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法王
热水比冷水结冰更快,这个自然现象被物理学界命名为"姆潘巴效应"。这个违背常理的物理现象早在希腊时期就有人发现,亚里士多德在《天象论》中记载,有一个古国叫做本都,他们的居民在冬季捕猎时会用芦苇在冰上搭帐篷,为了让帐篷能够更加稳定,会在芦苇上浇温开水,之后芦苇很快就会结冰形成冰帐篷。亚里士多德指出这些人就知道加热过的水结冰比凉水快的道理。在文艺复兴时期,培根和笛卡尔在自己的著作中也记载了类似的实验。从上世纪非洲小伙姆潘巴发现这一现象并进行相关实验发表文章,到目前五十年多年过去,科学家做了各种实验,始终没有破解这一现象背后的谜团。
"姆潘巴效应"始终有两个问题困扰着物理学家:第一、产生这个效应的原因是什么?第二、环境温度不同,为什么实验结果差距会很大?
本人撰写的论文《“姆潘巴效应”定量分析》通过同行评议,发表在美国《多学科研究与发展》杂志(AJMRD),作者从相变热这个物理变量入手,对“姆潘巴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物质的相变热是“姆潘巴效应”产生的主因,通过理论推导揭示了环境温度不同,“姆潘巴效应”实验结果不同的数量界限,并提出了实验可验证的方法标准,应该说是对“姆潘巴效应”研究的一个新突破。
《“姆潘巴效应”定量分析》一文同时指出,“姆潘巴效应”在其他液体,比如,牛奶、汽油、水银等中同样存在,所以、这个效应的研究可能会开辟一个新的物理研究领域,是一个诺贝尔奖级的问题。
附件: 《“姆潘巴效应”定量分析》论文链接地址:
https://www.ajmrd.com/wp-content/uploads/2025/10/B7100610.pdf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6 03: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