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出發,何時能還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nsong 科學,俺的名字叫科學!

博文

[科學網]越科學而任逍遙

已有 3631 次阅读 2009-3-25 11:50 |个人分类:挺偽科學|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中医, 科学, 伪科学, 风水, 科学主义

越科學而任逍遙

——《人天逍遙:從科學出發》前言
蔣勁松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究天人之際應該是學者最為重要的使命。而逍遙,有似自由在西方文化語境中的地位,是多少古人夢寐以求的境界。成為超俗脫塵真人,逍遙于天人之際,自然也成為了我的理想和追求。當然,現在離這一目標相距甚遠。然而,雖不能至,卻心嚮往之。人天逍遙,不是自詡已經達到了這樣的境界,而是作為高懸的努力目標,與同道者共勉。


天人之際,幽微深密,如何才能窺其堂奧?於今科學昌明的時代,我以為答案只能是:從科學出發。但是,我這並不是要主張將科學知識和方法無限制地絕對化,應用其來解決一切問題。那樣就是假定,科學能夠提供一切可能的答案,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是人類精神領域最高的成就,是真善美的絕對統一。這正是我在本書中要批駁的唯科學主義的觀點。因為,科學研究不過是人類探索天人奧秘的起點,而絕非佔有真理的終點。


在科學成為霸權話語的今天,對於自然的可預測性被冒充為真理的唯一標準。幽暗的真理,在科學的刺目的光亮下更加難以洞見。我所謂從科學出發,是指不要在科學已經獲得的結論處駐足停留,而要繼續出發,超越科學,反思科學,批判科學。這是把科學活動作為研究對象,用科學而不是迷信的態度研究之,即所謂科學的二階研究,是在更高層次上的科學探索。借用胡塞爾的用語,就是拒絕所謂沒有批判、沒有反思的樸素的自然態度,重新揭示被遮蔽掉的近代科學與生活世界的血肉聯繫,從科學主義的強勢話語霸權下,將人類生活的多維度視角從失語狀態中解放出來,實現多元文化的自由發展。在我看來,這恰恰是不斷追求真理,永不停步的科學精神的具體表現,也是關心人的實際生存狀態的人文態度。


如果我沒有說錯的話,這一立場大概也是火蝴蝶文叢其他作者的共同態度。國內一些科學文化界的研究者,通過通俗的大眾文本,將國外學術界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學術常識的成果進行傳播,卻被一些或者誤解或者惡意的人士說成是在反科學。可見國內科學主義氾濫猖獗的程度,也從另外一面凸顯了包括本書在內相關工作的重要性。


本書的全部內容,主要是在各種報紙雜誌發表過的隨筆、書評,極少數是通俗易懂的學術文章。彙集成本書時,從內容到標題都做了適當修改、補充和刪節,以使本書成為一個具有相對自足統一的整體。全書共分五章,其演進的基本思路大體如下:


(一)研究科學理念和活動的真相,全面分析科學活動、觀念與傳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剖析科學研究中不端行為的深刻根源,揭示作為社會活動的科學研究的複雜性,破除視角單一、立場偏頗的科學主義迷思


(二)理解科學之外的他者,認識科學的特質與限度,欣賞非科學活動與觀念的價值和意義,宣導凱撒的歸凱撒,科學的歸科學,讓科學與非科學各就其位,各得其所。


()揭示在近代科學所預測和控制的向度之外,人類與自然之間還有更加深厚密切的關係,自然並非人類予取予求的奴隸,而是應該以敬畏之心相待的生命之源,提倡在科學昌明的新時代中重建天人和諧的美好家園。


()論證科學應為人類生活服務,而非人類臣服於科學沙文主義,呼籲科學與其他文化傳統之間應該建立良好和諧的關係,呼喚科學的人文情懷。


(五)說明近代科學是人類精神演進的一個新階段和特殊形態,它與各種宗教和傳統之間存在著複雜的相互關係;主張科學和宗教進行良性互動,充分挖掘人類的精神資源,實現心靈的自在逍遙。


雖然60篇文章的分佈與編排大致符合上述的思路,然而由於其寫作各有其語境文脈(context,概念所指各有參差,作者本人思想又與時俱進,所以正如後現代主義所強調的那樣,它們具有其固有的片段性,未必能那麼嚴絲合縫地嵌合到我現在給它們重構宏大敍事中去。表達的重複和重疊,意義的偏離和溢出,乃至思想的自相矛盾和自我解構在所難免。維特根斯坦說其《哲學研究》的寫作風格就像是在漫長而錯綜的旅行途中所作的一系列風景速寫,並解釋說,當我違背它們的自然傾向而試圖進一步強迫它們進入單一方向的時候,我的思想馬上就變成了跛子。當然,我以此來掩飾本書思想之淩亂矛盾,難免魚目混珠的嫌疑,然而這在一定程度上未必不是人類思維活動的宿命。只是維特根斯坦比別人更加誠實地直面這一宿命。


收錄的文章中有一些是與時賢商榷掐架之作,若依作者本意,更願意保留當時面目,甚至如果論敵同意,最好能將雙方的辯駁都收入書中,以便讀者瞭解對話全貌。然而處於多方面的考慮,本書作了一些技術處理,更像是自說自話的獨白,這裏要向論敵和讀者說聲抱歉。為了便利有興趣者的查索,書後給出了各篇的原始出處以及相關的語境。


本書涉及面廣,相關問題異常複雜,加之本人才疏學淺,因此錯誤難免。讀者諸君如有希望商榷者,歡迎交流,E-mail寄:jsjiang@mail.tsinghua.edu.cn,或到我新浪博客上留言(從科學出發http://blog.sina.com.cn/jiangjinsong)。


2007初夏于清華新齋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4810-222381.html

上一篇:風水不“科學”才需要保護
下一篇:“一根筋”與多元化
收藏 IP: .*| 热度|

4 刘玉平 刘进平 陈国文 zhangxp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