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群
王慧:寻找科教融合的共振频率
2025-5-3 22:51
阅读:652

以“理论力学”为匙,叩开学生创新思维的治学大门;以国家战略为锚,深耕振动控制领域的科研高地;以工匠精神为炬,照亮青年教师成长之路。在上海大学陈立群劳模创新工作室,教学、科研与育人,如同振动系统的共振,激荡出科教兴国的澎湃动能。近期,工作室被命名为“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教授陈立群说:“我们教学科研两个任务、一支队伍,致力于培养‘全面的人’和拔尖人才。”这位全国模范教师的讲台,始终面向国家需求的远方。

 

让力学起来

 

2025218日清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A412教室座无虚席,台下学生聚精会神,台上陈立群围绕动力学动能定理徐徐展开:电子黑板上,一个个力学公式被精准推导出来,而他则全程脱稿,思维缜密、逻辑严谨、分析透彻。90分钟的两节课,他一直站着讲课,课间仍待在讲台旁,为学生答疑。

 

钱伟长学院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二学生小王说,理论力学很难,但陈教授可以把艰深的力学知识讲活讲明白,水平很高,听来一点都不枯燥。他打开的课本,正是陈立群主编的《理论力学》第二版,该书获上海市高校教材一等奖。而他和团队讲授的“理论力学”“振动力学”课程相继入选上海市高校一流本科课程。

 

陈立群认为,一门好课,既要学生认可,也经得起同行评议。他的课“有深度、有灵魂”,得到了同行的公认。来自清华、上海交大、北航的理论力学国家级名师,在听过他的理论力学课程汇报后评价:教学思想先进、教学体系科学、教学处理新颖。

 

“我的教学以本为本,讲究逻辑,既见森林又见树木。” 陈立群说,力学本科基础课还是要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课程设计要科学合理,既准确易懂又保证效率。把力学课程建设成教育部的金课,是他的一大心愿。“我自己没有实现,也会交由更年轻的同事去完成。”正如其在科学网博客上的签名—力学不倦,为力学教育奋斗终身,永不倦怠。

 

在陈立群看来,高校归根结底还是培养人才,因此团队在教学上花费了大量心血。工作室里人人都承担本科生课程教学, 包括“理论力学”“振动力学”“高等动力学”等力学专业的一般力学类课程,也打造了几门人气很高的“网红”通识课。他主讲的通识课“混沌与非线性思维”,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生动形象:讲解“分岔”时,用《易传·系辞上》的“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类比倍周期分岔;在“无处不在的力学”课里,他以“混沌与人生”结语引发学生思考——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做个可以信赖的人。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专业+通识”教学模式,让抽象的力学概念变成可触摸的生活智慧,12年间吸引1800余名学生争相选修,甚至有学生因一堂课“转投”力学专业,最终直博北大。该课程获中国力学学会科普教育奖。

 

大学该培养怎样的拔尖人才?陈立群的答案是:要有宇宙情怀、开放心态、家国志向、创新精神和岗位意识。他带领团队积极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而课程思政则在润物无声中重塑着学生价值观和人生志向。

 

“一个老师教得好不好,要看这个从事专业工作的学生,在若干年后他的成熟期再回想,是否对这位老师认可。”陈立群深有感触道,重要的不是老师怎么教,而是老师是怎样的人,如果他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志向高远、认真踏实、积极向上,学生会感受到,那么不管他怎么教,大概率会是一个好老师。

 

破振动密码  护大国重器

 

“教学科研互相促进,彼此成就。有了科研,你才能认识到知识是不断变化、生成的,课堂才有了活水,也有了生命力。”陈立群打比方说,振动力学有个重要概念—传递率,在线性振动框架里的传递率定义,在研究非线性振动隔振时就不适用了。一些过去认为成熟经典的理论,在科研上会有新的发展,这时就要反映在教学内容中。科研反哺教学的链条在这里清晰可见,博士生直接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将航天器减振难题转化为毕业论文课题。

 

振动,是机械系统的“心跳”,也可能是大国重器的“命门”。陈立群团队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为航天器减振和高端光刻机隔振器研制贡献了一种全新的非线性设计方案。团队密切关注两大领域:一是聚焦航空发动机等各类管道的减振问题,团队骨干丁虎正在参与核工业管道、军机发动机管道等减振项目;二是光刻机隔振,助力解决国产芯片的“卡脖子”难题。

 

