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是所谓匮乏年代,吃的用的什么都缺。我们家因为人口少收入相对高,吃的用的没有觉得缺。但匮乏不仅是吃用,还有公共设施。电、煤气和自来水经常停。这次说说停电。
停电的最主要原因的限制用电,有段时间每周停上一个或两个晚上。与停煤气和停自来水不同,停电不能自己预先准备或补救。如果一定说能,也只是准备好蜡烛。当时大家喜欢用白色的蜡烛,买不到白色蜡烛时用红色的。我不清楚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似乎红蜡烛更粗些。家里没有烛台,细长的蜡烛要立在某个基础(例如放麦乳精的铁盒子)上,先融化些蜡烛滴在上面,然后把蜡烛黏上去。基础本身可以动,放到需要的地方。蜡烛那个芯太长时需要剪,融化的蜡烛难免会从侧面流下来有了所谓烛泪。后来在读唐诗时,“蜡炬成灰泪始干”“何当共剪西窗烛”“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都让我想到小时候用蜡烛照明。除了蜡烛,还有手电筒,但手电筒用于满足短暂的照明需要。最普通的手电筒是用两节一号电池,也有种更小而便于携带的用两节五号电池。前者是圆形的,后者是方的。
停电也可能是故障,常见如保险丝断了。这种断电只是几家几户,窗外仍看见灯火通明,与限制用电时外面一片漆黑不同。这时候,我就会跟着父亲出去看,用着手电筒而不是蜡烛,虽然很少是我们动手修。我们家当时连电笔都没有,测试火线的电笔是电工的标配。当时最常用的工具放在皮革或人造革的套子里,包括电工刀。我对那套工具很向往,或许仅次于放在抢套子里的手枪。最常见的问题的保险丝断了。换了保险丝后,推上电闸,往往就有电了。父亲虽然不动手,但还是给我讲了保险丝的工作原理。后来想想,觉得有很深刻的哲理,“反者道之动”,为了安全,需要用容易烧断的金属丝。体弱多病的人,往往比身强力壮的人更长寿,也是类似的道理。
故障经常在停电之后。来电了,外面灯光重新亮了,但包括我们家的几家并没有亮。这就是我们那条线路出问题了。或许突然来电是种冲击性负荷。
对我而言,停电的主要麻烦是不能看书。其实在蜡烛下也可以看,但父母说要看坏眼睛,因为光线比较弱,而且烛火一闪一闪明暗不停变化。停电时仍可以听半导体,那是用电池的。还有就是看着蜡烛燃烧。小时候没有什么书读,因此也体会不到烛光中的诗意。好在当年电的用途只是照明,没有电冰箱,也没有电视机,更没有空调。停电固然不方便,但也算不上太大的不方便,只是要小心蜡烛不要引起失火。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立群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0220-137187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