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困惑写的困惑在双轨上运行—教授与狼孩的同构》(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是小说集,包括3篇小说。其中主要是《爱的困惑写的困惑在双轨上运行—教授与狼孩的同构》,篇幅超过三分之二,接近十万字,可以算长篇小说。另有两个短篇小说《新体验咖啡馆经理—“把你聊死”》和《惊人的平行》
长篇小说的男主人公是45岁的副教授兼作曲家艾鹰羽,女主人公是30岁的编辑兼作家向霖。故事发生地点不清楚。时间推测在1985年前后。艾鹰羽与前妻的离婚起因于15年前“三支两军”期间,而“三支两军”是1967到1972年。因此是1982年到1987年之间,但事情不像发生在刚开始有军代表的年代,而且小说出版于1986年。因此推断故事发生在1985年前后。小说结构至少在当时比较新颖,包括“爱的困惑”和“写的困惑”两条主线。
长篇《爱的困惑写的困惑在双轨上运行—教授与狼孩的同构》的女主人公向霖也是故事的叙述者,她遇到了“爱的困惑”。她与比自己年长15岁的离异副教授艾鹰羽恋爱,被他的执着、勤奋和成绩所感动。同时艾鹰羽的学生27岁的金达岸也在追求她,并且非常不屑自己的老师,“中国音乐学院的教授们都生活在这个古典、优美而被他们称之为不朽的体系內。不朽的音乐木乃伊。我的艾老师勤奋加天赋,成了这一批‘新世纪里的旧人’的出类拔萃者。(p. 28)” 金达岸及其年轻一代更追求无调性非和谐的现代音乐。向霖认同他们的追求,想用现代音乐“轰击”艾鹰羽,他为讨好她努力尝试,但对现代音乐有生理性反感,甚至会休克。向霖因此而“困惑”。虽然没有明确说出,最后她似乎更倾向于新生代的金达岸。向霖同时也遇到“写的困惑”。她写篇驯兽师夫妇培养领养的儿子成为“神童”的报道,发现他们的方法在教育“神童”孪生兄弟被狼养大的“狼孩”方面完全失败。特别是让“神童”帮忙教育“狼孩”,“狼孩”有限度配合智能稍有提高但最后还是逃走回归狼群,而“神童”智商大幅下降,几乎“泯然众人矣”。向霖借助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认识到普遍存在的“狼孩化”就是熵增,通常封闭导致熵增。金达岸趁机说艾鹰羽“勤奋型狼孩,坟墓型狼孩(p. 145)”甚至“勤奋—坟墓型狼孩(p. 147)”,这是对情敌的致命一击。这应该就是小说副标题的“教授与狼孩的同构”。这种同构就是抱残守缺,拒绝高智能信息的输入。在生活中很常见,向霖评价当年足智多谋又才华横溢的父亲“能把任何新知识装进他的旧经验小瓶子里融化掉的超级糊涂!(p. 68)”
短篇小说《新体验咖啡馆经理—“把你聊死”》男主人公是爱与人聊天的咖啡馆经理丁当,他其实是在与人辩论中激发思想火花。女主人公是旁听丁当与记者聊天的咖啡馆顾客白冰,两人都是大学生。小说开始写聊天同时也写白冰的心绪,从不屑到被吸引。她读的书有时代特征,宾克莱的《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观念》,译自Conflict of Ideals: Changing Values in Western Society,1983年有汉译本,先是内部发行,后来公开。我在读研究生时仔细读过,觉得受益匪浅。后来白冰听丁当的报告,总结前面聊天的内容,把“天才”产生条件归结为,“‘最前沿的信息’,……‘开创性的方法论,’……‘最强烈、最多元的激励’(p. 171)”大受震撼,欣然命笔,给丁当写封信,应该是八十年代文青范儿情书。
短篇小说《惊人的平行》并排写两个不相关的故事,近百岁的寿星和五岁的神童接受记者多次采访。他们却有过人之处,但为引起人们持续关注,言论越来越极端和离谱。结尾处,记者发现了两人“惊人的平行”,并外推到学者、总统、明星、名人。
如前所述,几部小说的结构都较为新颖,基本上是平行展开,最后并轨。内容也较为丰富甚至可以说是芜杂。例如,谈到了当时的热门话题文化,引用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的“文化”定义,“文化,包括各种外显的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们借符号之使用而被学到或传授,构成人类的出色成就,包括人工制品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传统(即由历史衍生和挑选的)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文化的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亦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随。