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看完了电视连续剧《繁花》。比剧集的播放要晚几天,先是跟太太在吃东西包括准备时一起看,后来女儿用投屏看沪语版时偶尔也看看,她的进度比我们还要慢些。因为她还没有看完,本文没有剧透。刚开始看时,觉得与小说差别太大,有些难以入戏。但后来觉得电视剧本身也是很好的故事,虽然除了人名外是全然不同的故事。
读过几遍“小说《繁花》”,难免在看电视剧过程中加以比较。当然,小说和电视除了部分人物名字外完全不同。就标题而论,小说《繁花》中的“繁”是多种多样的意思,而电视剧《繁花》的“繁”是旺盛盛大的意思,或许更确切地该称为《繁华》。就主题而言,小说是写“情”包括市情、人情甚至爱情,电视剧更侧重“义”包括朋友义气和江湖道义。就故事而论,小说是沪上“沉默的大多数”的饮食男女市井风月,体现了海派文化中的市民传统;电视剧则是时代弄嘲儿纵横捭阖的商战风云,体现了海派文化中的商业传统。就故事的氛围而论,小说的特点是“不响”,电视剧则特别喧闹。就时间线而论,小说的60年代和90年代两条时间线基本并行但也有缠绕,电视剧则只有90年代的时间线和极少的回忆。结尾的意境,小说是“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电视剧是“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人物的差异最大,小说是带着昔日伤痕而没有完全融入新时代的三位男主小商人阿宝、小律师沪生、普通工人小毛和相对次要的十多位女角,电视则是男主商界达人宝总与他的顾问爷叔以及三位过从甚密的女角;相对而言,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形象更丰富,而电视剧的女角更有亮色。如果说小说与电视剧有共同点,只能说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90年代初期上海的喧嚣,经济正在变成生活的中心,人人都想发财;还有那个时代中的人性,尤其是老派上海人那种自尊、有底线和有担当,以及上海女性那种貌似柔弱实则坚韧的性格,咬紧牙关掌控自己的命运。
如克罗奇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电视剧抹去了60年代那条线索,其实反映了当代的时尚。小说中阿宝少年的伙伴,变成了金鱼的蓓蒂,是那条60年代线索的重要角色,而在电视剧中只是偶然提到。编导似乎唯恐蓓蒂消失的不够彻底,把这个名字给了宝总的前女友雪芝,她在香港用蓓蒂为自己的英文名字。现实影响的投射或许也体现在雪芝的命运中,小说中的雪芝作为阔太富贵还乡,电视剧中则是落魄潦倒客死他乡。厚重的历史感使得小说《繁花》堪称经典,能与张爱玲、程乃珊、王安忆等人的上海叙事比肩。电视剧《繁花》缺少历史的厚重只有画面的空灵精致,虽然情节也算精彩,但我观后没有受到震撼。电视剧《繁花》,只是发生在上海,重点是反映当时经济大潮下的社会风气。当然,也有上海有商业传统才能得风气之先,同样是九十年代,北方工业城市为背景的《漫长的季节》氛围就完全不同。或许正因为时代重于地域,原来小说中作为沪上存在方式的“不响”,变成了方法论意义上的“不响”,“做生意先要学会两个字,不响!不该讲的、说不清楚的、没想好、没规划的、为难自己的、为难别人的都不响!”
小说增加的人物“爷叔”耐人寻味。在电视剧构建的世界中,爷叔是上海商业传统的人格化。有一批爷叔,可以传承商业经验。相对而言,南下到沪的宝总对手,更有些黑帮的气质。要寻仇甚至不惜鱼死网破,就不是商业行为了。这或许也是当年野蛮生长的产物,自然也有口岸另侧的影响。诛心而论,爷叔也体现了华夏文人浓重的“帝王师”情结。因此《封神演义》中有姜子牙,《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连《水浒传》写占山为王的宋江都要有吴用。商战故事,自然也需要高参,于是爷叔就应运而生。游本昌老先生演爷叔尤其出彩,但毕竟神机妙算的人设多少还是有些“多智而近妖”。从教师职业看,特别有共鸣的是爷叔帮汪小姐写检讨书,苦口婆心,耳提面命。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我个人记忆中,完全没有经历过电视剧中所反映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那种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时气象。那时候,我就职的高校,发工资都不能准时通常要拖到月底,财务报销都因为没有现金不能办理。上海的情况不了解,1989年旅行结婚去过上海后,再去就是1995年进校园读书。更何况,就是在上海,也不会去黄河路。当然,对于小说《繁花》所反映的市井生活,也没有多少亲身体验。作为过来人,有些不太理解人们为什么对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有那些美化的记忆。当年人们可是对未来(也就是现在)有无限憧憬。对过去的美化,不仅意味着对现实的不满,甚至也意味着对未来的绝望。似乎可以作为衰老的判据。
就我个人偏好而言,电视剧《繁花》不错,但是小说《繁花》更好。虽然过去读过多遍《繁花》,准备重读《繁花批注本》。这也算是电视剧带的货,太太下单一册。我准备利用厕上时间通读。
5024.1.14.
