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Xuefeng Pan's Web 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ke01361 分子遗传学、分子病理学、分子药理学等研究者、教师、诗人、译者、管理者

博文

中国社会的改良有赖于媒体人的职业素养

已有 1783 次阅读 2015-9-11 19:09 |个人分类:On Culture|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中国社会的改良有赖于媒体人的职业素养

 

中国舆情现状

 

中国的舆情是通过中国的主流媒体渲染出来的一种社会文化、观念气候。中国的媒体基本分三部分,官方媒体,它们是官方的喉舌;私人媒体,诸如新浪、百度等网络公司的媒体功能属于此类,这类媒体发端于企业,有图利的诉求和愿望;个人媒体,以博客、私人网站为代表的“自媒体”或“民间”媒体...这些“自媒体”受制于国家法律、政府政策、商家理念等等,是属于最底层的媒体形式,但为数众多。

上述三类媒体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中官媒,呈主导社会舆论态势,商业(私人)媒体作为辅助和深度传播的角色,而自媒体多是上述媒体的反制角色。但自媒体的反制力量最薄弱,受制于个人素养等。可见中国媒体是属于缺乏“制衡”的媒体建构。

 

舆情与社会生态

我很确定的说,社会中媒体与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是媒体资讯来自民众,而更多地是媒体资讯引导社会公众的从众心理,打个比方,媒体资讯情同“红绿灯”一般引导公众行为。每天每个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都会受媒体资讯的影响。因此,社会公众心理健康与否与媒体散播的资讯的良莠直接关联。

 

中国社会的道德现状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我相信中国绝大多数的人民具有稳定的价值根基,有着可以依靠的思想和信仰的。但是,很多受教育程度较低或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的受众,可能对媒体资讯具有更高的依赖度。媒体资讯对这些人具有更大的引导作用。至于如何评价当今社会的“道德”现状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不一,但是十分明显的道德态势还是能够较清晰地加以辨认的。有些方面特别突出,比如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守法与违法,守责与违约,守信与背信;仁义与冷漠等等之间的动态权衡会越发难于驾驭,各种社会现象都与上述文化要素间的失衡有关。这样的社会公众心理状态以各种惊心动魄的社会行为加以体现,两者激荡,让人雾里看花...

 

舆情如天

一个社会的舆情引导人心,人心通过人的行为体现。因此,社会舆情犹如每个人头顶上的一片天。阳光灿烂的日子,人们心情洋溢着“正能量”,乌云密布,雾霾遮天的日子,人们则充斥着负面的心理,行为乖张,乱象频生。

 

谁在呼风唤雨?

假如把媒体人比做能呼风唤雨的改变天气的电公雷母,那么他们的素养就会直接影响的社会舆情。假如媒体人背信弃义,则会直接引导公众有样学样地一塌糊涂;假如媒体人不坚持真相,公众永远也求不出真相....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8980-920185.html

上一篇:“知识就是金钱”一例
下一篇:什么是“运气”?
收藏 IP: 121.217.114.*| 热度|

3 魏剑宏 蔡小宁 ljxm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