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t194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ct1949

博文

关于电报的回忆 2025-8-22

已有 1039 次阅读 2025-8-28 09:59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现在,有了互联网,许多人都不用电报了。也有许多人,不知道电报为何物了。

网上查了一下,说:电报是一种最早用电的方式来传送信息的、可靠的即时远距离通信方式,它是19世纪30年代在英国和美国发展起来的。电报信息通过专用的交换线路以电信号的方式发送出去,该信号用编码代替文字和数字,通常使用的编码是摩尔斯编码。

摩尔斯编码是一种通过点(短信号)和划(长信号)组合表示字母、数字及标点符号的时序编码系统,由点(·)和划(-)两种基本符号构成,点表示短信号,划表示长信号。配合不同间隔时间:字符间停顿3个单位时间,单词间停顿7个单位时间,句子间停顿更长。

的理解是:电信号,就是长短的差别。短的电信号,听音是“滴,写下来,就是一点(·)。长的电信号,听音是“答,写下来,就是一横-。把滴答的不同排列组合,分别表示字母、数字和符号。再把数字四个一组地分组,每一组四位数字代表一个汉字,就可以把滴答的电信号,组成为一段文字。发电报者,须把自己要传出的信息,写成一段文字。再把文字,转成数字。再转成滴答的电信号,就可以发出了。收电报者,接受到滴滴答答的电信号后,转成为数字,再译为文字,就可以知晓发报者的意思了。

电信号发出后,散布于太空四方。凡有能接受电波的电台,均可以收到。所谓“密电码”,就是在发出、译出电报时,有意设置一些秘密的障碍机关,使得发出的电信号,只能被知道这些障碍机关的收报者正确译出,以达到保密的目的。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互联网还没有出现时,国人常用的通信方式是信件,电话和电报。那时的电话都是有线的,很少,一般只安装在各级政府机关和单位。最常见的通信方式是信件,就是写信,见信如面嘛。但信件的传递太慢,遇上需要快速通知别人时,用信件传递就不行了。于是,就可以用电报,进行快速联系。

上世纪七十年代,俺在凉山州普格县当小学老师。当老师的最大好处,就是一年有两个假期:暑假和寒假。一共有两个来月六十来天,可以自己支配,玩个痛快!

当时,俺家几弟兄有三个知青,且散在云南、乐山和凉山,只有俺一人在普格。外婆和小妹在老家成都。主持家中工作的外婆,年事已高。小妹尚在读小学。好在俺参加工作后,每年即有一次回成都的探亲假,来回路费是可以报销的。于是,每年俺都要回次成都。

从普格回成都,要先坐半天汽车,到西昌。再去西昌火车站,买去成都的火车票。买到火车票后,就要发封电报给成都,告知俺到达成都的日期和时间。

当时的电报,是按字数多少收费的。每个字是3分钱多点。3分钱多点,现在看来不贵。但当年的工资,每月也不过三十几块钱。所以,为了省钱,电报上的字,总是简而又简,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俺当年发过的电报不多。至于俺收到的电报,就更少了。现在只记得,196910月,俺在成都家中,收到一位中学同学发来的电报,告知俺:俺当时就读的昭觉中学已经开始动员与安排学生下乡了,近期即将下乡。所以,俺立马购买了回昭觉的车票,赶回学校。结果被学校工宣队扣留在校,不准下乡,关牛棚半年!

遗憾的是,这封电报没有保留下来。

现在俺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张电报,是1984年,俺参加了2月在西昌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后,报考学校给俺发出的参加复试通知。电报纸右上角的邮戳表明,电报的投递日期是1984429日。这张电报的报龄有四十一年了!见图4

与电报同一天发出的,还有邮寄来的复试通知信件。

现在已经记不清当时的详细情况了。可以肯定的是:电报是先收到,信件是后收到的。结果是,俺如期参加了复试。然后,被录取,开始了三年的研究生生活。

 

1是当年的北京电报大楼。图2是当年发出电报时,需要自己填写的电报纸。图3是接收电报时,邮电局封装电报的电报封。图4是俺保存了四十一年的电报。图5是与电报同一天邮发寄出的书面复试通知。

C.bmp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48125-1499401.html

上一篇:豆花饭 2025-6-14
下一篇:不要打架2025-8-30
收藏 IP: 222.212.236.*| 热度|

4 郑永军 宁利中 武夷山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31 0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