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云
两种 AI 解答 “人工智能素养含义” 的对比简评
2025-10-14 15:49
阅读:1542

图谋按:豆包是由字节跳动公司开发的新一代智能对话式 AI 助手,依托字节跳动自研的大语言模型及多模态技术,聚焦为用户提供 “场景化、个性化、高效化” 的智能服务,覆盖个人学习、日常办公、生活助手、创意创作等多元需求,是面向大众与行业的一站式智能交互工具。CNKI AI 是中国知网(CNKI)推出的新一代智能学术服务平台,基于 “华知大模型” 和知网海量文献资源,构建了覆盖学术检索、文献研读、成果创作、知识管理全流程的 AI 赋能体系。图谋使用上述两种AI解答 “人工智能素养含义”并予以简评。

提示词:人工智能素养的含义。

1 生成式AI豆包的解答

“人工智能素养”(AI Literacy)是指个体在人工智能(AI)时代,为适应社会、学习与工作需求,所具备的认知理解、实践应用、伦理判断及批判性思维的综合能力体系。它并非仅针对 AI 技术从业者的专业技能,而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 “通识素养”,核心是让个体能理性认识 AI、合理使用 AI,并对 AI 的影响形成负责任的判断。

从具体构成来看,人工智能素养主要包含三个核心维度:

1. 认知理解维度:读懂 AI 的 “底层逻辑”

这是素养的基础,重点是破除对 AI 的 “技术黑箱” 认知,掌握 AI 的基本原理与边界:

理解 AI 的核心概念:能区分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大数据” 等关键术语,知晓 AI 系统(如推荐算法、图像识别)的基本工作流程(数据输入→模型训练→结果输出);

认清 AI 的能力与局限:明白 AI 擅长 “模式识别”“重复性计算”(如语音转文字、数据统计),但不具备人类的 “自主意识”“情感理解” 和 “创造性思维”,能辨别 “AI 生成内容”(如 ChatGPT 文本、AI 绘画)与人类创作的差异;

了解 AI 的技术类型:能区分 “弱 AI”(如手机语音助手、导航软件,专注单一任务)与 “强 AI”(理论中具备通用智能的系统,目前尚未实现),避免对 AI 能力的过度高估或低估。

2. 实践应用维度:用 AI 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素养的核心实践环节,强调 “主动利用 AI 提升效率”,而非被动接受 AI 服务:

工具使用能力:能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 AI 工具,如用 AI 写作辅助软件(如 Grammarly、知网 AI)优化文本、用 AI 数据分析工具(如 Tableau AI)处理数据、用 AI 设计工具(如 Canva AI)完成可视化创作;

需求转化能力:能将实际需求(如 “整理文献综述”“制作课程 PPT”)拆解为 AI 可处理的任务,明确向 AI 传递指令(如给 ChatGPT 设定 “以‘青少年 AI 教育’为主题,生成 3000 字文献综述框架,需包含近 5 年核心研究”);

结果校验能力:不盲目信任 AI 输出,能通过交叉验证(如对比权威文献、咨询专业人士)判断 AI 结果的准确性(如识别 AI 生成内容中的 “事实错误”“逻辑漏洞”),并对结果进行修正优化。

3. 伦理与责任维度:理性应对 AI 的社会影响

这是素养的价值导向,聚焦 AI 使用中的 “合规性” 与 “社会责任”:

伦理判断能力:能识别 AI 应用中的伦理风险,如算法偏见(如招聘 AI 对特定群体的歧视)、数据隐私泄露(如 AI 工具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知识产权争议(如 AI 绘画使用受版权保护的素材),并选择符合伦理的使用方式;

风险防范意识:掌握基本的 AI 安全知识,如不向 AI 工具泄露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商业机密),不依赖 AI 进行重大决策(如医疗诊断、法律判断),警惕 “AI 诈骗”(如深度伪造语音 / 视频);

社会参与意识:能理性看待 AI 对就业、教育、公平等社会议题的影响,既不恐慌 AI 带来的 “替代风险”,也不忽视其可能加剧的 “数字鸿沟”,主动参与 AI 相关的公共讨论(如青少年 AI 教育、AI 伦理规范制定)。

