默(Matt Palmer)表示:“从各种指标的观测结果可以看出,世界在升温。除了从陆地与海面上观测到的气温明显升高外,其它观测结果也与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相符。”

     但过去十年气温变化的速度,较上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有所放缓。“变暖趋势仍然存在,但速度较以前有了放缓,”气象局气候科学主任维姬·蒲柏(Vicky Pope)坦言。气象局表示,最可能的答案是自然变化——即气候的随机波动,除此之外,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减弱、正迅速工业化的亚洲国家排放的悬浮颗粒污染物的人为制冷效果,也许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0382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88776.html

 

6、全球持续变暖预测的第六次修正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主席团成员、执委,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副主席,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科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秦大河院士分析,最近十五年来,也就是1998年以来温升的幅度变平,原来是1950年以来每十年升高0.12度的速率,但在1998-2012年十几年间升高了0.005度。“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气候变暖停滞,预计会持续一二十年,但气候变暖从更大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毋庸置疑的。”。我们这批科学家通过十几个模型得到的预测结果,认为未来气候还是会变暖,但其后变暖的停滞现象可能还会持续个一二十年,甚至更短。

http://business.sohu.com/20131120/n390442907.shtml

世界主要气象机构认定2014“最热年”。今年1月初,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研究显示,2014年全球平均气温为14.6摄氏度,比20世纪的平均水平高出0.69摄氏度,比此前的两个“最热年”2005年和2010年高出0.04摄氏度

据美国大全新闻网22报道,美国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一位研究员在《每日信号》(The Daily Signal)上发表文章称,联合国气候高级官员近日宣布2014年为“史上最热年”,并将高温归咎于旱涝灾害的结论是不成熟的、多虑的且与联合国自身调查的气候变化数据不相符。

作为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和美国能源部资深员工的卡瑞称,只有到了20153月份,在汇集了所有的观察资料和质量控制信息后,才能真正对2014的气温情况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估,即使有那么一两处数据可以证明2014年是史上最热年份,我们也要考虑到其他的不确定因素,所以最后得出的结果也可能是2014年是最热的五个年份之一。

塔博还写道,根据卡瑞的观察可以看出气候模式预测和真实情况很可能会有更大出入,因为即便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不断上升,全球表层温度在新世纪内也有可能会下降,美国应改革推进其气候政策,否则不仅会对美国经济和自由造成巨大伤害,而且对于全球变暖也无法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http://news.jwb.com.cn/art/2015/2/5/art_250_5360816.html

 

二、月亮赤纬角变化是气候冷热变化的重要因素

 

为什么变暖停滞发生在1999-2013年?我们在2008年发表的文章已经给出了答案:

我们在2008年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6月至2000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4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0375.html

2014年气温异常升高,证实了我们的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7359.html 

 

变冷的精准预测

 

我们在2015211指出,全球变冷的自然指标:

强潮汐使气候变冷,周期为1800年,目前进入变暖高峰;

拉马德雷冷位相使气候变冷,周期为55年,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导致气候变冷,目前处于最小值时期;

海洋及其边缘特大地震和海啸使气候变冷。

 

三、2023-2025年严寒进入高峰 2032-2034年全球变暖加速

 

计算结果表明,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潮汐南北摆动幅度最大,形成大气圈、海洋圈和岩石圈的差异旋转的规模也最大,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形成的可能性也最大。表1的数据支持这个结果。表2给出了对未来的预测。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比

最大值

1913-1915

1931-1933

1949-1951

1968-1970

1986-1988

2005-2007

厄尔尼诺

1912-1914

1930-1932

19481951

1968-1970

1986-1988

2006

拉尼娜

1916

1933,1934

1949

1970

1988

2007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预测

拉马德雷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暖位相

月亮赤纬角

2005-2007

最大值

2014-2016

最小值

2023-2025

最大值

2032-2034

最小值

2041-2043

最大值

厄尔尼诺

2006

2015

20222025

2033

20402043

拉尼娜

2007

 

2023

2031

2042

气温变化

变暖停滞

停滞结束?

变冷?

变暖?

变暖减缓?

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来自赵得秀教授的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7359.html 

 

2016-2020年将发生严重低温冻害

 

我们在2016425指出,2016-2017年将发生拉尼娜事件,给全球带来严重的低温冻害。

目前,太阳正处在第24活动周的高峰年,其活动理应处于最活跃的时期。然而,太阳活动强度明显不及上一个活动周,甚至出现太阳表面连黑子都没有了这种罕见现象。这个太阳活动高峰年百年来最弱。有科学家指出,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太阳将沉入超长的最低活动期。目前科学界仍然在探讨太阳黑子周期是如何影响全球气温的。有人认为地球将进入所谓的小冰河期,有人称会在2020年之前,有人则称会更早。

我们的研究表明,太阳黑子具有1122年周期,在太阳黑子循环和气候效应之间存在着关联。太阳黑子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11年,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200年。近20年的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地震火山活动频发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6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见表2[4,6]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时间(年)

坏天

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火山活跃时间

全球

气温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

低温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275-1300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440-1460

1470-1490

小冰期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40-1680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810-1820

小冰期

21世纪

2007-??

1997-??

1974

1980-??

次小冰期?

