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杂志是大型翻译文学刊物,译介各国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学作品。这段时间,偶然翻到2024年第1期,看到里面刊载了一篇美国长篇小说《诺奖疑云》,讲述的是学术界内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住我的眼球,花了三个晚上通读了全文,感觉还不错。
《诺奖疑云》的主人公帕姆是哈佛大学医学院一个研究所内专攻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的年轻研究人员,正面临着非升即走中期考核评估不合格的威胁。非升即走终身教职评审委员会建议她改换研究方向,转向更快更容易出成果的方向,发表更多论文,以达到两年后终期考核的目标,从而获得终身教职。但是,帕姆没有这么做,仍然坚持了下去,结果终于筛选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有效化学物质。故事到此,本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场面,帕姆就可以此成果获得终身教职,甚至获得诺贝尔奖。但是事情出了转折,帕姆实验室里发现有效化学物质的博士后霍莉,要求以此为研究内容发表的论文必须以她为第一作者,而原定第一作者是实验室另一位博士后乔治,他已经为这个药物筛选方法的建立工作了两年多,而且奠定了筛选方法的基础,算是为此项研究做出了大部分贡献。帕姆拒绝了霍莉的要求。不甘心的霍莉转而投向帕姆的竞争对手,已经获得了拉斯克奖、下一步有望问鼎诺贝奖的普雷斯科特教授,她把药物泄露给了普雷斯科特,两人进一步还设计陷害帕姆学术不端。之后的内容,便是阴谋、谋杀……
说实话,争抢第一作者在中外学术界都不鲜见。在国内,常常遇到的有,导师抢学生的第一作者,或是同门互相争抢第一作者。归根结底还是学术界更看重第一作者,第一作者为此获得的名利远大于其他作者(通讯作者除外)。不要轻看学术界的名利之心,人人都不愿意自己的学术贡献不被人承认,这无可厚非。但是,既然作者排序很重要,那么约定俗成规则的严格遵守就很重要,谁的贡献最大,谁就排在前面。大家都严格遵守都默认的规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就纠纷了。或者,干脆来个釜底抽薪,排名不分先后,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其实,搞科研,名利之心还是要淡泊一些比较好。以前读博时听老所长说,以当选院士为目标而去做研究,与学术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小说的结尾,帕姆获得了诺贝尔奖,普雷斯科特本可与其共享诺奖,却因不走正道而失之交臂,正是强烈的名利之心作祟的缘故。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孙小银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1798-145929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