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感谢大家对我博文的关注,也很感谢曹广福老师撰文声援。但我写那篇博文一点没有鸣冤的意思。我只是作为这次有关《科研评价指标功与过》在线访谈的嘉宾,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原则,把我所有有关科研评价的想法给大家说出来而已。实际上,在我的科研奖励方面,学校相关方面已经达成一致意见,只是需要一些手续,我和馆长草拟的申请,就是这些手续的一部分。我在这里只是想表达一下,科研评价的公平性原则。
平等是我们每一人内在的要求,君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么。人生而平等,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不能因为一件事情是某个人做的,就要大加奖励,而同样的事情是另外一个人做的,就大加鞭挞,这样,弄得我们平头百姓无所适从,只要跟在领导后面,看领导脸色过活。
同济大学对文科奖励制度晚于理工科的奖励制度,有其历史渊源。同济文科一直比较弱,在先前可能都没有SSCI的文章。没有,自然就不可能有奖励。我们不能把奖励发给没有的东西吧(也没有办法发啊)。同济大学业绩点当年算,SCI文章奖励两年以后算,好像2010年或者2011年的时候,我因为一篇SCI的文章发表有两年了,去科技处问,当时,科技处都准备给我补发,处长当时说过一句话,图书馆工作,竟然能发SCI,不容易,看看从什么地方能弄点钱出来,把奖励补上吧。但后来细查一下,才知道我所发表的文章是SSCI,学校有关SSCI的奖励政策还没有出台。那段时间在学校文科办和科技处之间来回交涉,有一次恰好碰到学校委托中信所所做的有关同济大学发表文章的数据到了。我看了一下,当时同济大学SCI的文章有近千篇,而SSCI的文章只有几篇或者十几篇左右。刚刚起步,学校还摸不准发展的脉络,奖励政策还正在酝酿中,所以,没有办法给我发奖励。
是的,现实社会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您要引起别人的重视,必须把自己做得足够强大。而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们评价的时候,不能不重视历史。既要考虑科学研究的历史渊源,还要用历史来检验科学本身的价值,相比于在历史上留下印迹,奖励或者不奖励,就毫无意义了。
所以,科技评价的历史性原则,是更重要的一个原则。诺贝尔奖就只奖励给那些经历过时间和历史考验的科技成果。当年,我的那篇文章有关引文本质的文章发表以后,鲁索老师给他的朋友推荐这篇文章的时候说,这不是那种可以立马就可以有很多引用的文章,但十年后,这篇文章还会有引用。我觉得这就足够。我对奖励并无奢求,只是我至今住在38平米的家里,和我已经18岁的儿子同居一室,生活上有诸多不便,所以,就渴望能有钱给孩子一个独立空间,有个饭桌一家人可以坐在一起吃饭,吃饭的时候,不至于胳膊和胳膊打架,所以,想要奖励。如果上海的房价能够降下来,让我负担得起,我愿意把我有限的生命百分百地投入到对未知的探索当中。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玉仙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5715-90714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