      简言之,人工智能素养的本质是 “人与 AI 的和谐互动能力”—— 既不畏惧 AI 的技术复杂性,也不盲从 AI 的输出结果,而是以 “理解、善用、负责” 的态度,让 AI 成为个体学习、工作与生活的 “工具”,而非 “主导”。

2 CNKI AI的解答(基于知网全库生成)

(图谋注:CNKI AI 是中国知网(CNKI)推出的新一代智能学术服务平台,基于 “华知大模型” 和知网海量文献资源,构建了覆盖学术检索、文献研读、成果创作、知识管理全流程的 AI 赋能体系。)

      人工智能素养(AI Literacy)是指个体在人工智能时代所需具备的综合能力,涵盖了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使用、评估以及伦理意识等方面。以下是对其含义的详细阐述:

1. 定义与内涵

人工智能素养是个体在人工智能技术环境下,能够有效使用、评估和批判性思考人工智能相关产品的能力。它不仅包括技术能力,还涉及社会责任感和伦理意识,要求个体在使用技术考虑其道德和社会影响[1][2][4]。

2. 核心维度

人工智能素养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核心维度:

能力:熟练使用人工智能产品的能力,如操作AI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等[1][3]。

知识:对人工智能基本概念、技术原理、应用场景及发展趋势的理解[3][5][10]。

伦理:认知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道德问题,如隐私保护、公平性和透明性等,并承担相应的责任[1][4][10]。

判断:在工作或生活中判断何时使用人工智能,选择合适的AI产品[1][3]。

批判性思维:能够批判性地评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效果,并创造性地应用AI技术解决实际问题[6][10]。

3. 与其他素养的关系

人工智能素养与其他信息技术素养(如数字素养、信息素养)既有交叉重叠也有独特之处:

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素养是数字素养的延伸,数字素养是其先决条件[4][5]。

另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素养与其他素养(如计算素养、科学素养)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生物和社会属性上[4][8]。

4. 教育意义

人工智能素养的培养旨在确保个体在面对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时,能够有效应用AI技术,同时具备评估和应对技术对社会、经济和伦理影响的能力[2][5][10]。教育领域强调通过跨学科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理解、使用和创造人工智能技术[5][6][10]。

5. 应用领域

人工智能素养不仅适用于特定职业群体(如医生、教师),也适用于普通公众。例如:

在医疗领域,全科医生需要具备人工智能素养以有效应用AI技术提升诊疗[7]。

在教育领域,高校图书馆通过课程和实践平台帮助师生提升人工智能素养[5]。

总结

     人工智能素养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涵盖了知识、技能、态度和伦理等多个方面。通过系统的人工智能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理解、使用和创造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使其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效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10]。

图谋注:CNKI列出50条参考文献,前10条活链接形式注明引用。

3 两种 AI 解答 “人工智能素养含义” 的对比简评

      豆包与 CNKI AI 对人工智能素养的解答,因定位与支撑不同呈现显著差异,核心可从四维度对比:

      逻辑框架上,豆包采用 “总 - 分 - 总” 结构,以 “认知理解 - 实践应用 - 伦理责任” 三维度搭建体系,层层递进且聚焦 “人与 AI 和谐互动” 的核心,框架直观易读;CNKI AI 则遵循学术阐释范式,分定义、维度、与其他素养关系等模块,体系更完整但偏理论化。

      内容侧重上,豆包侧重实践落地,通过 Grammarly、算法偏见等具体案例拆解素养内涵,贴合普通公众的日常应用场景;CNKI AI 侧重理论深度,将素养细化为能力、知识等五要素,还关联数字素养等概念,兼顾教育意义与行业应用。

      支撑方式上,豆包以通俗阐释为主,用 “技术黑箱” 等比喻降低理解门槛;CNKI AI 依托知网文献,标注参考文献增强严谨性,适配学术研究需求。

      受众适配性上,豆包更适合大众通识认知,CNKI AI 则对科研、教育工作者更具参考价值。两者均覆盖知识、能力、伦理核心,但前者重 “怎么用”,后者重 “是什么”,互为补充。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启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505912.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