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ji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yjin 研究领域:分子病毒学与分子肿瘤学

博文

隐蔽的学术不端同样要不得 精选

已有 17346 次阅读 2011-8-22 00:1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在学术生涯中见过和亲身经历过不少千奇百怪的事。有一件事我十分不齿,也因此大大减低了我对一位优秀学者原本的尊敬。但为了别人的声誉和前途,十年来我一直埋藏在心,除了同朋友私下谈论过,从来也不打算公开。当然,我承认事情或多或少影响到我对该学者的观感。如今时过境迁,往事已成云烟,我觉得把事实讲出来已不可能对任何人造成实际伤害,反而对其他人和后来者都有警醒的作用。

 

事缘一位当时在北美已经崭露头角的学者,审稿时看到别人发现某转录抑制蛋白在视网膜中的功能,感到与自己小组曾经进行的工作有些关系。他马上将稿件内容全部通知自己的某门生,同时提出审稿意见拖住来稿。门生急忙拼凑一些数据,试图以同样的观点抢发论文。忙乱中门生甚至将电脑中别人拍下的图片放入自己的论文,竟然也在一份小杂志上发出来了。表面看来,由于审稿人没有出现在论文中,神不知鬼不觉,没有任何人会怀疑他有学术不端。门生取用别人的图片,由于拍摄者只是合同制员工,不想惹事甚至得罪领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采取了哑忍的态度。这样一来,两方面的过错都被掩盖。审稿人继续其辉煌,门生更是变本加厉。反倒是我由于越来越看不惯某些人的作为,毅然决然选择离开了那个单位。为此,我十分感激美国白血病淋巴瘤协会的支持,使我得到一个重新自由选择挂靠单位的机会。十年后,我十分庆幸自己当时作出了正确的决定。而该单位在不久后就被大学关闭了。

 

回过来反思一下,类似审稿人这样的行为在学术界还是不少见的,不同的可能只是隐蔽程度而已。这样的行为虽然隐蔽,但同样要不得。虽然一时间可能蒙混过去,但终究有可能因小失大,甚至在阴沟里翻船。一个人的学术生涯中声誉最重要。因这样的事影响自己的声誉,其实是得不偿失的。我不敢肯定他后来的挫败跟类似的作为有没有关系,但我相信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我记得,当时还有另一位德高望重的领导将下属的研究计划书当成自己的,结果正好撞到枪口上,因为审阅者是一位对该领域了如指掌的行家里手,而且是刚正不阿的学者,而负责处理的人后来竟摇身一变成了大学首长。这样的疏忽,正好为日后该单位被大学关闭而该领导失去工作埋下伏笔。我相信,同行的口碑很多时候比什么都重要,而口碑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心目中的看法自然积聚而成的。公道自在人心,学术圈里归根结底是讲正气的。无论公开还是隐蔽的学术不端,最终都可能付上沉重的代价,千万不可铤而走险。凡是人走过的地方都要留下痕迹,罔顾道德者纵然一时得志,但永远都要受良心的谴责,最后也必定被同行所唾弃。



学术不端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6627-478089.html

上一篇:科研经费的预算和使用必须讲求科学性和灵活性
下一篇:日本做得到中国将来也应该做得到
收藏 IP: 202.189.100.*| 热度|

39 肖重发 吴飞鹏 吕喆 蔣勁松 施泽明 唐常杰 鲍永利 戴力扬 王启云 关燕清 李侠 武夷山 何学锋 朱志敏 王伟 杨正瓴 刘艳红 邢峥 李福洋 赵凤光 卓晴 吴锦宇 李建明 张珍 周春雷 肖振亚 高建国 王桂颖 龚勇 郝炘 蔡小宁 mountainspring kexuegzz zzjtcm Imperfectionist bridgeneer ljxm neilchau fqk616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18: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