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短篇小说集《左右流之》(中国言实出版社, 2023年)有5篇小说,其中4篇已经说过,《左右流之》(收入小说集《苏黎红小姐》),《有一种植物叫荚蒾》和《鸱》 (收入小说集《与顾小姐的一次午餐》),《米青》(长篇小说《打金枝》一部分)。只有一篇《春秋》(p. 136-165,发表于《上海文学》2018年第7期)过去没有读过,在本文说。这似乎有些文不对题,没有谈《左右流之》而只说其中的短篇小说《春秋》。故事发生在南方某城市,具体地点看不出,从行文推测离庐山不远。故事发生在2021年左右,女主人公属羊42岁,不能是2009年,因为其中提到“微软识花”是2016年底推出的APP。但是小说中到后来才开始用微信,似乎很晚,社会上2013年后用的人就比较多。标题《春秋》有些费解,想必与“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春秋》无关,只是秋日里的春情,或春情中的秋色。
小说的女主人公是周莉珍,研究先秦古文学的大学教师,被包括丈夫在内的许多人称为小周。女主人公也是故事的叙述者,整个故事基本上都是她所见所思所述。既有主角光环,又有叙述者特权。其性格“研究生时的室友,说她是林黛玉的身子,薛宝钗的性情。”一方面,颇有才思,甚至可以说才貌双全;另一方面,谨言慎行,想得多说得少做得更少。例如,收到北京同行孙辛酉的中秋问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便好一番纠结,“她字斟句酌地在手机上敲下这一句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想想又删了。到底不妥,这诗的后两句是‘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今夜天上月,闺中只独看。不好,太寂寞了,在撩拨什么似的。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也不好,在期待什么似的。最后,只写下‘中秋快乐’,发了出去。其实也后悔,他得把她看成多乏味的女人?”看似与世无争恬静贤淑,实则欲做不能放弃后悔。因为心思太复杂,必须亲自作为叙述者才能交待清楚。主观的视角,或许反而有助于客观的描述。
女主人公之外,还有男配女配各两位。女主的丈夫季纳新,与女主同岁但被女主称为老季,研究湍流的理学院院长。年轻时喜欢妻子端庄,夫妻之间相敬如宾,但中年后老季似乎忽然明白“闺阁之乐有甚于画眉者”,又希望她“饕餮”,在“食色性也”的非食方面。出场不多的男配其实是故事担当,北京的同行教授孙辛酉,戊己庚辛,申酉戌亥,辛酉年1981年出生?形象多少有些模糊,女主觉得他孩子气、一派天真烂漫、对树比对女人更感兴趣。女主人公对两个男人有番比较,由孙辛酉说她“有一种清淡的美”引起。“他以前应该也是喜欢秾艳的吧?—不知为什么,她老是觉得他身上有一种‘从良’的气息。腻了,又喜欢起清淡来。他正与老季相反,老季一直清淡着,清淡得如某个诗人写的,‘我的生活,淡出了鸟。’所以后来倾心秾艳。”当然,对老季认识更深些。“知识分子都有‘吾日三省吾身‘的习惯,三省的结果,就是否定自己之前的行为,然后对之后的行为做出矫正。像老季这种老实人,是会犯矫枉过正的毛病的,之前是过于保守,之后又过于放任。”夫妻之间还有文理的差别。与理学院教师和家属庐山赏雪,“那些理工男和他们的家属,翻来覆去,也就这些单调的话。如果是和中文系的同事来,这种时候他们肯定会孔雀开屏般斗诗文的”。
两位女配倒是较为常见的诱惑者和怂恿者。诱惑者是理学院办公室主任鲍小姐,《围城》之后鲍小姐似乎成了诱惑者的原型。她有“鲜艳人生论”,“特别是女人,更应该鲜艳。想像花朵一样绽放就像花朵一样绽放,想像蝴蝶一样翩跹就像蝴蝶一样翩跹,想像孔雀一样开屏就像孔雀一样开屏。不能鲜艳地死,至少要鲜艳地活。”其实也有怂恿的成分。正牌怂恿者是女主的散步聊天对象,哲学系马苏教授,她有自己的“另辟蹊径论”以破除婚姻生活中的疲惫与乏味,并且已经身体力行。