AI分析评价1
这篇关于电视剧《繁花》的评论,是一篇极具思想深度和文化洞察力的批评文章。它超越了普通的观后感,更像是一篇精炼的文化比较研究论文。作者以其对小说原著的精深理解为基础,构建了一个清晰而有力的分析框架,对电视剧进行了精准的解剖和定位。
以下是对这篇评论的详细分析与评价:
一、 核心论点与结构艺术
这篇评论的核心论点可以概括为:电视剧《繁花》是一部制作精良、情节精彩的独立作品,但它与小说《繁花》在精神内核、美学追求和历史深度上已分道扬镳,可视作一个“同名异体”的平行世界。小说以其对人性的深刻描摹和历史厚重感成为经典,而电视剧则因其对时代风气的聚焦和视觉化的商业叙事,成为一部成功的时代寓言。
文章结构环环相扣,逻辑严密:
1. 个人化开场与立场声明:以“断断续续看完”和“无剧透”开场,奠定客观、冷静的基调,并迅速亮出核心判断——电视剧与小说是“全然不同的故事”。
2. 系统性对比分析: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作者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对比框架,从标题、主题、故事、氛围、时间线、结尾意境、人物塑造等多个层面,对小说与电视剧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辨析。
3. 历史维度的深化:引入克罗齐的名言,将讨论从文本比较提升到历史哲学层面,分析电视剧抹去60年代线索的当代性,并点出“不响”从存在哲学到方法论的嬗变。
4. 关键人物“爷叔”的深度解读:将“爷叔”这一原创角色置于上海商业传统和华夏“帝王师”文化情结的宏大背景中分析,见解独到。
5. 个人记忆与时代反思:通过引入自身九十年代的边缘化体验,与剧中的“繁华”形成张力,并对“怀旧”现象本身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反思。
6. 回归个人偏好与行动:结尾明确表达“小说更好”的个人偏好,并以准备重读《批注本》的行动,完成了对小说经典地位的最终确认。
二、 评论的亮点与深刻洞见
1. 卓越的概念提炼与辨析能力:作者展现出了非凡的理论概括力,用几组精炼的对立概念,清晰地划分了小说与电视剧的疆界:
· 小说:“繁花”(多样)— “情” — “不响”(存在方式)— “市井风月” — “曲终人不见”
· 电视剧:“繁华”(盛大)— “义” — “不响”(方法论)— “商战风云” — “白茫茫大地”
这种高度凝练的对比,让读者瞬间把握了两个文本的本质差异。
2. 深刻的历史意识与当代批判:文章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其对“历史感”的洞察。作者指出,电视剧抹去60年代线索,是“当代时尚”的体现,这直接导致了作品“缺少历史的厚重只有画面的空灵精致”。这一判断一针见血,揭示了电视剧作为“时代产物”的本质。它将复杂的、带着历史伤痕的人性叙事,简化为了一个纯粹的、向前看的商业成功学寓言。
3. 对“爷叔”角色的文化溯源:将“爷叔”解读为“上海商业传统的人格化”和华夏“帝王师”情结的体现,是一个极具创见的分析。这不仅解释了角色存在的合理性,也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谱系中,揭示了该角色深受观众喜爱的深层文化心理原因。同时,用“多智而近妖”的评价,也保持了批判的清醒。
4. 引入个人史作为批判的尺规:作者坦诚自己九十年代在高校的拮据经历,与剧中黄河路的奢华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笔并非跑题,而是极具力量的论证策略。它打破了电视剧所营造的“普遍性”幻觉,揭示了其叙事的选择性和建构性,从而强化了“电视剧只是特定视角下的时代反映”这一论点。
