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我相信好多朋友都知道恩格尔系数,这个我在之前的文章《北京与南京》里面也有所阐述。其实这个概念也很简单,就是家庭一年的食品支出额除以总收入的百分数,这个系数本身的理念也很简单,就是人要活下去,那先就是有的吃,吃饱了当然才想干点别的事,比如买个衣服,买个手机,买本书看一看,唱个KTV等等。我们的生活水平也主要取决于我们吃得饱不饱,吃得好不好,衣食住行,医疗健康以及娱乐休闲等等。
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现在的恩格尔系数处于什么样的水平,是贫穷还是富裕?这个很值得我们关注。下面这个简要表格我们可见一斑。
年份 城市(%) 农村(%)
2000年 39.4 49.1
2001年 38.2 47.7
2002年 37.7 46.2
2003年 37.1 45.6
2004年 37.7 47.2
2005年 36.7 45.5
2006年 35.8 43.0
2007年 36.3 43.1
2008年 37.9 43.7
2009年 36.5 41.0
2010年 35.7 41.1
2011年 36.3 40.4
2012年 37.1 40.8
这个表格虽然只有简简单单十几个数据,跟我们平时做科研的测试数据相比,真是少而又少,但是反映出来的信息是十分丰富的。下面我们就简单分析一下,可能有些观点你以前在新闻当中也听过,但也许你并不知其所以然。
第一,我们国家,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了。这个也是大家共识。一般我们认为,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那是绝对贫困,50-60%是基本温饱,勉强度日,40-50%是小康,30-40%是富裕,30%以下就表明很富有了。农村十几年的数据都在40-50%区间,表明农村处于小康了,城市十几年的数据都在30-40%区间,表明富裕可能不敢说,但是小康是有保障的。
第二,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防通胀压力巨大。整体来看,2000年,城市39.4%,农村49.1%,2012年,城市37.1%,农村40.8%,一方面恩格尔系数在下降,表明我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而且农村提高的速度比城市快,但是这个下降的过程是异常艰辛,异常“诡异”的。比如说,2003年城市已经降到37.1%,紧接着就不断波动,2012年城市也是37.1%,这给人一种一夜回到十年前的感觉。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到了一个瓶颈期,想继续整体下降到35%以下,甚至30%以下非常困难,十年甚至二十年内很难做到;二是通胀压力大,CPI上升,影响到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其实在农村数据虽然也是整体下降,但是也有小幅波动,比如2004年和2012年。当各种“蒜你狠”“姜你军”“苹什么”横行的时候,食品价格一上涨,工资原地踏步的时候,你的生活水平很自然地就下来了。所以我们看着这十几年的数据,基本是在摇摆中下降,在下降中摇摆。
第三,恩格尔系数会略高估我们的生活水平。这个很多有生活经验的人,都会赞同我说的,也不需要多解释,但是一些学生朋友可能不太清楚。首先我们说农村,在农村生活过得人都知道,有时候我们会在自己家地里面种点蔬菜,是不用每天上街买菜的,所以食品支出会节省一大块,农村家庭有了钱,主要是保障子女上学,以及准备子女婚嫁和养老等支出。在我们的文化里面,就把勤俭持家看得很重,农村也有很多这样的俗话方言,比如说“一分钱掰成两瓣花”等,如果孩子花钱多了,父母会说“败家”等等,总是把花钱和持家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文化作用到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反映就是,我们是一个非常爱储蓄的民族,这些都是很好的例证。
城市的情况稍微复杂一点,但是我们城市居民,尤其是低收入者也基本是省吃俭用。面对高房价,很多人都选择存钱买房,花在吃上的支出是能省就省,还有医疗、婚嫁等等大项支出。一个基本的意思是这样的,比如我们家有100块钱,我们会花20块钱吃,80块钱其他,我们的恩格尔系数就是20%,但是我们省吃俭用才能花20块钱,其实我们吃得喝得并不好,也并不幸福,如果我们想要吃得好,得花30块钱,这时候20%就并不能体现我们真实的生活水平。所以也有学者提出来,我们可以适度校正一下恩格尔系数,当然这也是一个好办法。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整体状况而言,恩格尔系数会略高估我们的生活水平,要想切实提高生活水平,任重道远。
第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在于西部农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有了前三点的分析,这一点也基本是水到渠成。首先我们来看,上面的数据基本是整体的,因为我们国家比较大,各地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整体的数据意义是不大的。比如说,2012年城市整体是37.1%,但是北京城镇是31.3%,安徽是38.7%,到了四川就变成40.4%;北京农村是33.2%要比很多省份城市的数据还要低,安徽农村的数据是39.3%,到了四川的农村是46.8%。同理,我们的一个省也是比较大地,各市的情况也不一样,这就给我们造成很大地麻烦,因为实际情况是异常复杂的。光看数据也许是不可信的,我们必须透过数字看本质,才能有所收获。
比较这些数字的趋势与规律,我们不难发现,西部农村要整体偏低,这也与我们的一般常识所符合。我们知道,你要是想要一个地方,短时间恩格尔系数从40%降到30%这很困难,基本上是做不到的。但是从50%降到45%相对较容易些。所以要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点的解决一些贫困地区,就成了重中之重。也有的人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道理也在于此。解决这个口子的最关键办法不是搞些便宜的农产品补贴,也不是过年按人头每人发1000块钱,而是要带动这个小地区发展,光喊什么要致富先修路的口号是没有用的。关键还是要能使农民赚到钱。比如这个地方种生姜,政府就帮助搞生姜销售,拓宽渠道;比如这个地方人家家都养猪,我们就搞一些放心猪肉定点销售,每年让农民多赚500块钱,肯定比你发1000块钱效果还好。
这里顺便说一下,安徽的城乡差别为什么不大?实际上还是很大的,只不过数据上没反映出来。安徽这几年劳务输出比较大,一些农民离开土地出去搞个体,赚了不少钱,分母增加了,分子没有明显增加,使得农村的系数好像也降低了,但是实际上你在外干个体的39.3%和在家的39.3%,这两个数字从生活质量上讲,后者更舒服,更惬意。全面建设小康还有一个口子就是城市低收入群体,解决好的关键是不能零就业,要确保家里有一个就业的,不然会恶性循环。随着大病救助和其他一些住房医疗的社会保障到位,这一部分人有一个基本的保障是能做到的。
政府和社会机构定点解决好这些口子,兜住底线,全面小康肯定能实现。就我们一般老百姓而言,大家先关注自身,把自家的小日子过好了,有能力的帮助一下西部的孩子上学有个保障,我想这就是功德无量了。
注:文中所有数字都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开公布的数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