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飞机和高铁上,读了林语堂的《红牡丹》。1961年在英国出版,宋碧云译本在台湾出版后,198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了大陆版。八十年代的旧书,很轻,便于携带,用于旅途阅读。
红牡丹是小说女主人公粱牡丹在书中说书人口中的绰号,一位美貌女子,人见人爱。如果是网络普及之前的地摊文学,标题可以叫《一个年轻寡妇与四个男人(的零距离交往)》,没有括号中的更含蓄些。开篇就是22岁的牡丹丧夫,无动于衷。扶棺回夫家,从高邮到杭州,遇到年近四十的堂兄粱孟嘉翰林,学者作家,封疆大历张之洞的助理,四品官。粱翰林的书牡丹喜欢读,十多年前牡丹还是小姑娘时,堂兄夸过他。重逢一见钟情,翰林虽然是单身,但同姓不婚,不能娶她。到杭州后,见到青梅竹马的商人金祝,两人一直是婚外情人。因为翰林,也因为无法结婚,与金祝分手。与年轻三岁的妹妹茉莉一起随翰林到北京。从亡夫的日记中得知与其他女人婚外关系,以及盐税系统的贪腐。翰林举报到有司,加以整肃,但没有牵扯她亡夫。翰林年长文弱,似乎房事无法满足牡丹。牡丹认识了年轻的天桥杂耍拳师傅南德。两人开房(但没有上床)时傅妻捉奸,被傅南德失手杀死,傅被判刑。得知已分手的前情人重病,要赶去看望,与翰林分手并声称不再见面。翰林刚想到结婚的计划,让牡丹过继给舅舅,改姓,两人结婚,但还没有来得急说,而且他也知道牡丹有些嫌他老。从牡丹留给他的日记中,知道茉莉爱着他,就让茉莉改姓,两人成婚。牡丹在杭州见到金祝,病重的他不肯与她复合,最后不治身亡。葬礼上,牡丹扶棺痛哭,与金夫人冲突,成为市井说书故事《红牡丹谣》的女主人公。在失去情人的痛苦中,牡丹偶遇杭州著名诗人也是巡抚怡亲王的秘书安德年。两人从精神到肉体都有共鸣,安德年准备休妻娶她。在过渡阶段,让牡丹以儿子保姆的身份到家里。不料诗人儿子暴病身故。两人无法按原计划结合。牡丹想清净一下,到高邮在丈夫葬礼上帮忙的邻居家做客,但在那里被绑架,报复她举报盐税贪腐案。翰林携妻子回娘家,路过高邮,利用官场势力营救,诗人也代表巡抚去帮忙,两位前情人一起解救了牡丹。茉莉欢迎姐姐到北京与他们夫妻同住,牡丹与翰林忍痛割爱至少没有肉体关系,之前与诗人相约彼此心灵相属但不再见面。到北京后,妹妹生孩子后,牡丹也想嫁人生子。找到刑满出狱的拳师傅南德,其实是小地主,有田产,有店铺,但除会签名外不识字,自然也不读书。死心塌地做牡丹的舔狗,牡丹一句话就能跳进路边的臭水沟。牡丹决定嫁给她。小说以牡丹写给朋友的信结尾。其中写到与翰林吻别,以后两人各自忠于配偶。翰林吟咏“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也总结了几位情人,“伟大的事物被凡尘琐事打断了,回忆却终身萦绕心头。我会尽力做南德的贤妻,但是我自信不可能完全封住往日的回忆。那些回忆。那些回忆灿烂辉煌,例如金祝的爱情象醉人的玫瑰,安德年的爱情像耀眼的白光,孟嘉对我有如紫丁香的色调。新婚礼服上,我要执一把丁香花束。我一向偏爱紫罗兰,现在我渐渐爱上紫丁香柔和的色彩。(p. 424)”
这是作者写给外国人看的华夏故事,有猎奇成分,更有通俗文学的必备要素,性,多角恋,探案悬疑。女主牡丹更像欧美女子,而且是“性解放”运动之后的女子。当然,也展现了华夏女性,如偏向儒家的茉莉,娴淑恬静,柔顺乖巧,但有以柔克刚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翰林夫人”理想;也有更偏向道教的白葳,与丈夫若水远离尘嚣,归隐山林。若水或许是最道家的人物,名字就出自《老子》“上善若水”。 连成功人士孟嘉都承认,“一个人总是有些伟大,才能一事无成又快乐又满足。…….是一个脾气端庄、才思隽永的人,知道人生的真面目,他尽量利用它,至少别加以破坏。(p. 115)”这其实也是我的想法,“躺平”更需要精神力量。
就小说故事本身,看起来很有颠覆性,很激进,其实未必。如果牡丹不是女主人公,而是男主人公,这就是很俗套的故事。男人吸引女人辜负女人,自己不断成长,最终完成社会化。这甚至也是西方成长小说的通例,年轻时特立独行,成年后老成持重,如罗素的河流之喻。不断抗争,扩大自我,但又不能无限扩大,总要有妥协或者放弃的时刻,于是就有明哲、觉悟、超脱、舍弃等说法。
不记得年轻时读该书的印象,甚至都不记得是不是读过,毕竟该书出版时我已经25岁,过了大量读小说的年龄。现在读,更不容易被感动。总觉得作者有些“主题先行”,女主人公自身的逻辑方面有些弱。书中巧合也太多,让人有些怀疑必然性和真实性。尽管如此,仍不失为可读的故事。但对我个人的吸引力,远不如林语堂的《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苏东坡传》等印象深刻的书。或许以后再读读《京华烟云》。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立群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0220-149708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