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ifain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oifaint

博文

非聚变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二)等离子体表面处理

已有 3098 次阅读 2015-2-8 11:22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等离子体推进器虽然挺有意思,但产业空间终究有限:全世界飞在天上的电推进卫星是在百颗的量级,加上地面实验的,你可以理解,总共这个产业也没多大空间。除非将来实现了等离子体推进的火星-木星往返飞船,否则这东西也就这样了,没法卖出太多钱,也制造不了太多就业。现在让我们看看多少有点应用“钱途”的方向:等离子体表面处理。

说到等离子体表面处理,首先应该提到的,差不多也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等于等离子体放电应用“全部”领域的,就是微电子制造工业。当然,提起微电子制造工业,相信一大票人马上会说,“光刻!只有光刻,才是微电子唯一有意义有技术含量的工艺!解决了光刻,一切问题解决!没有光刻,扯工艺全无意义!”好吧,这的确是一种舆论家的风格,舆论家么,让他爱干嘛干嘛去。

光刻确实很重要,原因是光刻被卡死在机械精度和激光设备上,没有光刻,你就无法制造一个CPU,但是是不是有了光刻你就能制造CPU了呢?事实上,几十年前就已经不是了。原因很简单,光刻是把线路图画在光刻胶上的过程,但是光刻胶就那么几种成分,尤其没法使用关键性的硅/二氧化硅/材料,更没法随意掺杂。所以,实践中光刻完事之后,只是硅片表面被画了些“油漆”道道,还得真把这个道道变成硅和铝以及各种掺杂元素才行。

变换的第一步是把这些道道实际变成线路沟槽。当然你可能会问说变成凸出的棱条行不行。当然行,不过实际上你做起来会非常困难,困难的原因你可以自己考虑。当然如果你想出一个很好的idea,说不定你就能发家致富了。变成沟槽的行为要简单一点,就是按照光刻胶画出来的线路上往下挖一个槽,就完事,大致和工厂晒蓝图差不多。

相信你马上会说,这也太简单了,不就是拿酸腐蚀一下的事情么?当年搞集成电路的得了诺贝尔奖,你看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idea,老子趴在被窝里面一个晚上。。。。好吧,你晚了40年。在电路制造的最早期确实是这么做的;甚至现在所谓的“厚膜集成电路”也差不多是这么做的(用油印法)。但是随着集成电路上规模,这个做法就行不通了。

解释这个东西为什么行不通稍微有一点点麻烦。基本思路是这样:首先,要提高集成度,需要刻线宽度及每个器件单元的尺寸越来越小;其次,刻线越窄电阻越大,就越容易发热,而且噪声越大;让刻线变窄且电阻不变的方法,是让刻线截面从正方形变成长方形,或者说沟槽宽度不变,深度越来越深。多深呢?最好是深宽比能达到20:1以上,反正硅片厚度是毫米级别的,沟槽宽度是纳米级别的,总共有上百万倍的深度可以让电路糟蹋。。。。

那么现在就产生了问题了,你拿氢氟酸去腐蚀一下硅片,被光刻胶保护的地方没问题,没有保护的区域就形成了沟槽,问题是你会发现沟槽的轮廓总是圆的,这是理所当然的么,液体或者气体又不是锥子,凭什么往一个方向钻进去不扩散?所以液体腐蚀技术很久很久以前就淘汰了。

等离子体就在这个时候登场了。考虑一个等离子体和一个固体接触,等离子体里面有电子和离子,由于电子跑得快,离子跑得慢,接触面附近的电子很快就被固体吸走,形成了很薄的一个鞘层去,鞘内基本只有离子和中性气体,也就是积累了一层电荷,导致一个指向固体的电势。当离子从等离子体内部漂移到鞘层附近的时候,就被电势加速射向固体。一般来说这个电势有上百伏特或者更多,而离子热运动动能最多也就百分之几电子伏,所以离子一旦穿过鞘层击中固体,那速度基本都是准准地垂直于固体表面的。

当离子命中固体的时候,可以把固体表面的原子砸飞出来,因为原子束缚能也就几个电子伏每原子。但一般来说这个过程并不是关键点。关键点是这样:离子的能量并不很高,转换效率又低,所以砸出来的原子其实有限;但是如果那个固体和接触的气体正在进行化学反应,那么离子砸上去送出的能量可以催化化学反应,使得气体和固体的反应速度增加几十倍,于是,腐蚀过程就会快速发生。而且因为这个催化过程依赖于离子能量,基本是离子轰到的部位才能快速反应,轰不到的地方反应极慢,离子又是高度准直的,所以基本上可以垂直于表面往下挖,挖到实在挖不进去为止。

