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七月份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会评季节,通过函评的本子就要在会评上决定命运了。不少科研人在这个时候都很焦虑,没有人脉关系,打听不到消息,处于茫然无措中,甚至都无心科研了。国基的重要性,无须多言;等待消息的焦虑,也无可言表。
在这个时代,想要安静地、无忧无虑地做科研已经成了可遇不可求的事情。科研人內心的安宁,已是梦寐难求。今日读到一篇作家存朴的散文《我一生都在祈求安宁》,颇为感触,现摘录下来分享:
“如果能在某种如愿的安宁中度过,譬如:潜心的阅读,自适的行走,恬淡的走神……临睡前,就觉得这一日没有白过。每当晨起,听到窗外的树枝间有质朴而热烈的鸟声啁啾,我就心神安定,仿佛婴儿刚洗过初浴。黄昏时我走过野外的小路,泥地上花草随风摇曳,坡上乔木又绽出一簇新叶,天空里有一行鸟雀悠然飞过,风也不很凛冽,三五行人的身影,或远或近,彼此不相扰。我独自走着,看着,在风里嗅出植物的味道。走得累了,停下来坐一会儿,想些无关利害的事物,思维的羽毛如卡尔维诺提及的“轻与快”,那些需要面对的“重与慢”,也仿佛无影踪了。回到房间,洗一个热水澡,收拾一下屋子,尘埃落定,以爽洁而自然的心情坐在灯下,打开一本书,听某位神交已久或一见如故的作者说话;也可写几行字,将一日之得记录在纸上;也可蜷缩在沙发上,听自己的心跳声,秒针般的脉动,感受黑夜是如何悄然逝去的。当时间进入纵深地带,窗前的榕树只剩黑影参差,我平静而甘愿地合上书本,躺到床上,等待那绮丽的梦境降临。那时候我会悄悄告诉自己,这一日没有白过。我告诉自己,此日之内,总有那么一些时间片段,是美好而安详的。”
作家不奢望这种状态能维系多久,两小时,一小时,半小时,只要一日中这样的安宁独立存在,并且保持其完整性和新鲜度,就是好的。
而作为科研人,我也希望这种没有学校绩效考核压力、没有科研经费不足的忧虑的安宁的状态,能够长久维系,能够在科学世界中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探索!
佩服那些数十年如一日甘坐冷板凳的科研人,能坐下冷板凳,他们的内心是安宁的。愿所有天下科研人都有一颗安宁的内心!
我的微信公众号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孙小银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1798-149453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