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忆往昔之伤病追因

已有 1142 次阅读 2023-9-16 22:57 |个人分类:往事钩沉|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我小的时候总体上算健康。除了体质因素外,也是我们家预防工作开展的好,“上医治未病”。后来有科班训练的预防专业人士加盟,也算是专业对口。当然,那种严防死守也有代价。我在鞍山期间,在饭店吃饭的次数是个位数,导致我胃肠道比较弱。印象更深的是家里的伤病追责习惯。

 

在我印象中,小时候我受伤甚至有病都属于错误,由不当行为所致。因此先需要追因溯源,几近于流调。如果是哪里碰伤或者擦伤,自然要说明当时发生的情况。如果是感冒,就要回忆过去一段时间是否有穿衣不当、流汗时吹风等行为;如果是腹泻,要仔细回忆过去一天甚至更长时间(腹泻愈剧烈需要追溯的时间愈短)进食情况包括是否餐前便后洗手等。然后酌情进行批评教育,以避免再犯。这个过程几乎是例行公事。

 

当时的感受比较负面,寻找自己的过失本来就不愉快,何况是在伤病的状态下。真正的问题还不是伤感情,而是可能导致瞒报伤病。有时候被父母主要是母亲发现,也只是用“不知道”或“没注意”搪塞过去。反正要挨批评,什么也不说,比详细报告过程并让人信服,要省心多了。

 

从我与女儿打交道的经验教训看,能观性比能控性更重要,因此更倾向于采样报告不追责的处理方式。这本质上也算北美司法原则,认罪换轻判。

 

现在回顾,这种伤病追因溯源问责的作法,虽然多少有伤家人间的感情,但有助于养成反躬于己的思考习惯。这个或许不无裨益,例如在职业生涯中,论文或者本子被毙掉,首先从自己能改进的地方下手,而不是感慨世道不公。只是这有些违反人性,要主动想不开心的事情,需要精神力量。小时候的伤病追因问责或许是很好的入门级训练。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小木匠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中学时的工作意向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忆往昔之小学试读

 

忆往昔之插班入学

 

忆往昔之抗大小学

 

忆往昔之无电视时的除夕夜

 

忆往昔之“反标”事件

 

忆往昔之小学时的“创新”

 

忆往昔之少年“军迷”

 

忆往昔之热极凉来

 

忆往昔之不敢下山

 

忆往昔之杀鸡

 

忆往昔之童谣

 

忆往昔之吃蛋

 

忆往昔之养鸡

 

忆往昔之养鸟

 

忆往昔之养青蛙

 

忆往昔之白日说梦

 

忆往昔之撒豆成兵

 

忆往昔之左右互博

 

忆往昔之养螳螂

 

忆往昔之养蝈蝈

 

忆往昔之养蟋蟀

 

忆往昔之折纸

 

忆往昔之制作

 

忆往昔之拆解

 

忆往昔之养鱼

 

忆往昔之喂鱼

 

忆往昔之换水

 

忆往昔之月饼

 

忆往昔之元宵

 

忆往昔之馄饨

 

忆往昔之小学的美女同学

 

忆往昔之育儿故事

 

忆往昔之对门大娘

 

忆往昔之朗诵

 

忆往昔之唱歌

 

忆往昔之打镲

 

忆往昔之洗澡

 

忆往昔之洗碗

 

忆往昔之洗衣

 

忆往昔之老师怼人金句

 

忆往昔之父母防范教育

 

忆往昔之初知江河

 

忆往昔之吃在朱泾

 

忆往昔之停电

 

忆往昔之烧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0220-1402863.html

上一篇:嘉兴革命纪念馆掠影
下一篇:关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思考:以一般力学类课程为例
收藏 IP: 124.126.139.*| 热度|

2 杨正瓴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09: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