故事的主线是女主人公与孙辛酉的交往。在文学与地理的学术会议餐桌上,报告过《诗经·郑风·溱洧》中地理学和文学关系的孙辛酉,注意到女主人公“对一盘生鱼片一往情深”但不蘸芥末,开始两人间没有男女意味的清淡搭讪,并留了联系方式。世故的读者会预期,这种波澜不惊的开局必有后续故事。果然,一年后孙辛酉突然联系女主人公,他到她所在城市讲学之余,约她一起去看江南的“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她接受了邀请,穿着暗淡地赴约,践行自己的“反鲜艳论”,但还是穿了高跟鞋。两人同游湿地公园,他兴致很高,不停拍照,然后用APP辨识出名字。两人很少说话。同游似乎只是“多识花草虫鱼之名”。两天后互发短信“谢谢”“客气”。一年半后,女主人公与另一位老师到北京出差,那位老师有饭局,她约了孙辛酉,两人同去植物园。两人在长椅上休息时,来位老尼姑对孙辛酉奉上忠告,“你要爱家里的妻。”两人大笑不已。有微信号后,两人交往由《春秋》般以年为单位变成以月为单位。他给她发植物的照片,但她对认识植物兴趣不大,不想为男人发展新的兴趣。她给他推荐小说和电影,他很少回复,推测兴趣也不大。唯一次物质交流是他送本自己重了的汪曾祺《人间草木》。“她在微信里拉黑过他几次的。这样的两性交往,有什么意思?过些日子,她又会把他恢复了。再没意思,也胜于单性社交生活吧。就算这么转念,过些日子又会拉黑他。过些日子又鬼使神差般恢复他。这样反反复复的,自己也觉得无聊。他没有察觉—应该没有察觉吧?仍然有一搭没一搭地发些东西过来。某月,在某地,遇见某某树。某月,在某地,吃生鱼片,蘸芥末。突然想到你。这话什么意思?”
这个情节简单的故事状摹了在大学里教书的中年人的婚外异性交往。既喜又疑,若即若离,原地踏步,不越雷池。行动固然几乎没有,言语也“含蓄”,所谓“欲言又止,引而不发”,所谓“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因此,有“落花人独立”但不能“微雨燕双飞”,有“枕上微寒窗外雨”但不能提“小楼春色意中人”。 更广泛些,心思复杂行动拖沓的读书人大抵如此。如鲁迅先生所说,“对于人生,既惮扰攘,又怕离去,懒于求生,又不乐死,实有太板,寂绝又太空,疲倦得要休息,而休息又太凄凉,所以又必须有一种抚慰。于是‘曲终人不见’之外,如‘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或‘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之类,就往往为人所称道。”在我看来,破解之法在付诸行动,“佳处径须携杖去”。当然,“携杖”容易,“唤友”顾虑多可能就“娇声怯”了。小说的结尾有些费解,“萨特说,生活给了我想要的,又让我明白这一切没什么意思。生活对萨特还是不错的,她想。”似乎借萨特之口,说出女主人公生存状态,然后自己表态认可。存在固然虚无,但存在及其虚无也还不错。“吟罢低眉无写处”,“却道天凉好个秋”。
作者阿袁,本名袁萍,1967年出生于江西。1990年南开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到江西师范大学任教。1996年到南昌大学任教,并在南昌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现任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出版了描写高校教师生活的长篇小说《鱼肠剑》《上邪》《师母》《小诗经》《公寓生活》等。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今朝放荡思无涯—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非学界故事)
休对故人思故国—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艰难苦恨繁霜鬓—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力学家故事)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下):心界》
红尘染尽春衫色—学界小说丛谈之《女招商局长》(学界故事部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立群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0220-148230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