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书记联系我,说学工办邀请我在春季学期首日教育上给学生代表作专题报告。也巧了,正好那个周末我没有出去开会,前后两个周末都不在。随后转给我邀请函,内容可以是“求学经历、科技前沿科普介绍”等,很体贴地说明“已有的材料为主即可”。我觉得科普还可以,其他的讲不了。
首日教育那天,学院书记另有安排,没有参加。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参加。我稍提前些到会场。许多学生在排队进会议室,因为他们需要签到,进得比较慢。我从另一个门进去。与学工办主任见面,他是本学院出去的。然后安排在休息室见位副书记兼副校长,我本来不认识。现在好多校领导不认识,先前见过负责联系我的副校长,原来也不认识。这个跟我刚进校时情况差不多。见面后校领导颁发证书,聘请我当劳动教育课的导师。没有想到指导的不是智育也不是美语而是劳育,受之有愧,却之不恭,真是无言以对。
估计会场有两百多人,也许更多些。来自不同书院或学院,还有主管学生的领导老师。科普讲座本身没有特别可说的,讲过多次。简直是铁打的讲座,流水的听众。报告后有提问环节,但没有学生提问。有位老师提些问题。报告结束后也聊了几句,她原来是机自学院的。
我参加正式程序的最后一项是接受学生献花,一位不认识的女生给我一束鲜花。我带回家献给太太了。这似乎的丈夫的通例,送给太太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学生还有劳动活动,植树,不需要我参加。我就打道回府了。
附:上海大学公众号相关内容
三月启新程,劳动育芳华。为进一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的重要作用,3月16日上午,“弘扬劳模精神,书写时代华章”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首日教育在宝山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大伟,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教授陈立群,以及本科生书院的师生代表们共同参加此次活动。
书院师生们特别邀请上海大学伟长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教授陈立群担任劳育课外导师,并开展题为《周而复始与杂乱无章——浅谈周期运动与混沌》的讲座。
陈立群教授以单摆运动为切入,结合视频动画等为同学们生动形象地科普了关于周期运动和混沌运动的力学知识,并在讲座过程中引经据典,带领同学们共同感受自然之美,涵育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陈立群教授通过力学知识引导同学们对人生进行思考,勉励同学们在不确定的世界中要坚守正道,把握自我。讲座结束后,学生代表上台为陈立群教授献上鲜花。本次讲座通过上大学工公众号面向全校师生开展直播。
……
学生感想
陈老师的精彩讲座,为新时代青年勾勒出一幅“精神成长”的立体图景。陈老师提到双截棍从“有招”到“无招”的蜕变,正暗含着工匠精神的进阶。劳模精神的培育更需要经历基础功的反复打磨,当伽利略在比萨斜塔验证自由落体定律时,那份对真理的执着恰如单摆的等时性,在重复中抵达最精确。这启示我们专业素养的锻造需要牛顿式“站在巨人肩上”的谦逊,更需要庄子笔下庖丁“以无厚入有间”的专注。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我们要将钻研精神带入日常学业,用交叉学科的思维突破认知边界,以单摆的周期律校准人生节奏,用双摆的混沌美拥抱多元可能,在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交融中,谱写属于新时代的青春史诗!
——青云书院 文学院
2024级人文六班 费逸雯
聆听完陈老师的讲座,我收获良多。在讲座中,陈老师对周期运动和混沌运动进行了生动的讲解,为我开启了一扇全新认识科学知识的大门。从简单的单摆到复杂的双摆,从浩瀚宇宙中的天体运动到深奥的混沌理论,每一个知识点都如同一颗闪耀的星星,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这场讲座的精彩之处不止在于科学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将科学与人生哲学巧妙融合。当陈老师引用苏轼的诗词,阐述人生的可预测与不可预测时,我深受触动,仿佛在科学的理性世界与文学的感性天地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展望未来,我将以探索未知的精神,坚定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秋白书院 社会学院
2024级直招班 褚乐赟
陈立群教授的讲座用生活中常见的“钟摆”讲透科学奥秘。他从伽利略研究钟摆说起,带我们看懂规律摆动背后的科学之美;而双摆实验更让人震撼——看似简单的动作,微小的改变就会导致结果天差地别,这就是“混沌”的力量。陈老师把复杂的力学理论和做人道理联系起来,告诉我们“面对不确定的世界,踏实走好每一步就是最好的答案”。作为全国模范教师,他数十年如一日深耕科研的故事,让我真正理解了“劳模精神”——在重复中坚守,在混沌中创造秩序。这场讲座不仅教会我用科学眼光看世界,更点亮了心中的探索之光。
——尚理书院 理学院
2024级数学直招班 陈锦瑞
在聆听完讲座后,我深受触动。陈教授将力学研究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展现了科教报国的赤子之心。他不仅以《理论力学》等课程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更通过自身科研实践诠释了“面向国家需求”的使命担当——从振动控制技术攻关到非线性动力学探索,始终将个人追求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作为全国模范教师,他说的“要有宇宙情怀、开放心态、家国志向、创新精神”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代青年既要仰望星空培养学术格局,更需脚踏实地锤炼实践能力,在服务国家发展的征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溯微书院 微电子学院
2024级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余奕哲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立群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0220-148648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