这些突破源于团队对基础研究的深耕。加拿大工程院院士Ebrahim Esmailzadeh2019年出版的专著《非线性振动中的分析方法》中,把陈立群在非线性振动能量采集和轴向运动连续体振动的工作列为近20年的十项“在非线性振动系统领域的重大贡献”之一。近年来,团队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和校企合作项目70余项,发表中国科学院一区Top期刊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近20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教学奖。

 

锻造国际领先团队

 

陈立群说,力学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学科发展+国家需求”双轮驱动,他希望带出一支国际领先的科研团队,与国家战略需求同频共振。在这里,师徒传承,四代同堂,人才辈出,形成“60后领军、70后中坚、80后新锐”的梯度人才矩阵,成为非线性动力学研究赛道上的一股重要力量:第一代国家级领军人才陈立群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他培养出的博士丁虎,获杰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是第二代中坚力量,两人均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和“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被传为佳话;丁虎又带出博士毛晓晔,这位团队最年轻的副教授如今也是博导,并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工作室是人才孵化场,更是创新强磁场,既涌现出二代骨干杨小权、王伯福,也“浇灌”出新生力量魏莎、陆泽琦。2024年,陆泽琦主持的“高性能光刻机隔振器制造关键技术”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成果奖一等奖;魏莎主持的“非线性振动系统不确定性区间分析建模理论与应用”获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从教40年,陈立群的育人哲学充满非线性思维的特质:教育不是流水线,而应像调谐振动系统—找到每个人的固有频率。

 

“科研让你触摸前沿,教学迫使你回归本质。”他说,工作室积极构建“教学科研共生体”:青年教师既要承担国自然项目,也需讲授本科生基础课。这种双向锤炼自2000年以来培养出一般力学博士生60余人、硕士生百余人。31名博士生毕业后全部投身高等教育,多人获省部级科技奖。

 

陈立群说,劳模勤奋敬业,胸怀臻于至善的学术追求,还要有引领作用,让近者悦远者来,凝聚大家向着共同的事业奋进。在力学与育人的交叉点上,工作室将续写“为国育才”的新篇章。

 

发表于:《劳动报》2025225日第8

图文版:劳动报网站

 

 

助课生涯

 

九十年代初的论文奖励

 

九十年代初的论文奖励()

 

讲过的课程1

 

讲过的课程2

 

30年前的一则简讯

 

九十年代初学校的“承包”和“聘任”

 

意外礼物

 

钢院往事:同学的记忆

 

第一次分手

 

博士后证书

 

参加课程建设项目 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期刊论文清单

 

科研“不厌” 教学“不倦”(2009)

 

动力学领域的不倦探索

 

在上海大学庆祝第二十六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的发言

 

在上海大学庆祝第二十七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上与主持人对话

 

平淡而充实的职业生涯

 

在“从教三十年教师颁证仪式”上的发言

 

关于年轻人在力学所的成长----所庆三十周年视频访谈

 

力学教学小品

 

研究与教育相结合,学生成才教师成功(2014)

 

倾力开启心智  潜心培育人才(2014)

 

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奖感言

 

嚼得菜根,百事可做(2014)

 

当一名教学科学都优秀的好教师

 

乐观为研 致力前行

 

“振动型能量采集的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与实验研究”简要介绍

 

祝贺力学学科陈立群教授入选第四批国家教学名师(2019)

 

泮池之师2019

 

美言不信

 

教学的思考与追求

 

上海教育电视台访谈摘要

 

平淡而充实的职业生涯(2020)

 

在“钱伟长教育思想与上海大学改革发展”座谈会上的发言

 

纪念钱伟长先生系列活动直播!科研“不厌,教学“不倦”

 

在首届“吴兴华数学奖”颁奖典礼上的发言

 

“吴兴华数学奖”纪念册留言

 

“超越自己,未来可期”

 

孙明敏:以职业精神示范学生,用求知热情感染学生

 

“非线性振动与控制团队”入选上海大学首届研究生“卓越导学团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访谈

 

致敬新时代领跑者

 

关于“振动控制团队”的“上观”报道

 

校级教学成果奖:30年的回顾

 

中国高被引学者:10

 

高芳:奋斗新时代,劳模展风采(2021)

 

我与上大共成长

 

《中国大学教学》202410期封2

 

在鞍山钢院机80班校友返校座谈会上的发言

 

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2024

 

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上大+1

 

他用实力“诉说”风采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立群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0220-148441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