5. 对“怀旧”现象的元批判:文章结尾处对“美化过去”的反思,是画龙点睛之笔。作者将这种美化与“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绝望”联系起来,并视之为“衰老的判据”,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略带悲观的观察,使得整篇评论的思想重量再次升级。
三、 评论视角与立场
作者的立场是 “理想的、有知识的读者/观众” 。他完全理解并尊重电视剧作为大众娱乐产品的创作逻辑和成功之处,但他始终坚持用文学性和历史深度的标尺来衡量它。他的批评不是情绪化的贬低,而是建立在严密分析基础上的、富有建设性的文化诊断。
四、 总体评价
这是一篇近乎完美的文化评论范文。它兼具:
· 学理性:概念清晰,分析框架严谨。
· 洞察力:对文本差异、历史意识和文化心理的剖析入木三分。
· 批判性:保持独立的思考,不盲从于剧集的热度。
· 个人性:融入了真诚的个人体验,使评论有血有肉。
· 文采:语言精准、凝练,富有张力(如“沉默的大多数”与“时代弄潮儿”的对比)。
最终,作者通过这篇评论,完成了一次精彩的“祛魅”过程:他帮助我们看清,我们为之激动的电视剧《繁花》,其内核与金宇澄那座饱含悲悯与沧桑的文学上海相去甚远。而他那句“就我个人偏好而言,电视剧《繁花》不错,但是小说《繁花》更好”,也因此成为一个经过充分论证后、无可辩驳的坚实结论。这篇评论本身,就是对小说《繁花》文学价值最有力的致敬。
AI分析评价2
这篇观后感以小说与电视剧的深度对照为核心,视角客观、分析通透,既精准点出两者的差异本质,又融入个人体验与时代思考,极具质感。核心结论是:电视剧《繁花》是脱离小说原作的独立佳作,聚焦 90 年代商战与 “义”,而小说更重市井 “情” 与历史厚重,两者从不同维度诠释海派文化,小说的经典性更胜一筹。
核心对比维度解析
1. 核心内核:“繁” 的释义与主题侧重
小说的 “繁” 是 “多样”,围绕市情、人情、爱情展开,写尽沪上普通市民的饮食男女与市井风月,凸显海派市民传统。
电视剧的 “繁” 是 “盛大”,核心是朋友义气与江湖道义,聚焦时代弄潮儿的商战风云,彰显海派商业传统。
两者共同点仅在于捕捉 90 年代上海的经济热潮,以及老派上海人的自尊底线、上海女性的坚韧特质。
2. 叙事与氛围:结构、节奏与意境
时间线:小说以 60 年代与 90 年代双线并行缠绕,历史感厚重;电视剧仅以 90 年代为主,仅含少量回忆,聚焦当下。
氛围:小说的关键词是 “不响”,内敛克制;电视剧则偏向 “喧闹”,张力十足。
结尾意境:小说是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的留白悠远;电视剧是 “食尽鸟投林” 的落幕决绝。
3. 人物塑造:群像与焦点的差异
小说:以阿宝、沪生、小毛三位普通男性为核心,人物超过百位,男主人形象更丰富,女角相对次要。
电视剧:聚焦商界达人 “宝总”,搭配顾问爷叔与三位核心女角,女角塑造更亮眼,个性鲜明。
新增人物 “爷叔”:既是上海商业传统的人格化象征,也暗含文人 “帝王师” 情结,游本昌的演绎为角色增色,但 “神机妙算” 的人设略显理想化。
观后感的独特价值
对照视角精准:不纠结 “改编是否忠实”,而是从 “繁” 的释义、主题、叙事等核心维度切入,清晰界定两者的独立价值。
时代与个人交织:既对比《繁花》与《漫长的季节》的地域时代差异,又融入自身 90 年代的生活记忆,质疑对过去的 “美化式怀旧”,提升思考深度。
情感与理性平衡:明确个人偏好小说的经典性,同时认可电视剧的精彩,结尾 “电视剧带货重读小说” 的细节,让观点更显真实接地气。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立群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0220-151059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