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学生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ntiscience

博文

转:“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

已有 4185 次阅读 2009-10-26 15:0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术环境

当人们习惯了中国国内的学术环境,认可了形形色色的潜规则,还会自杀吗?涂博士走上绝路,可惜啊,不值啊。改行,行不行?如果他的离去,能够唤醒体制的真正改革,。。。可是,情况似乎是,没有用的。-HJ

--------------------------------------------

浙江大学海归博士自杀是“水土不服”吗?

2009-10-26 11:11   东方网 

http://opinion.nfdaily.cn/content/2009-10/26/content_6092477.htm


作者:彭爱珍

近日,海归博士涂序新“疑因评职称问题”而自杀的消息成为中国留学生网站论坛上的焦点。这位博士在遗书中说,“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10月23日《新京报》)

对于海归博士回国任教,从事科研活动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峻和挑战的问题是:他们能尽快适应国内的学术氛围和学术环境吗?

应该说,由于科学水平不同、国情不同、人们的观念不同,国内的学术氛围、学术环境和国外确实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在中国的科研人员当中,“急功近利”的思想非常普遍。就拿高校的评职称来说吧,就有许多看似很公平合理的“硬指标”。中国的高校职称评定应该说有很多“中国特色”,要从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一步一步来,不能操之过急。

涂序新是浙大从国外引进的人才,他在海外有两年的博士后研究经历,按惯例一进校就至少是讲师。至于以后的副教授、教授评定,应该根据浙大的有关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涂序新从归国到坠楼,不过3个月,如果说仅仅因为“职称评定”就“想不开”,发生这样的惨剧,确实让人非常费解。再说,即使涂序新在事业上遇到挫折,难道他就这么“不堪一击”吗?

由此,我想到了博士的成长经历。应该说他们的成长一路上铺满了鲜花,充满了掌声。涂序新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他一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高中毕业保送进入清华大学水利系,“9·11”之前顺利拿到签证,全奖学金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土木工程系,6年后拿到博士学位,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两年。

浙大党委宣传部部长沈文华说,涂序新刚回国,适应环境有一个过程。学校让他当新生班主任,还让他参加一些学术会议的筹备工作,正是帮助他适应。但从事后看来,对他的关心还是稍微少了一点,没有注意到他的状态。

由涂序新我想到了当今的海归群体,在一般人看来,他们表面上似乎风光无限:令人羡慕的高学位、令人羡慕的高薪水。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压力、焦虑和烦躁。因此,“海归群体”成为社会自杀的“高危人群”应该引起我们社会的警醒。

应该说,博士是我们社会的一种宝贵的人才资源。对于这样的人才资源,我们的社会应该创造更加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帮助他们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对于涂序新博士的“离去”确实让人感到非常遗憾,同时也给我们的社会敲响了一记警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2-265205.html

上一篇:白居寺,布达拉宫
下一篇:推荐:《从孙志刚到孙中界:一个人的战斗》
收藏 IP: .*| 热度|

1 苗元华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5: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