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云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统计再思考
2025-9-25 18:21
阅读:709

      每年9月我需要做的事情是数字资源统计,此项工作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及时完成高等教育事业统计数据(高基报表)有关数据填报之外,还有多个方面的作用。

      2021年9月我写过《关于数字资源统计的思考》(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305474.html),今年做完相关工作后,稍微梳理一下思绪。

      高绩报表需要的统计数据是:电子图书(册);电子期刊(册);学位论文(册);音视频(小时)。除了高基报表需要填报数据,还有教育部高校图工委事实数据库、省高校图工委事实数据库及各种评估(专业评估、学位点评估)等需要统计数据。尽可能地以高基报表为中心,一顺百顺。也就是说,要有拓展,不能局限一时一事。每年我做此项工作,实际上是一系列工作齐头并进。

      每年9月份更新数字资源使用指南,前言部分就用到了高基报表数据。此项工作与新生入馆教育、数字资源利用系列讲座密切相关。所有数字资源逐一检查、核验,在此基础上修订使用指南。背后的工作量不小,因为中间会发现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网站链接打不开、数据库权限未配置到位、部分数据库存在其他故障。遇到问题,需要多方协同解决(数据库商、图书馆、信息化处等),有的很快可以解决,有的可能需要较长时间。

      种种原因,许多人对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感知与认知是很有限的。实际上数字资源建设不是简单地买买买,需要综合权衡。买什么不买什么并非随心所欲。正常情况下,数字资源的投入水平与高校的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密切相关且是“正相关“。大大小小的数据库,各有各的作用。购置费投入力度大的数据库,对“数字资源量”的贡献不见得大,甚至有可能会是“很小”,有些外文电子期刊数据的年使用费是非常高昂的,其“数字资源量”较少,甚至可以说“很少”;购置费投入力度小的数据库,有的对“数字资源量”的贡献很大。“数字资源量”是什么含义?数据库商的资源与服务是面向诸多高校销售的,有些是可以纳入“数字资源量”中,有些是无法纳入“数字资源量”之中,无法纳入统计的资源和服务有可能还是很重要的。计量方面更是有意思。这类量化,有点像将黄金、苹果、砂土、矿石、水、饮料等等,一律以公斤计量,累计总重量。假如单纯紧盯着“数字资源量”,这类统计的参考价值不是很大。上述内容2021年博文中已说过,特此做点补充。2025年我校A数据库可访问期刊总数为2114种,可访问期刊总册数为72400册(按每年每种算2册计算)。B数据库期刊(含OA刊)共431种,14708册(按每年每种算2册计算)。这两种数据库大约占数字资源总经费的三分之二。另一种C数据库,20422种期刊,全文期刊825138册。大约占数字资源总经费的百分之一。A、B、C是三种外文数据库。单纯比数字,C的贡献远远胜过A、B。不买A、B行吗?真的不合适,我校ESI论文产出与被引量主要源自A、B数据库。不买C行吗?真的去掉C,数字太难看了。往硕士点、博士点申报材料填相关数据太别扭了。数字资源采购政策,近年在不断发展变化,尤其是一些需要单一来源采购的分散采购数据库,相关职能部门觉得麻烦(或者说嫌碍事),问能不能不买?不买真的不合适。假如不买,数字资源的类型、数字资源量、数据库种数、数字资源使用量等数字不好看,这是表象。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此类数据库往往是侧重服务教学的,切实服务学生群体的(或者说学生群体受益更大)。我联想到一个比方,将数字资源比作宴席,光有几个大菜、硬菜,没有小菜、开胃菜,算不上一桌好菜。

      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统计,从来不是冰冷数字的堆砌,而是平衡 “数据表象” 与 “实际价值” 的细致功课。从高基报表到各类评估填报,从修订使用指南到协同解决资源故障,每一步都藏着对教学科研需求的考量。就像宴席需兼顾 “硬菜” 与 “小菜”,资源采购不能只看 “数字资源量”——A、B 数据库虽占经费大头却数量有限,却是 ESI 论文等成果的核心支撑;C 数据库数据量庞大却价格实惠,为硕博点申报数据填报等场合 “撑门面”;而那些采购金额相对较少的不那么引人瞩目的数字资源,或许正是学生受益的关键。唯有跳出 “唯数量论”,兼顾办学需求、师生权益与长远发展,才能让数字资源真正成为高校发展的坚实后盾,这也是统计工作背后不变的初心。

延伸阅读:

图谋.关于数字资源统计的思考.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305474.html

已有 3559 次阅读 2021-9-24 09:29

高等教育事业统计数据(高基报表)有关数据填报。我自身摸索出一套填报方法。 大致步骤是:(1)熟悉相关政策文件(了解相关填报要求);(2)拟好框架(哪些资源需要哪些数据);(3)向相关数据库商索要数据;(4)收集、整理数据;(5)核验数据;(6)提交数据,做好必要的解释说明(尤其是与上一年相比变化较大的数据,需要准备好解释说明)。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启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503538.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3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