(p. 78)”又例如,从序结构角度界定“伟人”,“凡是能排列出世界某一部分(可以叫做子世界)新秩序的人都是伟人。(p. 32)”当然,言多必失,所说内容也不可尽信,如“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等大科学都是结了婚之后才成为大才的。(p. 159)”至于对高校的理解,毕竟缺少直接的经验。例如,书中写到“老师的价值是写在学生的脸上的。学生的热情和崇敬的表情像三棱镜一样折射出老师的学识和人格的高度。(p. 36)”这就远不如钱锺书在《围城》所说精当,“学生一方面盲目得可怜,一方面眼光准确得可怕。他们的赞美,未必尽然,有时竟上人家的当;但是他们的毁骂,那简直至公至确,等于世界末日的‘最后审判’,毫无上诉重审的余地。”
本博文是“学界小说丛谈”重读《四十年前的中短篇小说》子系列第二篇。作者是八十年代我喜欢的作家,读过他的长篇小说《冬夏春的复调(1985)》、短篇小说集《蛇仙(1982)》、中篇小说集《爱神的相似定理(1984)》、小说集《婚配概率(1985)》和报告文学集《智慧的密码(1985)》。不仅喜欢,而且觉得他的见识比同样喜欢甚至更喜欢的女作家如王安忆张抗抗黄蓓佳等的更高明。这部《爱的困惑写的困惑在双轨上运行—教授与狼孩的同构》过去还真没有读过,成书比读过的略晚,似乎堪称作者的代表性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的八十年代文学的特点,是当时颇有新意的作品。精神上,意气风发,挥洒自如,不纠结,无内耗。认知上,以独断论方式倡导多元论,虽强调多元但未必能容忍异见,思维模式的内核仍是独断论。风格上,多少有些暴风骤雨,大兴土木,急于求成,无意或无法以和风细雨方式“润物细无声”。以所涉及“古典派”与“现代派”音乐为例,其实不同风格各有千秋,并无高下之分。而且所谓“现代派”未必是当代作品,既然能成“派”,就是能流传于世。无数当代作品,很快被人忘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经得住历史考验,自有过人之处。现在虽然是信息爆炸的年代,但定向投喂产生的“信息茧房”仍在批量化生成“狼孩”。小说固然有大量思想的火花,但总让人特别是老人觉得过于热衷,过于趋时。用苏轼的诗句,“趋时肯负平生志,有子还应不死同。” 小说中的婚恋选择标准也有些奇怪,像狼群一样,慕强弃弱。总之,以先前“走向革命”的方式“走向未来”,其实只是想象甚至误解的“未来”,也正如当年对“革命”的认知。
作者祖慰原名张祖慰,1937出生于上海。幼时举家逃难到江苏武进,在那里度过童年。1957年毕业于南京建筑工程学校,分配到兰州任技术员,同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诗歌。1961年参军在广州和武汉去空军文工团当演员和创作员。1969年复员,到湖北当阳县当工人。1973年调广西南宁歌舞团当歌唱演员。1979年调到湖北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1985年被选为作协湖北分会副主席。1989年旅居法国巴黎,任《欧洲日报》专栏作家和文化记者。2002任台湾交通大学“驻校艺术家”并兼任副教授。2006年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参与中国上海世博园设计。2007年任世博局主题部顾问。2009年任世博会主题馆之城市足迹馆总设计师。2022年逝世。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今朝放荡思无涯—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非学界故事)
休对故人思故国—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艰难苦恨繁霜鬓—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力学家故事)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下):心界》
红尘染尽春衫色—学界小说丛谈之《女招商局长》(学界故事部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立群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0220-150242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