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延年
解密暗物质珍藏版第286集-褐矮星是失败的恒星
2025-10-30 20:20
阅读:224
解密暗物质珍藏版第286-褐矮星是失败的恒星

解密暗物质共有400集,此为第286集。

褐矮星也被称为失败的恒星,它由于质量不足而无法成为燃烧的恒星,但其质量仍远大于太阳系最大的行星木星。天文学家在这些古怪的星体上发现了巨大的类似行星的风暴。由于褐矮星会随时间的推移冷却下来,该星体上气态的铁分子就会浓缩成液态的铁云和铁雨。随着进一步的冷却,巨大的风暴就会扫过这些云层,让明亮的红外线逃逸到宇宙中。

关于褐矮星的形成机制,比较常见的有抛射理论、前恒星核的光致侵蚀理论、不透明度制约的分裂理论、原恒星盘的不稳定性理论等。抛射理论认为,褐矮星是由于低质量的原恒星胚在达到产生氢核聚变所需的质量前,与其他天体发生了碰撞而被抛射出的恒星核所形成的,这一理论部分地得到了双褐矮星系统的证实。前恒星核的光致侵蚀理论基于大质量恒星的辐射对前恒星核的光致侵蚀作用,能够解释处于电离氢区中的褐矮星的形成机制。褐矮星也可能由大质量的原恒星盘在其他恒星的引力作用下发生碎裂而产生。这些理论每个都只能解释部分褐矮星的形成,研究褐矮星周围的恒星盘可以有效地检验上述理论。

褐矮星是可以发生热核反应的,只是由于不激烈所以不会发光。但其红外辐射可以占到太阳的1~2‰左右。据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报道,广域红外巡天探测器发现了一对距离非常近的恒星,它们将成为迄今发现的距离太阳系第三近的恒星/恒星系统,也是人类自1916年以来发现的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系统。这一双星系统中的两颗恒星都是褐矮星。

在褐矮星上已经发现了各种不同种类元素,褐矮星不能进行完整核聚变反应,而上面的不同元素应该为触发其聚变的星体的自身所携带的物质。这进一步验证了,恒星的诞生多数是由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速度的星体所触发。而质量较小、转动速度较慢、星云密度低或星云范围小等原因致使其成为失败的恒星

总之,在触发恒星吸积后,当核心质量小,尤其是转动速度小时,周围物质将接近直线或较小的角度落向星体,内层物质很快被加速到极高速度落入星体后,外层物质速度无法被快速提高,造成了物质出现断层,吸积过早中断,这样吸积的物质及能量都相对较少,无法点燃氢的聚变。这样就形成失败的恒星——褐矮星。

下集更精彩,敬请关注!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延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5458-1508169.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