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雅欣
危楼:孤独矗立的历史 精选
2009-7-17 11:01
阅读:5521
标签:孤独, 历史建筑, 城市文化空间

北总布胡同24号(原3号)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叫拆停版,媒体热议激情哗然。习惯了博古架古物频失于主人无意于历史的手足之举的当下语境,即使北总布胡同24号的拆迁被叫停,进而有幸被原址或异地保护,失去生境的孤院危楼,就像脱离共同体的独夫异客,无论承载着多么厚重的人类文明之迹,究其实已出离原真而不保矣。有赖于各界千呼万唤,以及准拆证颁发者的后知后觉,历史建筑姑且能得以保存的,错简符号而已。

我们身边并不难遇到孤立的历史建筑,它们仿佛迷失家园的旅人,无助地身临城市现代化之洪流而独立。虎坊桥西北角与南新华街交界的转角处,座落着1920年建成的京华印书局楼址,它的前身是由强学会改组而成的晚清官办印刷机构撷华书局,1905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资接办,更名京华印书局。由于官书局的前身和此后不断装备诸如平版、凸版、珂珞版等当时先进的印刷设备,北大、清华、中央研究院甚至故宫的许多重要书籍和画册都自这里刊印,是近代北京重要的文化传播机构。

从这座近代建筑所处的城市历史空间来看,南与湖广会馆相望,北接琉璃厂文化街,背倚大片宣南胡同街巷,原本是安稳平静的。如今,历史建筑面临车水马龙的通衢大道,腹背的胡同街巷几尽拆空,空中电车线缆盘旋,进驻历史建筑的商家装修基本无视建筑的历史风格而自行其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牌紧邻交通干道的路牙。我们的历史建筑就如此大意地被置于极不协调的现实空间中。

东行至珠市口西大街路北的德寿堂药店南号,1934年由康伯卿创建,自制经营丸散膏丹为主,辅以汤剂饮片,“康氏牛黄解毒丸”名满京城。这座近代二层铺面建筑,建筑形制、青灰水泥墙面虽尚朴实,立面柱额、二层出廊钩栏或施以彩绘,或书药店宗旨、经营品类,西式建筑融会中式彩绘、用色与木作装修,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体现出整座建筑的近代商业文化气质。经过2003年的整体修缮,建筑本体的历史风貌犹存。尽管这里属于大栅栏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南缘,德寿堂药店周边的历史环境仍难得和谐与妥善,西邻一座深灰色装修的现代派建筑二层楼,竟与德寿堂历史建筑比肩,荒诞地冒出喧宾夺主之势。

一面是轰轰烈烈地复原失存的历史,一面却是真实的历史及其生存环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一面是痛惜无法挽住逝去大师的生命,一面却是并不珍视承载先贤精神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举动,这就是我们的城市文化空间与精神世界的一角。近年来,从《奈良宣言》到《西安宣言》再到《世界遗产公约实施操作指南》,无不强调保护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策略,保存实物遗存与延续文化传统及其环境背景之间的密切关系。相反,我们身边“临流独立”的历史建筑未现减少之势。

之于当下的政治体制改革,戊戌维新似有教益,于是斩断其前后而独论戊戌,不知如此历史还有何意义可言。眼下孤独矗立的历史建筑,几乎无异于斩断前因后果的孤点,即使在千呼万唤中某座历史建筑侥幸地被保存下来,但失去生境的孤点,除却物象的意义,历史真意徒存几许?正如那位居委会负责人所言,北总布胡同3号的梁林故居1980年代就不存在了。四合院杂院化的开始,北总布的文化意境就已做广陵散了。尽管如此,保留一点,仍不失为心存历史善根者聊胜于无的期待。

天津五大道、厦门鼓浪屿,不久前复建的福州三坊七巷,都留给我历史获得应有敬重的美好记忆。远离京城,特别是东城、西城的寸土万金,苍老的历史或许会幸运地多一份安然。经济作引擎,什么能够固执地不迷乱方向呢?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姚雅欣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7854-24397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