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人”检讨
李小文院士曾经写过一篇《遥感检讨》,为遥感没有发现某次灾害而检讨。虽然我不是李先生这样的大拿,但是学习李先生的精神,我想写一篇《公共政策人检讨》,为的是对某个大学公共政策的研究一个成果可能引起灾难性后果。
什么成果?《河南日报》微博总结得好:50岁退休,65岁开始领养老金,其间15年怎么办?清华教授X燕绥称可以做义工什么的,还说“多好啊”!X的意思似乎是“老有所乐”,殊不知人们担心的不是“没有事做”,而是“没有收入”。设计政策却不知道群众需要什么,为何?闭门造车、浮在上面恐怕是主因。多到群众中间走走吧!
公共政策领域确实有许多浮的学风,这种作风起源于当年要求“做党的驯服工具”理论,心中只有具体权力,没有公众利益,提出公共政策是为了补充某些领导人的想法。其次是把政治学当作公共政策学,殊不知公共政策研究属于管理学而不是政治学,这个教授好像就是搞政治学的,更没有把公共政策作为一门科学理解。为什么某些人会出此下策,因为这些人浮着,不能深入实际,也不进行科学分析。再次,由于官僚主义传统,公共政策学者被官员、公众都看作北门学士,以为公共政策学者就是拍脑袋来的,有些部门也喜欢用这些北门学士,因为研究出恰当政策难,拍出领导喜欢的政策就容易了,他们出的政策能够让领导舒服(短期的);这就坏了公共政策研究。最后,公共政策研究确实很难,因为涉及问题面宽,学科面广,而且可能有禁区。例如目前的城市化政策问题,涉及整个社会阶层,农民、老市民、新生命都是利益集团,还有商业利益集团,如何和谐,难。在学科上涉及发展经济学、人口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城市规划学、产业经济学,一个人都懂,难,要做出科学的政策结论,那可比作名女人难多了,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所以北京大学@王缉慈教授问:“谁懂城市化?”问得何等好啊。所以浮的人借助权力反而吃得开。这是公共政策研究的不幸。确实让各学科的人从不同学科角度研究城市化问题,是一个好的公共政策研究模式。
我国的公共政策学科,的确与国际上有明显差距,缺少科学体系和科学规范,需要我们公共政策学界同仁努力。公共政策研究入门容易深入难,所以我们要踏踏实实的研究。末了,帮X教授分辨一下,X的这个政策是经过思考的,考虑了让年轻人就业,考虑了老有所为,在福利国家也不谓大错。可是它没有符合中国的经济学特点,没有符合中国的国情,也没有全面地考虑。所以她的讲话最后说:“多好啊!”是感情判断不是科学判断。X教授毕竟讲述了她的理由,比一些领导凭自己的直觉指鹿为马、以势压人干扰公共政策研究与制定好多了。
我作为公共政策研究单位科研人员,没有发展起公共政策研究体系来,我检讨。也呼吁做中国科学院把公共政策研究支持下去,因为你不要公共政策研究,公共政策研究要你。至少会要你表个态,你有大量的50岁以上的研究人员是业务骨干呀。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3_09/13/29575088_0.s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铮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11-72449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