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延年
解密暗物质珍藏版第212集-电子双缝干涉被严重误解
2025-10-12 07:29
阅读:400
解密暗物质珍藏版第212-电子双缝干涉被严重误解

解密暗物质共有400集,此为第212集。

电子双缝干涉已经被严重误解,不断被谣传。电子双缝干涉实验所显示出来的结果是20世纪科学家集体遭遇的一次灵异事件,在这个简单的实验中微观世界的基本本质,叠加态、不确定性、观察者效应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三个现象如此的烧脑、违反直觉、毁人三观。

1907年,托马斯·扬实现了光的双缝干涉实验,再次引发了光的本质究竟是粒子还是波的争论,但此时的争论仍局限在经典物理的范畴内。1961年,蒂宾根大学的克劳斯·约恩松采用电子来进行双缝干涉实验。在屏幕上出现的并不是两条亮纹,而是多条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然而,1974年,米兰大学的梅里教授为研究电子到底是怎样通过双缝的,看看干涉条纹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他在双缝的入口安装了高精度的监视器,仍然通过发射器将电子一个一个发出。屏幕上的一条条干涉条纹不见了,只剩下了两条亮纹,而且通过监视器可以清晰地看到电子如粒子般一个个通过左缝或右缝,在屏幕上形成两条亮纹。

电子似乎知道科学家什么时候进行观测,只要一观测干涉条纹就消失,不观测就出现。以波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给出了解释,也就是哥本哈根诠释。按照这个诠释,电子双缝干涉实验包含了量子力学的三大规律:不确定性,叠加态还有观测行为。

实际上,运动的电子对场态粒子产生一系列诱导而产生振荡,由于电子的速度相同,场态粒子能够产生同频振荡。因此落点与电磁波的干涉类似。无论观测与否,电子都是一个粒子,其运动特征符合宏观物质运动规律,本身并没有波动。而是电子时时刻刻与场态粒子相互诱导振荡,场态粒子与双缝共同作用影响着电子的空间分布概率,形成了疏密相间的落点。

实际上,微观粒子没有什么特别,单个粒子运动都不是波动的,电场和磁场中的粒子都能提前预测其速度、位置和轨迹。威尔逊云室记录的粒子轨迹都符合宏观物质的运动规律。无论您采用任何方法记录微观粒子的运动轨迹,都可以发现所有微观粒子的运动与宏观物质没有任何本质区别。完全可以用经典力学描述,比如直线运动,回旋,碰撞等进行描述。

电场中的粒子、磁场中的粒子和威尔逊云室中的粒子并没有任何一次走出轨道之外。并且微观粒子的基本方法还是基于碰撞,关于粒子的碰撞依然使用经典力学,即动量和能量守恒。也就是说任何粒子或质点的动力学计算,也都必须采用经典力学进行计算。

下集更精彩,敬请关注!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延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5458-1505598.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