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来家国”,回顾从读小说开始。听许子东讲20世纪中国小说,说到80年代初,是共识最强的年代。作家、主导性政治力量和社会公众有共同目标,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正巧,1980-1984年也正是我读小说最多的年代,当时的文学期刊《收获》《当代》《十月》《花城》《钟山》等每期都看,当然不是其中每篇小说都读。有一批我喜欢的作家王蒙、陈建功、王安忆、张抗抗、郑万隆、黄蓓佳、张辛欣、祖慰等。印象深刻的作品有《无反馈快速跟踪》(作者陈冲,不在前述作家中)《飘逝的花头巾》《迷乱的星空》《流逝》《命运交响曲》《夏》《北极光》《请与我同行》《那一瞬间如此辉煌》《在同一地平线上》《人生》(作者路遥,不在前述作家中)等。
到1985年以后,小说创作的“第二个春天”似乎过去,不再有那种的单纯的欣欣向荣,而是向不同方向发展。有些作家的探索与主流意识形态有冲突而表达变得更有策略性,有些作家开始所谓“寻根”作为(也不限于)表达策略,还有些作家借鉴欧美二十世纪文学技巧。正好那个时期我已经不太看小说。小说阅读兴趣也不扩展,就是不再试图发现新的喜欢的作家。作为读者,停留在1985年之前,也就是落伍了。当然,小说阅读兴趣偶然也会扩展,例如后来喜欢读刘索拉和徐坤,但徐坤只限于早期作品,刘索拉后来似乎不写小时了。
最主要的变化是基本上不再看期刊,因为大学毕业后,就不常去学校的图书馆。购买相关作家的小说结集,包括前述作家,但也不完全限于那些作家。其中三册以上的有王蒙、王安忆和祖慰。祖慰的小说《爱神的相似定理》被太太闺蜜夫妻借走,就一直没有还。我惦记那本书许久,直到闺蜜老公壮年病逝闺蜜本人到国外定居才断了念头。以后不再把自己喜欢的书借人,愿力太强,对借者不利。当然,我送出去的书不在此列。
前面提到那些结集正好便于在旅途中阅读。准备先读可以列入“学界小说丛谈”的,就是主人公是大学中人至少是所谓读书人。具体包括(但不限于) 《迷乱的星空》《别了,蒺藜》《“大篷车”上》《啊,青鸟》《夏》《张抗抗中篇小说集》《流逝》《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这一瞬间如此辉煌》《北方的河》《谌容集》等。
在网上购买本祖慰的小说,《写的困惑 爱的困惑 在双轨上运行—教授与狼孩的同构》。作为重读四十年前小说活动设想的纪念。
欲读书系列博文
欲读书之《希腊罗马名人传》(部分已读)
欲读书之《英国史》(未读)
欲读书之《大街》和《名士风流》(已读)
欲读书之大卫·洛奇的教授小说(部分已读)
欲读书之希腊神话和其他(部分已读)
欲读书之《徐霞客游记》(部分已读)
欲读书之《品园》(已读)
欲读书之《东坡乐府笺》(已读)
欲读书之《应物兄(上下册)》(已读)
欲读书之《全宋词》(读完第一卷,正在读第二卷)
欲读书之《柳如是别传》(已读)
欲读书之《牛津希腊罗马史》(已听)
欲读书之《艺术的故事》(已听)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立群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0220-149820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