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按:专业馆员的理想,始终扎根于知识服务的核心价值。理想的光芒同样闪耀在人文服务的细节中。然而,现实往往给这份理想泼上冷水。日常工作的繁杂远超外人想象。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更让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愈发明显。职业倦怠的侵袭则成为普遍困境。但理想从未在现实中彻底褪色。许多馆员在缝隙中寻找平衡,将宏大理想转化为具体实践。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的职业之路,正是在理想与现实的博弈中不断前行。理想赋予他们坚守的动力,让他们在繁琐中不忘初心;现实则教会他们务实与变通,在局限中寻找突破。正如图书馆从藏书楼演进为知识枢纽,馆员的角色也在这种碰撞中不断重塑。当制度保障逐步完善、技能培训持续加强、评价体系更加科学,这份职业终将实现理想与现实的和解,让知识服务的光芒真正照亮每一位求知者的道路。本文借助生成式AI完成,在生成内容上进一步稍作编辑、修改。笔者原打算结合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写一篇。发现生成式AI生成版更加规整,且“像那么回事”,直接予以采用,仅供参考。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是连接知识资源与学术需求的核心纽带,其角色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与 “双一流” 建设深化不断迭代。从传统文献管理者到现代学术赋能者,专业馆员的职能边界持续拓展,同时也面临技术变革、需求升级与价值认同等多重挑战。探索其角色定位、破解发展困境、明晰优化路径,对推动高校图书馆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角色定位:从 “资源守护者” 到 “学术赋能者” 的多元演进
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的角色已突破单一的文献管理范畴,形成 “基础服务 + 专业支撑 + 战略赋能” 的三维体系,在不同场景中承担差异化职能。
(一)基础服务的 “执行者”:保障知识流通的基石
这一角色聚焦图书馆日常运营,是维系服务运转的核心。专业馆员需完成文献资源的采购、分类、编目与典藏,确保纸质与电子资源有序流通;在借阅服务中,为师生提供借还咨询、馆藏检索指引,解决资源获取难题;同时承担空间管理职责,维护阅览室、研讨室的学术氛围,保障读者使用体验。例如,在学期末借阅高峰,馆员需高效处理日均数百笔借还业务,同步解答文献定位、续借规则等高频问题,确保知识资源的顺畅流转。
(二)学科服务的 “深耕者”:支撑科研与教学的专业力量
随着 “双一流” 建设推进,专业馆员逐步向学科领域渗透,成为深度服务的核心力量。他们需熟悉特定学科的文献资源体系,为科研团队提供专题情报服务 —— 如跟踪学科前沿动态、撰写文献计量报告、开展专利查新与分析;面向师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通过课程、培训等形式,传授文献检索、学术规范、数据管理等技能;部分馆员还需嵌入科研全流程,协助研究者进行选题论证、成果影响力评估,甚至参与学科发展规划制定。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便通过构建 “学科数据仪表盘”,为该校 “智能无人系统” 学科提供实时态势分析,助力科研布局优化。
(三)数智转型的 “推动者”:技术赋能服务的创新主体
在教育数字化战略背景下,专业馆员新增 “技术应用与创新” 职能。他们需掌握智能工具与数据分析技能,参与图书馆智慧平台建设,如开发学科资源导航系统、优化智能咨询机器人问答逻辑;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挖掘用户需求、分析服务效能,推动服务从 “被动响应” 向 “主动推送” 转型;同时承担数据治理职责,整合多源学术数据(如论文、专利、成果),构建特色数据库,为深度服务提供资源支撑。武汉大学图书馆的专业馆员,便通过数据清洗与建模,开发出 “潜力人才识别系统”,辅助学校精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四)人文价值的 “传递者”:营造学术生态的温情纽带
除专业职能外,馆员还需在服务中传递人文关怀,成为学术生态的 “守护者”。他们需关注特殊群体需求,为残障师生提供定制化资源获取服务;策划读书沙龙、学术讲座等文化活动,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在服务中践行 “读者至上” 理念,通过耐心解答、主动帮扶,缓解师生的学术焦虑,营造包容、温暖的知识空间。某高校图书馆的 “考研自习室专属服务”,便是馆员通过协调座位、提供资料打印便利,为学生备考提供人文支持的典型案例。
二、现实挑战:职能拓展背后的多重困境
尽管角色定位不断升级,但专业馆员在实践中面临 “能力断层”“资源受限”“价值认同缺失” 等多重挑战,制约服务效能提升。
(一)能力要求与现有素养的 “断层”
数智转型对馆员技能提出更高要求,而传统知识结构难以适配新需求。一方面,部分馆员缺乏编程、数据可视化、人工智能应用等技术能力,难以独立完成智能平台开发、深度数据分析等任务;另一方面,学科服务的深化要求馆员兼具 “图情知识 + 学科专业知识”,但多数馆员仅熟悉图情领域,对理工科前沿、医学规范等跨学科知识掌握不足,导致服务深度受限。某调研显示,仅 38% 的高校图书馆员能熟练使用 Python 进行数据处理,62% 的学科馆员表示 “因缺乏学科专业背景,无法精准理解科研团队的深层需求”。
(二)工作负荷与资源配置的 “失衡”
