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究竟是个什么人?翻手云覆手雨,两面三刀的。》
我们以2007年教育部一等奖为例,看王建华同志究竟有多少个版本,多少个面具!
(举报六人的举报版本)
学校命令我们2008年1月2日前,以书面形式举报李连生们教育部一等奖造假,我们做到了。陈永江1月2日的书面举报信中,列举五条问题。简言之为(一)李不懂得压缩机基本原理,报奖书中外行一样的大白话层出不穷,丢人现眼;(二)把国外著名压缩机公司的早年专利,抢夺过来谎称是他们自己创造发明的,万一外国人兴师问罪,什么人承担?(三)把国内著名的上海压缩机厂早年成果以及沈阳气体压缩机厂已获奖的成果抢夺过来谎称是他们自己开发的新成果。这会引起国内压缩机行业早期毕业的同学的侧目和耻笑,败坏交大压缩机教研室的名声;(四)其新的发明专利完全是闭门造车的儿童玩具,将引起国内外压缩机同行的讥笑,丢交大的脸皮,丢国家的脸面;(五)罗列92篇论文中,与获奖项目有关的、系李连生个人的论文一篇也没有,虚张声势。
因此要求学校将这个胆大包天、败坏师道尊严、败坏学校名誉的造假者清除出校,将纯洁的母校肌体上新生的癌瘤予以切除,不可养痈为患,贻害无穷。
——
党委书记王建华在接到六人举报信后的各种说法
(第一个版本)
王建华不答不理54天后,却于2008年2月26日派遣三个校级领导人威胁恐吓举报人。而于3月31日,学校便向教育部撤奖了。
但在撤奖理由中,将我们的举报根据、举报理由进行了隐瞒,捏造了下述理由:“由于能动学院部分教师对项目申报获奖人有异议,目前我校对这种异议无法‘协调’解决,因此请求撤奖。”
这种隐瞒真相、捏造情节的撤报理由,是和实事求是原则完全相悖的行为。是王建华包庇造假者的一个证据,也是王建华对李连生在教育部一等奖造假事件的第一个诠释的版本。
(第二个版本)
2008年4、5月,王建华到处宣扬“学校已经向教育部撤奖,6人很满意,李连生还不高兴呢!”
这个版本给人一个印象,6人之所以很满意,当然是因为,学校已经实事求是的将李连生造假情况向教育部陈述而且要求撤奖了。既然按照6人举报而撤奖,李连生当然不高兴。
但是,王建华却欺骗了全校师生员工。因为学校向教育部的撤奖理由中,根本就没有陈述举报人有根有据的举报,以及学校当局的调查分析和最终判定李连生造假。
相反撤奖公函中,却把大是大非的事件歪曲为“内部个人之间的无原则倾轧,学校目前无法‘协调’解决,因此撤奖”。
(第三个版本)
举报当年的10月,王建华专门在造假者以及举报人共同所在的压缩机制冷机单位,举行名为《弘扬正气,端正学术不正之风》的整风活动,并在11月2日由渔家乐书记主持了《弘扬正气……》的总结会议。
不过,会议却被束鹏程抢夺而主持,束鹏程传达党委书记王建华的意见:第一,王书记认为这次的整风运动开的很好……;第二,王书记说,教育部报奖书他看过了,没有什么问题。今年不报,过一两年再报么:第三,王书记说:国家每年给工程中心拨那么多的款,李连生以后还是要承担起这个担子么。
所以,王建华在举报人举报当年的11月,又以第三个版本,来诠释李连生的教育部造假:—— 李连生的报奖书他看过了,没有什么问题,今年不报过一两年再报么!
这是王建华对李连生教育部造假问题的、“阴一套、阳一套”的说法。
他用了蒙蔽全校师生员工的方法,让全校以为他在第一时间便果断的判定李连生造假,并且撤奖了;
但是他暗地里又向李连生们谄媚买好,担保李连生的报奖书没有问题,回头再报;
而对教育部又使用“隐瞒真相捏造内部倾扎,因而无法协调解决内部矛盾”的方法,暂时撤报,以便于“协调”解决后再报。
他让教育部、举报人、造假者三方面,都满意!他却坚持一个原则,包庇李连生造假!等待时机为李连生东山再起而效力!
请看看李连生的报奖书原文,李连生才不愿意降低自己的水平,说什么“占用,为了拼凑和包装”,李连生说的非常肯定,而且出色!
在抢劫国内外成果时,都一律说成是“利用本成果,如何如何……的。你们现在替李连生粉饰太平,用你们的话“为时太晚啦!”
(第四个版本)
2009年4月22日,王建华派遣副校长卢天健,在《南洋大酒店》喊出:“我们确实希望我们的压缩机专业,能够在国内继续占领高地。而不是由于人事、或内部矛盾……。那么,学生留不下来;学科也发展不好;大家就都在这耗着。
学校希望我更多做好一个基础,不要我们自己窝里斗!”
教育部举报1年4个月后,王建华胆子大起来了。居然把举报李连生造假的大是大非问题,还是定性为无原则的“窝里斗”。从2007年12月我们举报开始,到2009年4月22日,王建华就根本不理会举报人的郑重举报,顽固的坚持认为李连生没有造假,举报人的举报是窝里斗!
这已经是王建华的第四种版本了!足以证明,举报第一年他到处散布的“教育部已经撤奖了,六人很满意,李连生还不同意呢!”的话,只不过是他制造的烟幕,制造假象美化自我、欺骗全校的一种手段罢了!
