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涛
毕业生就业系列(1)脚步
2014-5-3 13:06
阅读:4300
标签:研究生, 就业

在中国,一个学生从小学到本科毕业需要16年,这是杨过等小龙女的年数,如果要是读硕士的话,就是19年,再读博士的话可能是22年。当然,我最为关心的还是博士生这个群体,一个博士的求学脚步,可能跨了祖国的好几个省份,也更可能跨过了整个太平洋,大有沿着当年哥伦布抑或麦哲伦脚步的风范。


换句话说,又何止在中国呢?国外不也是一样吗?国外的学生如果想要在学业上有所建树,那也需要长期甚至是苛刻的训练,非此不足以称为培养。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不可遏制的发展,各个民族也在相互模仿、相互学习,所以互派留学生也是常规之举,求学的脚步随着隆隆的汽笛或者飞机的起降而不断前行。


面对着自己脚下的路,每一个学子应该问问自己: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大山里面的孩子是为了走出大山?是!但也不全是。农村的孩子是为了摆脱农村?是!但是也不尽然。以前我们说知识改变命运,但是现在这话听起来别有一番辛酸。求学的脚步也并不是把人才从落后偏远的地方迁徙到高大上的地方,而是个人的经历与成长,我们的脚下踩着的是先前的土地,肩上扛着的是个人与家庭的梦想。


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学几个英文单词吗?显然不是,是学几个证明推导吗?显然也不是,那是什么呢?应该是为了就业。学习是学习能够胜任未来工作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基础和思维。这才是就业之道。


有的人会说,史上最难就业年,我也知道努力就业,你跟我说就业之道就能解决我的工作问题吗?不能!这就好比有一个人,三观都对,但是这个人也许过得很苦闷很忧郁。这是因为道理都摆在那,谁都懂,但是真正有执行力的人又有多少呢?所以我想就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写几篇文章,这是第一篇《脚步》,还有《心传》、《时节》、《家常》等等,有些读者可能对这些标题似曾相识,对!正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用的标题,其实两者的内在文化视角是如出一辙的,所以我把它拿到这里来用,这里有就业之道,当然也有就业具体的技巧。


扪心自问,在求学的脚步中,你有没有上课打瞌睡,或者极端厌学的情况呢?你有没有迷茫后悔,或者每天过得浑浑噩噩呢?如果你爸不是李刚,你自己又不努力,基础不牢,能力不够,你还期望自己的工作找到比别人好,工资比别人高,老板赏识,前途无量,这时候你应该掐一掐自己,看看是不是在白日做梦。读书也好,求职也好,努力了不一定有收获,你也许也会看到,不努力的人也收获到了大蛋糕,那肯定是有其他什么原因,但是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不努力就肯定不会有收获。


我们求学或者求职的脚步有缓有急,但是始终记得要走自己清楚的路。这里有个小故事。1871年春天,一个医学院的学生过得非常忧虑,他在想怎么找到一个工作呢?还有期末考试怎么顺利通过呢?后来他创建了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很多人都会说,哇噻,这家伙是怎么做到的!这个故事尤其可以得到中国的医学生的关注与思考,因为在中国医患关系紧张,一个硕士毕业的医学生到医院上班,每月工资可能只有3000元人民币。一方面这与很多硕士的预期与巨大差异,一方面在中国在电子软件以及互联网领域的年轻人,每月工资可能高达10000元人民币以上,可能这两个年轻人在业务上能力是差不多的,只仅仅是他们的专业不同。


创建霍普金斯的威廉·奥斯勒爵士认为,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远处模糊的事情,要立足于去做手边身边清楚的事情。其实这句话有很深的内涵,可以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我觉得用在脚步这个命题范围下是最恰当的!作为学生,作为求职者,我们的脚步走向哪里,一个指导原则就是不要看远处模糊的,要做脚下清楚的,不然一脚踩空,或许就是一个大坑。


走自己清楚的路,不是说不看远方,也不是说不顾及昨天路过的风景,而是做自己最有把握的事情。读书是为了就业,但是也不仅仅是为了就业,这就好比就业是为了生存,但是也不仅仅就是为了那五斗米,也要考虑到发展,职业前景等,读书除了是求生存或者谋发展的途径以外,还应该是学会生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法门,但是说实话,这些都是后话,我也不愿意提,我最愿意说的还是,找个好工作,不辜负自己多年来风尘仆仆的脚步。



冬雨难阻求职者的坚定脚步,图片源自网络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陶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138-79090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