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延年
解密暗物质珍藏版第178集-宏观波动性与微观粒子性相互补遗
2025-9-30 07:25
阅读:100
解密暗物质珍藏版第178-宏观波动性与微观粒子性相互补遗

解密暗物质共有400集,此为第178集。

光电效应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而神奇的现象。在高于某特定频率的电磁波照射下,某些物质内部的电子会被光子激发出来而形成电流,即光生电。光电现象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兹于1887年发现。科学家在研究光电效应的过程中,物理学者对光子的量子性质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这对波粒二象性概念的提出有重大影响。

按照粒子说,光是由一份一份不连续的光子组成,当某一光子照射到对光灵敏的物质上时,它的能量可以被该物质中的某个电子全部吸收。电子吸收光子的能量后,动能立刻增加;如果动能增大到足以克服原子核对它的束缚,就能在十亿分之一秒时间内飞逸出金属表面,成为光电子,形成光电流。单位时间内,入射光子的数量愈大,飞逸出的光电子就愈多,光电流也就愈强,这种由光能变成电能自动放电的现象,就叫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证明光具有显著的粒子性。光是场态粒子相互诱导振荡传递的电磁波,场态粒子本身就是粒子,毫无疑问具有粒子性。场态粒子相互诱导是通过对称性破缺恢复的势或电偶极矩实现的。显态粒子释放或吸收电磁波是通过与场态粒子的耦合共振完成的。场态粒子的能级是连续能级,携带的能量是与显态粒子光源耦合谐振获得的。显态粒子与场态粒子耦合谐振完成吸收电磁波后,如果能量较低,核外电子只能完成一次能级跃迁而未成为自由电子,会立刻通过跃迁将能量传递其他显态粒子或场态粒子。现代物理仅仅是发现了波粒二象性的表现,根本无法解释粒子性的相互作用机理,也无法解释波动性的传递机制,更无法解释波粒二象性为何既互斥又互补。根据场态粒子理论,离子相互诱导振荡传递电磁波。粒子间相互作用交换光子,光子是微观层面粒子直接作用的电磁力,必然表现出粒子性;光子是宏观层面粒子不断诱导振荡形成电磁波传递的能量,必然表现出波动性;无法同时观测宏观或整体的波动性和微观或局域的粒子性,这是波粒二象性互斥的根本原因;宏观波动性与微观粒子性相互补遗才能了解粒子性的粒子相互作用机理和波动性的传递机制。只有采用场态粒子理论才能解释波粒二象性的粒子作用机理、能量波动传递机制,以及波粒二象性既互斥又互补的根本原因。

下集更精彩,敬请关注!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延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5458-1504125.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