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了第二遍。随着播讲的进度,也看看纸质书中的图片。特别留意原作的收藏地。粗略估计,如果只算博物馆美术馆的收藏,估计有一半原作看过。也有少数教堂中的也看过。遥想四十来年前,能看到质量好的名画复制品已经很难得,如傅雷先生译《艺术哲学》(《译文集》版)所用的复制品。现在有缘亲履西土,倘徉雅典、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巴黎、伦敦、牛津、剑桥、纽约、波士顿、彼得堡的博物馆或美术馆中,仿佛梦中。重新听书,仍有些眼花缭乱,姑且择要记录三点,三生万物。
首先,欣赏艺术要有开放的心灵和诚实的态度。存在先于本质。“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艺术就是艺术家的创造,就像物理学只是物理学家研究的事情。要摒弃先入为主。“如果,我们看到一幅画画得不够正确,不要忘记有两个问题应该反躬自问:一个问题是,艺术家是否无端更改了他所看见的事物的外形。另一个问题是,除非已经证明我们的看法正确而画家不对,否则就不能指责一幅画画得不正确。我们都容易急不可待地做出结论,说:事物看起来并非如此。”要避免自以为是,以地图为领土。“我们要想欣赏艺术,最重要的是,必须具备清新的头脑,随时捕捉它的每个暗示,感受它的每种潜藏的和谐,特别要排除冗长的浮夸辞令和现成空话的干扰。由于一知半解而自命不凡,就远远不如对艺术一知半解。”艺术未必后来居上。“一个艺术家确实能够做到十分伟大又不‘先进’,因为艺术的伟大不在于有新的发现。”“不能像谈学术的进步那样去谈艺术的进步。”归根结底,欣赏艺术是丰富自己,克服偏见。“每个时代和每个社会的艺术和趣味都有它的偏见,我们现在当然也不例外。研究这些连昔日大智之人也如此视为天经地义的观念,使人感到有趣,正是因为我们从中学会了以同样的方式来观察我们自己。”
其次,我个人的欣赏趣味还是比较狭隘,更偏向于古典。主要是古希腊(包括罗马良莠不齐的仿制)和文艺复兴时期。这可能多少有些先入为主。丹纳的《艺术哲学》主要讲古希腊和文艺复兴的意大利,但也讲了佛兰德斯,我喜欢程度就差些。古希腊雕塑和建筑追求和谐与平衡,讲究对称与匀称,因此视觉上优雅轻快,美奂美仑。如书中所说,“希腊人冲破早期东方艺术的禁律,走向发现之路,给传统的世界形象增添了越来越多得自于观察的特征。但是他们的作品看起来绝不像一面反映出大自然任何奇特角落的镜子,而是永远带有标志着创造者睿智的印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大师有三项实质性重大发现,透视法、解剖学、古典建筑形式。拉斐尔的墓在万神殿,但并没有主要到有墓志铭“此乃拉斐尔之墓,自然之母当其在世时,深恐被其征服;当其谢世后,又恐随之云亡。”推测是拉丁文写的,当时没有AI神器,看不懂。高峰之后,如作者所称,“一部分人竭力模仿大师们的手法,而不是模仿它的精神,这种风气盛行的时期叫作手法主义。实际上有许多人怀疑时论,一部分人在努力尝试,探索新的可能性,走上了古怪、复杂的实验之路。”
最后,艺术家的创作受社会发展的影响,纵使艺术天才也未必能遗世独立。基督教兴起、发展和统治阶段教堂风格迥异。建筑风格变化如此,绘画也如此。宗教改革,新教在德国英国和低地国家兴起,教堂不再像罗马天主教那样注重装饰,那些国家的画家就没有了来自教堂的订单。他们不得不转向世俗社会,寻找新的需求。于是肖像画兴起,不仅是王公贵族,中产平民也需要。但是随着照相机的发明和完善,不仅肖像画的需求锐减,而且单纯再现也并非绘画优势所在。这或多或少与更强调光影效果的印象派等发展有关。
《艺术的故事》还需要听更多遍。不过,准备暂时放下。接下来听《蒙田随笔全集》。
听书系列博文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立群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0220-148346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