这个过程一般叫做反应离子刻蚀。这方法自从发明出来以后,就是挖槽过程的唯一工艺手段,没有其他任何方法能同时达到高速,准直,化学敏感三个基本要求。所以有民科抱怨说你看这帮人30年前在研究离子刻蚀,怎么现在还在研究离子刻蚀,比俺们差远了。。。blahblah。这个,没法说。原因大概是这样:在其他领域,所谓“尺度缩放”又或者“总体调节”很重要,在等离子体领域,尺度缩放很少有意义。参数改变10倍,就是完全不同的技术;参数改变100倍,对不起那是完全不同的物理。

关于参数改变的问题我们可以简单说一下,前面说了,第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挖坑的速度要高,因为速度够快才能一小时多做几炉产品。微电子器件的产能需求你也知道,速度慢了就成本控制不下去。问题在于提高速度就只有两个方法:要么提高离子流量;要么拉高离子动能,也就是提高鞘层电压。但是提高离子流量得提高等离子体密度,然后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个问题:等离子体密度越高,稳定性和均匀性越差。等离子体均匀性现在是非常大的问题,因为工艺是多层的,每层都是光刻刻蚀沉积这样一路做过去,如果均匀性不好,那么有些地方就会把几层电路碰到一起,然后你就自己想象吧。稳定性问题也类似,因为你要保证那东西运转若干小时各种性质几乎不变,而等离子体的演化时间是什么水准的呢?毫秒级别。至于提高离子动能,当然也是一个办法,但是离子动能高了,对晶体结构就有损伤,甚至可能直接把器件打坏,所以可以选择的区间也很有限。

所以几十年来,大家就是不断更换产生等离子体的方法,改变工作电压工作频率,甚至改变信号波形等等,原因无他,就是为了解决上面说的问题。一个典型的困境是这样的:一般来说,我们用电磁方法产生等离子体,频率越高,等离子体密度越高;但是频率越高波长就越短,于是均匀性就越差。比如在微电子发展的早期,大家用微波来产生等离子体,这玩意密度可以做的很高,但是一般的2.45GHZ微波,波长也就是300px左右,在腔内形成驻波后,很容易看出最大的均匀区域也不会超过6cm*6cm(实际上一般也就是2cm*2cm的样子),所以,这方法在晶圆尺寸到了6cm以上就没法用了。至于现在的晶圆尺寸是多少?嗯,一般来说是一英尺级别的直径。后来大家普遍把频率降到了13MHZ级别,尺寸是上来了,但是新问题又出来了。比如说,低频信号难免不够纯净,里面会有寄生高频,那么这个寄生信号就会强烈影响等离子体行为(因为高频电磁信号可以钻入等离子体内部),所以,你需要仔细研究如何控制这些信号,甚至看看能不能干脆用附加高频来控制等离子体。

好了,这些东西我们不需要再细说了,再详细就是实验研究和理论计算的领域了。刻蚀是完全离不开等离子体技术的,而且基本上几十年来就是在调整参数,进行各种“应用基础科研”和“实用测试”,或者按照有些人的说法叫无意义的SCI灌水。我们来看看其他的工艺领域。我们看到刻蚀过程中离子能量增强化学反应很重要,实际上还有个我们没有认真说的东西:腐蚀硅片主要是F原子的行为,但是刻蚀工作中可以不用单质F2,而是用CF4之类化合物,放电过程中,电子碰撞把CF4变成各种非常活泼的自由基比如CF2F原子之类,你马上可以想到这种原理可以用在其他需要化学处理的过程,比如沉积过程,就是往固体表面堆积另外一些物质,一般来说这是化学过程,典型的像沉积金刚石薄膜。现在我们可以让等离子体和气体混合,然后电子碰撞活化工质气体,这样沉积速度就大大增加了。快速意味着低成本,也就意味着利润。当然,由于活化的原因,沉积速度提高可能会导致沉积的材料变得更疏松或者出现杂质,所以这个技术都是必须反复测试找到一个平衡参数才可以。这方面的论文也都是铺天盖地,因为需要改造的技术实在太多了。还有一个相关的工作是离子注入,一般来说注入离子可以用加速器,但是实践中,凡是可能的地方,都会用等离子体,做法类似前面的刻蚀,原因还是那句话,速度即利润。

好了,这一篇已经太长了,本来我们还可以扯几句等离子体表面清洗,或者气体污染治理什么的,不过那些毕竟还不是绝对不可或缺的,也没有微电子工艺方面那种一天几百篇SCI的疯狂灌水。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4732-866526.html

上一篇:不创新的数据表有吗?
下一篇:相位延迟,测速,以及徐晓和文克玲等坏人以及X科们
收藏 IP: 59.44.151.*| 热度|

4 陈楷翰 戴德昌 李炳新 zhouto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8: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