专业馆员常面临 “任务繁杂与资源不足” 的双重压力。从工作内容看,基础服务(借还、排架、咨询)仍占据大量时间,部分馆员日均处理借还业务超 200 笔,真正投入学科服务、技术创新的时间不足 30%;从资源支撑看,图书馆普遍存在经费有限、技术平台短缺问题,如定制化智能服务系统开发需高额投入,多数高校难以承担,导致 “技术赋能” 沦为纸上谈兵;此外,跨部门协同机制不完善,馆员在获取校内学科数据、对接科研团队时,常因沟通成本高、权限受限而效率低下。
(三)价值贡献与评价体系的 “错位”
高校评价体系对馆员工作的 “量化偏见”,导致其价值难以被认可。一方面,馆员的核心贡献(如学科情报服务对科研的支撑、人文服务对学术生态的滋养)多为 “隐性成果”,无法像教学科研那样通过 “论文数”“项目经费” 等指标衡量,难以纳入学校考核体系;另一方面,部分服务成效存在 “滞后性”(如信息素养培训对学生学术能力的提升),短期内难以显现,导致馆员工作成就感低落。某高校图书馆的统计显示,仅 15% 的馆员认为 “自身工作成果被学校充分认可”,42% 的馆员存在 “职业倦怠” 倾向。
(四)用户需求与服务供给的 “脱节”
师生需求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加剧了服务 “供需不匹配” 问题。一方面,不同群体需求差异显著:科研团队需要深度情报分析,本科生侧重基础资源获取,行政部门关注决策支持,而部分馆员仍采用 “一刀切” 的服务模式,难以精准满足细分需求;另一方面,用户对服务的 “时效性”“便捷性” 要求提升,如希望通过移动端快速获取定制化情报,但图书馆的服务响应机制、平台功能仍存在滞后,导致用户满意度偏低。
三、优化路径:从 “个体提升” 到 “生态构建” 的突破方向
破解上述困境,需从 “能力建设”“资源保障”“制度完善”“生态协同” 四个维度发力,为专业馆员赋能,推动其角色价值落地。
(一)分层分类培养:构建 “技术 + 专业” 的复合型能力体系
针对能力断层问题,需建立系统性培训机制。一是 “基础技能普及”,通过线上课程、工作坊等形式,开展数据处理(Python、SQL)、智能工具(VOSviewer、Tableau)、AI 应用(大模型提示工程)等培训,确保所有馆员掌握数智服务基础技能;二是 “专业能力深化”,选拔骨干馆员参与学科深造(如攻读相关学科硕士学位)、行业认证(如专利代理人资格),培养 “图情 + 学科” 双料人才;三是 “实践导向培养”,通过 “项目制学习”,让馆员参与智慧平台建设、学科情报项目,在实战中提升技能。高校图书馆S馆的 “技术赋能计划”,便通过 “导师带教 + 项目实践”,使 80% 的馆员在 1 年内掌握了基础数据分析技能。
(二)资源与机制保障:为服务创新 “松绑减负”
需从资源投入与流程优化两方面,缓解馆员工作压力。一方面,高校应加大图书馆经费倾斜,支持智能平台开发、特色数据库建设,同时引入外部技术合作(如与科技企业共建服务系统),弥补内部技术资源不足;另一方面,优化工作流程,通过 “自动化替代重复劳动”(如引入自助借还机、机器人排架),减少馆员在基础服务中的时间投入;建立 “馆 - 院 - 处” 协同机制,明确数据共享权限、跨部门沟通流程,降低馆员对接成本。某高校图书馆通过引入 “智能文献分拣系统”,将馆员的排架时间减少 40%,有效释放人力投入深度服务。
(三)完善评价与激励:认可 “隐性价值” 的多元贡献
需重构评价体系,让馆员的价值得到客观认可。一是 “优化评价指标”,将 “学科服务成效”(如科研项目支撑数、师生满意度)、“技术创新成果”(如平台开发贡献、专利申请)、“人文服务案例”(如特殊群体帮扶、文化活动影响力)纳入考核,避免 “唯量化” 倾向;二是 “强化激励机制”,对优秀馆员给予绩效奖励、职称评审倾斜,同时设立 “服务创新奖”“学科服务先锋” 等荣誉,提升职业荣誉感;三是 “搭建价值展示平台”,通过年度服务报告、成果发布会等形式,向学校、师生宣传馆员的工作贡献,增强职业认同。高校图书馆Z馆便通过发布《学科服务年度白皮书》,系统展示馆员对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获得学校管理层高度认可。
(四)需求精准对接:推动服务从 “标准化” 到 “个性化”
需建立 “需求感知 - 响应 - 反馈” 闭环,提升服务适配性。一是 “需求动态调研”,通过问卷、访谈、用户行为数据分析,定期梳理不同群体(科研团队、本科生、行政部门)的需求痛点,形成 “需求清单”;二是 “服务分层供给”,针对不同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如为科研团队提供 “定制化情报报告”,为本科生提供 “入门级信息素养课程”;三是 “建立反馈机制”,通过服务评价、用户座谈,收集意见并迭代服务,确保需求持续被满足。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的 “学科服务预约系统”,便允许师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 “专利分析”“成果评估” 等服务类型,实现精准对接。
四、结语
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的角色,正随着高等教育发展不断拓展 —— 从 “文献管理者” 到 “学术赋能者”,从 “服务执行者” 到 “创新推动者”,其价值已深度融入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与人文生态营造。尽管面临能力、资源、认同等挑战,但通过 “能力提升、资源保障、制度优化、需求对接” 的多维度发力,必将推动馆员突破困境,实现 “个体价值” 与 “机构使命” 的协同发展,为高校 “双一流” 建设与教育强国战略提供更坚实的知识服务支撑。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启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50416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