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
怀念师昌绪院士 精选
2014-11-11 23:39
阅读:13979
标签:回忆, 哀悼, 师昌绪


2014年11月10日7时7分,我国高温合金研究的奠基人、材料腐蚀领域的开拓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院士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当天下午四时左右从同事吴晓丽博士发来的短信得知师老去世消息时,我正在北京远郊的爨底下景区度假。秋风瑟瑟,落叶纷纷,流水呜咽,日落草黄,伤感之情不禁涌上心

我是1994年认识师昌绪先生的。那年春节前夕,时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王越院士邀请了四十多位院士夫妇来校联谊,师昌绪先生携夫人郭蕴宜一同光临。作为联谊会的组织实施者,为了活跃现场气氛,我特意在节目演出期间安排了猜灯谜活动所有灯谜都由我用到会院士及其配偶的姓名做谜面,如“给小苗浇水——叶培大”,“红外线夺冠——朱光亚”,“勾践(秋千格)——王越”等等。

给师昌绪院士出灯谜费了我很多心思。唐代有位诗人叫金昌绪,《全唐诗》仅存他《春怨》一首五言绝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运用层层倒叙的手法,描写了一位青年女子对远征辽西丈夫的思念,构思奇巧,别具一格。据此,我给师老制作的谜面是“效法唐诗《春怨》作者”。谜底被揭开后,师老高兴得眼睛眯成一条缝,不停地用手抚摸光亮亮的脑壳呵呵直笑。

那一年的上半年,师老经常来找王越校长商谈工作。从他们的交谈中得知,师昌绪、张光斗、王大珩、张维、侯祥麟、罗沛霖6位院士联名上书创建中国工程院的建议已得到国务院批准,作为中国工程院筹备领导小组副组长,师老需要与筹备领导小组成员王越院士商谈组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等事宜。76岁的师老神旺体键,满面红光,精神矍铄,每次都是从中关村家里徒步往返北京理工大学,从来都不让我校长办公室安排车辆接送。

时光冉冉,光阴似箭。2004年9月,我在海南博鳌参加中国科协学术年会时,又见到了应邀参会的师昌绪老先生。此时我已调任科技导报社副社长、副主编,抽空拜见了师老,请他为《科技导报》“卷首语”栏目赐稿。已是耄耋高龄的师老告诉我,他一直很关注《科技导报》,答应就加强基础研究工作问题专门为刊写篇文章,并表示一旦思考成熟即成文交稿[1]。2005年5月,在我快把约稿之事忘记的时候,师老寄来了他撰写的题为“是到了该重视基础研究的时候了”稿件。这是一份钢笔书写的手稿,师老工工整整写满了一页A4纸。

师先生在论述基础研究重要性时写道:“基础研究不仅是高新技术的源头,而且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途径……。基础研究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培育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重视基础研究有利于克服我国当前科技界的急躁情绪,扭转我国当前科技界的急功近利倾向。”[2]他认为:“目前,我国有些政策是不利于基础研究工作的,如科研评价体系、奖励制度、经费分配、项目申请等,具体表现在自然科学奖高档奖获奖数量的减少,真正从事纯数学和物理的院士候选人数下降。因为大的环境不允许这些领域的科学家们静心坐下来,长期地、系统地从事不能很快产生经济效益的工作。从长远来看,这种状况将使我国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存在不小的危机。”[2]师老的文章发表后,在科技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许多报刊纷纷转载,我国著名水利学家张光斗院士还两次致函本刊表示支持专门就师老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补充意见。过去快十年了,师老的这篇文章现在读来仍然振聋发聩,令人警醒。

师昌绪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享有很高声誉,领导开发了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倡导并参与创建中国工程院,对我国科技政策的制订及科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11年1月14日,师老与内科血液学专家王振义院士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一同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本刊记者李娜专门采访了他,并在《科技导报》上发表“睿朴儒家师先生”采访专稿[3]。读此专稿,师老的音容笑貌再次浮现在我眼前。

我最后一次见到师昌绪院士是2011年8月30日。这天下午,我供职的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新书首发式。会上,93岁高龄的师老即兴发言,大声呼吁:“中国需要真正的制造,要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

由包括路甬祥院士在内的100多位机械工程专家编著的《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系统阐述了面向2030年中国机械工程技术发展的五大趋势和八大技术问题,对未来20年机械工程技术发展进行了预测和展望。作为战略科学家,师昌绪老先生对我国机械工程技术现状保持着极为清醒的认识,并发表了颇为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尽管我国制造业的规模和总量已跻身世界前列,但发展模式仍然比较粗放,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附加值低,总体上大而不强。他特别指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可称为制造强国有以下4个标志:第一,“极大”和“极小”的产品都要在机械制造上能够实现;第二,制造出来的产品应该是高精密、长寿命、高效益和智能化的;第三,相关领域的科技人才在国际上应有重要的显示度;第四,拥有大量的发明创造和真正的科技创新[4]。会上,师昌绪直言相告“如果这4个标志达不到,我认为中国是不能称为制造强国的。”

如今,师老已驾鹤西行,但学者风范犹存,智者言犹鸣,吾辈当奋发作为、努力拼搏,以不负先人厚望、长者寄托

谨以此文纪念并哀悼德高望重的师昌绪院士。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苏青.《科技导报》转型三年 两院院士鼎力支持[J].科技导报, 2007,25(17):17-23.

[2] 师昌绪. 是到了该重视基础研究的时候了[J].科技导报,2005,23(8):1.

[3] 李娜.睿朴儒家师先生[J].科技导报,2011,29(2):15-18.

[4] 潘希李芸.《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首发[N].科学时报,2011-08-31 A1.

 

相关专题:追忆师昌绪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苏青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47-84275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8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