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密暗物质共有400集,此为第30集。
17世纪中期科学界曾创建了对于光的本质认识的学说,牛顿的“微粒说”与惠更斯的“波动说”构成了关于光的两大基本理论,并由此产生激烈的争议和探讨。科学家就光是波动还是微粒这一问题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因牛顿在学术界的权威和盛名,所以“微粒说”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进入19世纪,托马斯·杨用波动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干涉现象。之后不久,法国物理学家菲涅耳更是以严密的数学推理,从横波观点出发,圆满地解释了光的偏振,并定量地解释了衍射。至此,“波动说”彻底战胜“微粒说”,光学发展进入了新时期。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通过对电磁现象的研究,建立了电磁学,并将光和电磁现象统一起来,认为光就是一定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从而确立了波动说的地位。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理论,认为光既是微粒又是波。一场持续了300多年的“波粒之争”似乎落幕,然而人们对光本质的探讨并未就此终止。
任何两束交叉光只能叠加不会碰撞。光子不会碰撞意味着体积为0。光子体积为0就不会发生镜面反射,实体粒子交叉相遇只能碰撞不会叠加。在任何空间内都找不到体积为0的物质,这也就意味着光子不是实体粒子,只是虚拟粒子。
有且只有介质能够改变光的传播速度与方向;光子不会受到任何力,不会有加速度,但却在不同介质里速度不同。介质密度变化致使光子速度变化,但光子不会受到任何阻力和动力,也不会测量到光子的加速度。
从上述分析来看,机械波与电磁波没有任何本质区别,作用机理相同,传播机制相同,而且折射、反射等各种物理性质是一致的,描述它们的物理量也是相同的。然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和光行差矛盾已经彻底否定了只有灵魂没有肉体的以太存在。虽然还有很多人一直想救活以太,但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以太早已尸骨无存了。
下集更精彩,敬请关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9 0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