(第五个版本)
最近的2011年3月15日,王建华在北京向《科技时报》记者说到教育部一等奖造假问题时,他说的居然是:
“进行举报的几位教授本身就对往复式压缩机比较熟悉,是这一领域的资深学者,根据他们以往的了解,认为李连生在这方面的工作比较肤浅,而申报材料中“话说得比较满”。尤为甚者,是其材料中引用了很多他人的成果却并未注明。据此举报李连生学凤不端!”
王建华的第五个版本,说的是:“举报人对李连生教育部一等奖的检举揭发,根本没有所举报的‘到处抢夺’、侮辱师道尊严、引发国内外耻笑等等事实。”
这样一来,不但为李连生造假做了包庇,而且还把举报人置于“不实事求是的境地”!关键之处,是王建华在此处给举报人捏造了一个“知道李连生在往复式压缩机领域工作过”的历史,并且以六人的口气说是“根据他们以往的了解,认为李连生在这方面的工作比较肤浅,而申报材料中“话说得比较满”。尤为甚者,是其材料中引用了很多他人的成果却并未注明。据此举报李连生学凤不端!”
让所有读者看到这里,都会产生反感:这六个老教授,既然以往对李连生在往复式压缩机领域的工作,是了解的,为什么始终说是“李连生从未涉足?”
人家李连生只不过没有你们那么深、专,再加上说话不检点。就被你们诬告啦,岂有此理!
这已经是王建华的第5个版本了,这第5版就越发的不像话了。王建华竟然一反过去的当面说李连生造假背后说李连生没有造假,王建华转变了方法,索性把六人捏造成“了解李连生在往复式压缩机领域做过工作的人”。
于是,我六人举报信中,揭穿李连生在报奖书中的外行、一张嘴就是大白话的丢人现眼没有了;怒斥李连生四处抢夺他人成果、容易引起外国压缩机公司兴师问罪的担心没有了;怒发冲冠要求切除毒瘤、肃清流毒的内容没有了。被王建华捏造为“根据举报人们以往的了解,认为李连生在这方面的工作比较肤浅,而申报材料中“话说得比较满”的无中生有的、像煞有介事的情况,突然冒出来了!
这一篡改,就可以把举报人丑化为“两面三刀”的小人。明明知道人家是从事过工作的,却伪称李连生从未涉足,并且检举揭发人家。
仅仅是由于李连生工作深度不如六人,在申报书中说话说得满了些。这只不过属于修养方面的问题。六人就把李连生诬告为弄虚作假。
——
王建华经过什么人的开导,终于在今年3月15日,抛弃了前面三年来使用过的四种粉饰抵赖法,索性改用“反诬法”,直接将举报人捏造为“衔瑕诬告”的小人。
这一手,是够刁钻的!
与此前的四个版本相比,最后的第五个版本,虽然也是没有根据的捏造,但是,王建华这一次的“变法”,等于使用血口喷人的低级方法,倒打一耙。实在是恶毒、恶劣。
在原形毕露之下、处于末路穷途之际,便孤注一掷不择手段了。
具有党性、道德、良知的知识分子,是不会不顾事实,不择手段的。
王建华根本不顾我们西安交通大学的名誉和影响,根本不顾自己是一所著名大学的党委书记的身份。在北京与媒体谈话时,都不考虑考虑,全国人民对于李连生教育部弄虚作假之事,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这种不顾一切的胡言乱语,讲完了以后,怎么样收场!
我们绝对没有料到王建华会落得这样随随便便的造谣污蔑。而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对李连生束鹏程两个造假者,进行不懈的包庇袒护之职。那么,他究竟是个什么人呢?
这种手段,哪里是知识分子的品质与习性?王建华在教育部一等奖的造假问题上,居然阴一套、阳一套,仅仅一个教育部一等奖,就更换了五个版本。
尚且不提李连生在2010年3月的《焦点访谈》中,使用“我没有听说学校说因为你做假了,这个奖就取消了,我没听说。”“学校希望是暂缓报奖,因为有争议,我们也是一块议过以后,采取的这么一个措施。”
李连生这种泰然自若的回答,戳穿你所谓“学校已经向教育部撤奖了,六人很满意”的语言,都是撒谎、骗人!
你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两面三刀变化多端。究竟哪一个版本,是王建华自己的真实意图?究竟哪一种说法是党委书记王建华自己的真正观点?真正的立场呢?
我们的母校,您真正的不幸啊!全国所有大学校的党委书记,怎么可能是王建华这种样子的呢?!什么人把你逼迫得如此的神不守舍?束鹏程还是李连生?尤其是3月15日与《科技时报》记者的谈话,为什么要倒打一耙?实在是出人意料!
建议王建华早早引咎辞职,不然,我们的母校受不了这样的折腾!
由于王建华同志3月在北京的突然发难,冲着《广州日报》、《中国青年报》、《华商报》和《科技时报》发表了四次讲话,把历史事实,给予变化多端的篡改。与过去相比,不仅仅言过其实的贪天之功,贪婪到了甚至于把我们检举揭发以来,对举报人的举报信,反应最积极的科技部,都要予以丑化。
将举报人的丑化和栽赃诬蔑,是我们只得反击的致因,我们只好摆事实,讲道理,层层剖析,目的是澄清事实,归还历史真相,以正视听。避免不明真相的群众,被王建华的随意发挥而误导,在王建华搅和的漩涡里面耽误时光!
陈永江、郁永章、杨绍侃.
2011年4月9日.
相关专题:六教授举报李连生造假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永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6527-430866.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