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西岛》是培根的幻想性著作,描述了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汉译本只有三万字,似乎远未完成。完成部分除了整个故事的框架和大西岛风土人情描述外,详细地解释了大学,但似乎没有完成。
大西岛 (Atlantis,大西洋Atlantic的同根词)也音译为亚特兰蒂斯,是西方文学中常出现的场景。通常认为大西岛有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繁荣的文明,但后来被毁灭或者自行藏匿而不被人们所知。大西岛典出柏拉图对话录《克里特阿斯》和《蒂迈欧篇》,前者说是立法者索伦叙述他听埃及祭司说的九千年前的事情。培根的《新大西岛》中,把柏拉图所说的大西岛放在美洲,称那里的文明已经毁灭,因此小说写的是新大西岛。
《新大西岛》的基本框架是叙述者“我”乘的船在太平洋(不是大西洋)上从秘鲁驶往中国和日本途中遭遇风暴,被吹到与世隔绝的本色列岛后获救。叙述者和船员亲履了天使国土般的文明世界,人民友好贞洁,统治者睿智廉洁,与叙述者所在欧洲截然不同。类似于《理想国》,本色列岛其实也是由国王统治。政治结构运作细节还没有展开,但大学起到重要作用。
岛上有所罗门之宫大学,被称为“国家的眼睛(p. 9)”“国家的指路明灯(p. 17)”。所罗门是大卫与示巴女王的儿子,以色列第三代国王。在犹太经典中以智慧贤明著称,后世就用所罗门喻指非常聪明、极有智慧的人。传说所罗门作了《箴言》《传道书》和《雅歌》,也收入基督教经典《旧约》。大学或许是现代的理解,所罗门之宫的本意“是一个教团,一个公会,……专为研究上帝所创造的自然和人类而建立(p. 17)”。“目的是探讨事物的本原和它们运行的秘密,并扩大人类的知识领域,以使一切理想的实现成为可能。(p. 28)”书中列举了大学研究内容,从现代的学科分类,理工农医都有,但没有文科。甚至还有某种学术规范。“我们是痛恨一切欺骗和说谎的,所以我们严厉禁止我们的人行使骗术,如有违犯,就要被认为不名誉,受到罚款的处分,因此,他们决不把原有的事情或者物品加以装点或者夸大,伪作神奇,而只是让人们看到它们本来的面目。(p. 35)”
该书中最有意思的是大学成员的工作类型。12位“光的商人”,到外国收集书籍论文和实验模型。3位“剽窃者”,收集书籍中记载的实验。3位“技工”,收集机械工艺等各种实际操作方法。3位“编纂者”,把前述四种实验制成图表,便于从中得到知识和定理。3位“天才”或“造福者”,专门观察同伴的实验,从中抽出对于人类的生命和知识及其实际有用的东西,能清楚说明事物的本原好预见将来的方法,并对万物的性质和构成作出顺利而可靠的发现。3位“明灯”,在以往工作基础上,从事新的更高级的更深入自然奥秘的实验。3位“灌输着”,执行计划中的实验并提出报告。3位“大自然的解说者”,把以前试验中的发现提高为更完全的经验、定理和格言。当然,也有大量助手和学生。
该书反映了作者对中国的负面印象。毕竟培根生长的年代,是政治黑暗的明朝后期。提到闭关锁国的危害,“这种不得许可不准外邦人入境的法律是一种中国的古老律法,并且现在仍在继续实行,但在那里,它是一种很坏的法律,使中国人民成为古怪、愚昧、怯弱好愚笨的民族。(p. 16)”还说“我们也像中国人埋藏陶器一样在许多洞穴里埋藏一些各种各样的的胶泥制品,不过他们的种类比中国的陶器更多,形式更美。(p. 29)”中国是以瓷器见长啊!
《新大西岛》在思想的谱系上属于乌托邦,在西方有悠久的传统。乌托邦,本意是“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广义的乌托邦,是种理想的现实中不存在的地方。在古典传统中如果不算希腊生活中的黄金时代,至少可以上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而在基督教传统中如果不算末日审判,也有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狭义的乌托邦,空想但有可能实现的政治制度,起源于莫尔在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17世纪初有康帕内拉的《太阳城(1601)》和安德里亚《基督城(1619)》。然后就是1627年在培根身后出版的《新大西岛》,其中引用了他英国同胞的《乌托邦》,但没有提到意大利人和德国人的著作。这类乌托邦作品似乎多出自法国,从维拉斯《塞瓦兰人的历史(1690?)》到卡贝的三卷本《伊加利亚旅行记(1848)》。我个人的经历,不喜欢乌托邦作品,而喜欢所谓反乌托邦作品,即对乌托邦的批判、否定和解构。反复读过扎米亚金的《我们(1921)》、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1932)》和奥威尔《一九八四(1949)》。
尽管我个人不喜欢乌托邦,但觉得《新大西岛》的大学理想还是挺有意思。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立群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0220-148681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