 

多因素叠加是小冰期发生的根本原因。导致15-17世纪小冰期和2020年“次小冰期”出现的原因有五:

其一、处于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2020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17世纪以来从未出现。目前处于200年气候周期的变冷初期。

其二、处于全球强震频发时期

2002年郭增建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范围内的Ms 8.5级和大于Ms 8.5级的海震。郭增建等人指出,9级和9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和我国的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7]

20世纪4场最强的特大地震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沿海地区:1952年堪察加地震,1957年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地震,1960年智利地震,1964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地震,与50-70年代低温期相对应。

其三、处于全球火山活动频繁时期

现代火山活动有明显致冷的记录:小冰期对应强火山活动,小气候最适期对应弱火山活动。因为火山灰和二氧化硫等火山喷发物到达平流层后,较小的气溶胶可在数月内传播到全球,并可在平流层内持续漂浮1~3年,使太阳直接辐射减弱,造成大气降温[1]。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火山喷发导致了小冰期的到来。研究报告称,1275年到1300年之间,热带地区经历过四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喷发出来的大量硫酸盐颗粒进入大气层上空反射了太阳辐射,使地球气温降低;1430年到1450年,也发生了一轮大规模火山喷发,与地震活动一样,火山喷发与气候冷暖变化导致的冰盖消长有关(见表2)。

其四、地球轨道周期

据任振球的研究,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使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发生相当稳定的准周期变化,与全球尤其北半球气温变化的间隔60年振动相一致。在20世纪初的低温期和60~70年代相对偏冷期,当时(19011960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分别延长了94(相当于日地距离的0.6%)57万公里;在30-40年代和80年代后的暖期,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19402000年)分别缩短了7644万公里。2000-2020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由极小值变为极大值,他推测2020年前后全球气候将进入相对冷期[8]

韩延本分析了美国宇航局公布的起自19世纪中期的全球及南北半球的温度异常变化资料,得到它们存在约60年的准周期性波动的初步结果。该周期是它们的中周期波动的主要周期分量之一,它对调制温度的总体变化趋势可起到重要作用。分析表明,该周期分量是时变的,周期长度在19世纪略超过60年,之后缓慢变短,到20世纪后期月在55年至60年间。所谓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的加剧似乎并未有打乱这一周其分量的存在[9]

其五、处于强潮汐活动时期

潮汐高低潮还有200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1425年、1629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峰值对应18世纪的低温,1974年的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特别是潮汐54-56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的50-70年周期对应),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我们的结论:地球的气候变化不仅与太阳黑子活动相关,而且与潮汐强度、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2004-2012年全球已发生Ms 8.5级以上强震6次,与1998年以来变暖减缓相对应。地震火山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

潮汐变化还有约200年周期和50-70年周期,对应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200年周期和拉马德雷50-70年周期。目前处于2007年以来发生的太阳黑子极小期,对应超前的1974年潮汐高潮和20世纪50-70年代的低温期。根据以往记录,这个过程还将持续30年以上。这次变冷过程被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迅速变暖所打断,198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是自然因素,温室效应包含人为因素。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本周期内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较小,变冷规模要小于道尔顿极小期(见表3)。我们称之为“次小冰期”。

此外,潮汐变化还有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变化18.6年周期,与气候变化18.6年周期对应[10]。早在2008年和2014年我们就指出,1998年最热年记录与1995-1997年的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有关,此后16年气候变暖间断的原因之一是2005-2007年的最大值时期(见:杨冬红等,2008[11]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变暖增强,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变冷到高潮。气候的长期趋势和短期变化都表明,气候变冷是对人类最大的威胁。

2014年和2015年最热年新纪录证实了理论预测的可靠性。

 

研究显示全球气候有望进入新一轮缓慢变冷周期

科技新闻来源:央视网20170621 10:33A-A+

  央视网消息:据科技部网站消息,《塔斯社》近日报道,来自新西伯利亚地区水文科研所水文及生态处的科学家表示,全球气候变化虽会继续但不会导致冰川的大量融化,2022年之后全球气候有望进入一轮缓慢变冷的周期。

  俄科学家表示,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在最近的6年也就是至2022年,此轮全球变暖还会持续并最终以升温约1.1摄氏度结束。在此之后,全球气候将逐渐进入一轮变冷的周期,气候变化与人类消耗化石燃料排放温室气体并无直接关系。该所研究团队一向认为全球变暖并不是由人类活动导致,而是有其自然的特性。地球温度的升高与降低主要反映地表吸收和反射来自太阳能量的比例。其研究结果显示,地球一直存在周期性的温度变化,一般一个周期包含10年快速变暖及40-50年逐渐变冷的过程。

据俄气象数据显示,俄境内2015-2016年气温达到多年的高点,同时,北极地区也呈现快速变暖的趋势,2016年北极冰盖呈现多年来的最小面积。

http://news.cctv.com/2017/06/21/ARTIv6AuRze3i9FBdOnyN4Nj170621.shtml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 (6): 18131818

杨冬红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610-615.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2006,(9):20-22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杨学祥流感和强震爆发的预测百科知识. 2005, (24): 13-14.

杨学祥"全球变暖说"泼点冷水。世界环境。 2007, 2):60-63.

杨学祥杨冬红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百科知识2008.07, 8-9.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1093028.html

上一篇:云南临沧市永德县发生4.6级地震:关注1月地震火山活动进入高潮
下一篇:3日拉尼娜指数快速下降:2018年1月4日午报
收藏 IP: 119.48.190.*| 热度|

2 魏焱明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9: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