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岩——坚定的石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yq721 读博是件快乐的事,因为认真做学问自然能创新

博文

争取留校的一些办法

已有 4041 次阅读 2009-4-17 08:17 |个人分类:胡思乱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创新, 信心, 留校, 生涯规划

王志纲老师说:“生活其实也是一种博弈,你不去规划它,它就要来规划你。”而他一般使用的规划方法是倒退法——先确定六十岁以后干什么,然后一步步推出五十岁、四十岁、三十岁时应该干些什么、达到什么目标。对此我毫无质疑,是对王老师成功的信奉,更是我另外一种习惯使然——无法确定对错时,那就照着办。

所以我要照着王老师的人生规划方法对自己的生涯进行规划了。六十岁时,我希望自己能够桃李天下,用一场学术讨论会来庆贺我的六十寿辰。所以我必须在六十岁之前努力当好一个研究者——既引导好学生的研究也做好他们为人的模范。那么,四十岁后我应当独立主持一个研究领域;而四十岁之前则是努力夯实好做研究和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

我现在24岁,离四十岁还有16年。而这十六年里决定我是否能够顺利完成以上规划的关键就是争取留校,留在现在的实验室和课题组。

有人会问,干嘛一定要留在现在就读的学校呢?

第一,华中科技大学“敢于竞争、善于转化”已经化作我内心深处为人处事的绳墨。进这个大学前,我是一个浮躁、做事虎头蛇尾之人;四年后,我已经习惯于静心做事情,关键在于喻园的整体环境并没有其他学校或社会上所说的浮躁。一个没有任何历史背景,没有强硬后台支撑的华中大能有今天靠的完全是自我拼搏,呆在这个环境里,我能有用之不竭的动力。

第二,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一个非常好的科研平台,既有领先国内外的基础研究,更有直接面向业界的技术研发。“煤燃烧”一词让人浮想联翩——黑乎乎,脏兮兮——我只能说,这都是我那些同学或学弟学妹浮躁不愿意深究的表现,所以他们总是会错过一些机会。进入煤燃烧之后方才知道她的强大地位。在这样的好平台中,又有什么研究做不好呢?除非你没有想法。我相信自己有想法,而好的想法能有非常熟练的工具及平台支撑总是容易实现的。

第三,流化床与生物质能课题组组训是“厚德、博学、协力、创新”,最喜欢“协力”一词。在一个“协力”的氛围中,会做不好研究吗?“协力”不是简单的你有事大家来帮忙;而是课题组的学生,老师们共同指导,每个老师和学生都能顾全大局等等,在这个理念的支撑下,成员们都会安心研究而不会对名利过于斤斤计较的。那么我就能真正踏踏实实的做好研究,如徐光宪老师所说“认真做学问自然能创新”,总有一天我能为课题组做出富有很好创新的工作。

以上的文字是不是让您有一种偏离主题的念想呢?有吗?并没有,如果您信奉“思路决定出路”,那么您一定会明白,我以上一些思路与原因的罗列对于我争取留校是至关重要的,是最大的前提。那么接下来我具体谈一谈我近五年的计划吧。

首先,我不仅要做好博士论文,也要在这个方向上向我的导师证明课题组可大有作为。我做的是“生物质炭化”,跟课题组做的生物质气化、液化、燃烧一样,是四大主力方向之一。这是从我进入课题组以后才开始的,正是这个让我感受到导师对我的信任与期待。我不能辜负他的信任与期待。博士论文只能做好一点,那么我一定要在博士生涯的头三年将知识尽量“广博”,把握住生物质炭化所有的细化方向,并整理出每个方向需要的条件及可实现的时间表,然后从其中一个方向中挑选出适合我博士毕业的一个。而导师觉得其他方向也值得做,那么我留下来至少有事情可做。

其次,我将通过培养进入课题组的本科生来主导课题组的人员配置,一方面保证课题组团队的进取心与高效;另一方面让老师们感受到有我在,他们可以静心做科研而不必操劳学生培养上的事情。在《如何让导师欣赏你,离不开你》的一文中我有具体的阐述。

以上两条路能走通吗?我很有信心,来源于我确定了一个事实:我们实验室缺人,但是要想留下还得看课题组组长愿不愿意留下你,而决定课题组组长愿不愿意留下你关键是看课题组进账的项目资金能够养活多少人。我们课题组已经有四位老师,与项目进账资金已经非常匹配。那么我唯一的路径就是为课题组开发一个只有我能搞定的并且大有事情可做的研究领域。这就需要大创新。

有人会说“大创新”,好难。难吗?三十五岁之前我不谈恋爱,所以我的心都是属于研究的;暗示自己不刻意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坚持每天工作十个小时以上。这份努力难道不能让我获得“大创新”?除非徐光宪院士说的是假话。

以上算是我三十五岁之前的一个行动纲领吧。坚信自己能做到。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9417-226574.html

上一篇:认真做学问自然能创新
下一篇:愿意为70后科学家打工——只愿祖国的科学在进步
收藏 IP: .*| 热度|

1 赵星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19: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