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和科技部文件《关于规范高等学校 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 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及科技部文件《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引发人们对学术评价议论纷纷。学术评价包括许多方面,如学术工作的重要性、新颖性、挑战性、影响力等。前述文件的落实,意味着同行评价将起更重要的作用。
学术职业的从业者,以通讯或者会议的方式评审同行的稿件、基金、奖项、职称等,是职业工作的一部分。评审者对此应该有平常心。仅是受委托承担评审工作,并不意味着自己的判断力因此变得特别高明。因此还是要尊重其他同行的评价,在评价有矛盾时仔细权衡择善而从,做出自己的判断。对此我有些个人体会。我的工作领域主要是基础性研究,因此下列体会也不适合于评价应用性或者开发性的研究。
首先需要明确,基础性研究中的学术工作都是通过论著体现。特别是近两三百年以来,随着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学者间交流工作进展的主要形式是论文,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著作和讲演等。
学术评价最有分量的依据,无疑是同行公开发表的意见。虽然科学史上一些重大突破,当时的同行并没有恰当的评价,但并不能因此否认同行意见的重要性。原因有两点:其一,这类工作很少,因此遇到的可能性不大;其二,同行无法提供正确意见时,也没有其他评价方式。
同行公开意见的狭义理解就是在公开发表论文中的评价。通常,评价者的学术地位越高,评价的分量越重。这并非迷信权威,而是有一定道理。虽然名家也可能有看走眼的时候,但一般不至于故意瞎说。毕竟学术信誉来之不易,不会轻易毁掉,自取其辱。发表评价意见的期刊也是个因素。在统计意义上,权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质量有保证的可能性更大,虽然不能以均值推断样本。
广义些理解,他人引用其实也是种同行评价。不仅是绝对的引用数目,而且还有引用者的领域和地域分布。受到广泛引用,那怕没有正面的评价,毕竟也是说明有一定影响。影响不能完全等同于质量,但完全没有影响的高质量工作,尽可以等到有了影响再评价。还需要注意,不同学科和方向,引用情况差别很大。发表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是个参考指标。影响因子并非越高越好。如果论文发表期刊影响因子很高,但论文本身引用较少,这其实也反映了同行的看法。也就是说,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论文,如果没有相应数量和广谱分布的引用,学术质量或许存疑。
说点儿题外话。他引数目其实是所谓学术民主的体现。学术民主当然包括人人都可以发表意见,但并不能因此认为所有意见同样重要。在统计意义上,不能在被检索期刊上发表的意见,权重很可能会小于在那些期刊上发表的意见。因此,他引的数目是不能忽视的参数。
还有种容易忽略的同行评价,是作者在论文中对自己工作的评价,例如,“本文首次提出……”。有时候,工作的意义在发表时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可能在自己的后续工作中解释说明。这种在发表论文中的公开主张,至少得到了审稿人和处理稿件的AE或主编的认可。因此也是种同行接受或认可的评价。有些投稿人或者申请者,在投稿信或申报材料中很强调自己工作的价值,而在自己的论文中也没有类似的说明。如果没有他人评价,这种情况特别要慎重考察。这种考察尤其应该在通讯评议时进行。
总之,对基础性研究的评价,首先是看公开发表的同行评议,尤其是权威人士和/或重要期刊会议上的评议。其次是看引用数量,尤其是与同领域/方向/期刊论文比较的他引数目。最后是看经过同行评审的自我评价。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我个人觉得对职业研究者而言,破“四唯”也好,破“五唯”也罢,其实都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唯实。不唯上,不跟风。做出高质量的工作,以恰当的方式发表。最后,借用郑板桥的《竹石》与职业研究者共勉。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相关专题:论文与评价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立群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0220-122013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