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按:近期,先后与担任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的图书馆员、二级学院教师交流,均感受到困惑与迷惘。新业态环境下,受到的冲击是全方位的、无孔不入的。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智能化,用户心理亦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地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受不了了,追求最有利(省钱省力省时,最好是不花钱、不出力、不费时)。授课对象有这样的诉求,授课者或主动或被动亦同化了。笔者让生成式AI豆包回答“数智时代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重点、难点及应对措施”,该回答是有较高参考价值的,个别表述稍作修改,供参考。 数智时代以大数据、人工智能(AI)、自然语言处理(NLP) 等技术的深度渗透为核心特征,彻底改变了文献的生产、传播、存储与获取形态 —— 文献载体从传统纸质转向 “文本 + 数据集 + 预印本 + 学术短视频” 的多源异构形态,检索工具从 “关键词匹配” 升级为 “语义理解 + 个性化推荐”,科研对文献的需求也从 “找到文献” 转向 “高效整合文献、挖掘知识关联、辅助科研决策”。在此背景下,高校文献检索课程需突破传统 “工具使用教学” 的框架,转向 “技术应用 + 信息素养 + 科研思维” 的综合培养,其重点、难点及应对措施可具体拆解如下:
一、数智时代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核心重点 数智时代的课程重点需围绕 “适配数智化科研场景、培养高阶信息素养” 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四大模块:
(一)智能化检索工具与技术的深度应用 不再是 “教会学生使用某数据库”,而是聚焦 “如何利用 AI 工具提升检索效率与精准度”,核心内容包括:
AI 驱动的学术检索平台操作:如 Web of Science 的 “AI 推荐文献”(基于研究主题自动关联高相关度成果)、CNKI 的 “智能检索”(支持语义联想、多维度筛选)、Google Scholar 的 “引用追踪 AI 提醒”(实时推送新引用文献);
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的实践:如使用 ChatGPT 等大语言模型辅助 “检索词优化”(将模糊需求转化为精准检索式,例:“如何用 AI 分析教育数据”→“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ducational data analysis AND empirical study”)、“多语言文献翻译与摘要生成”(应对小语种文献壁垒);
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工具的智能化应用:如 CiteSpace 的 AI 辅助 “研究热点识别”、VOSviewer 的 “知识图谱自动绘制”、Dimensions 的 “科研合作网络分析”,帮助学生从 “读文献” 升级为 “分析文献背后的知识结构”。
(二)多源异构文献资源的整合与筛选 数智时代文献资源呈现 “碎片化、多形态” 特征,课程需重点培养学生 “全场景文献获取与质量判断” 能力:
多源文献类型的覆盖:除传统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外,新增 “预印本(如 arXiv、bioRxiv)”“开放获取(OA)资源(如 DOAJ、ScienceDirect OA)”“科研数据集(如 Dryad、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灰色文献(如政府报告、行业白皮书)” 的检索方法;
跨平台资源整合技巧:如使用 “Zotero+WebDAV” 同步多数据库文献、通过 “机构知识库(如清华同方知网研学平台)” 整合校内购买资源与个人文献库、利用 “学术聚合工具(如 ResearchGate)” 追踪领域学者的最新成果。
(三)高阶信息素养与科研思维培养 课程核心目标从 “找文献” 转向 “用文献辅助科研”,重点包括:
批判性信息评估能力:教学生判断 AI 推荐文献的 “可信度”(如期刊影响因子、作者研究背景、数据重复性)、识别 “学术泡沫”(如低质量会议论文、重复发表内容);
数据素养融入:结合科研场景,培养 “从文献中提取有效数据”“将文献数据与实验数据整合分析”“利用文献数据验证研究假设” 的能力(例:理工科学生通过文献中的实验参数优化自身实验设计);
学术规范与伦理意识:明确 AI 工具的使用边界(如禁止用 ChatGPT 直接生成文献综述、需标注 AI 辅助生成的内容)、强调开放获取文献的版权规则(如 CC 协议的不同授权范围)、规避 “文献引用不当”(如漏引、错引、自引过度)。
(四)跨学科文献检索能力适配 数智时代科研多为 “跨学科合作”(如 “AI + 医学”“大数据 + 教育”),课程需突破 “单一学科数据库教学” 的局限,重点培养:
跨学科数据库的联动使用:如社科学生需同时使用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与 “知网大数据平台”、医学生需结合 “PubMed” 与 “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如 GenBank)”;
跨学科文献的语义关联识别:利用 AI 工具(如 Semantic Scholar)的 “跨学科主题关联功能”,帮助学生找到不同学科中与研究主题相关的 “隐性文献”(例:研究 “教育公平” 的学生,通过 AI 关联到 “社会学中的阶层流动”“经济学中的资源分配” 相关文献)。
二、数智时代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核心难点 数智时代的技术迭代与学生需求变化,导致课程在 “教” 与 “学” 中面临三大核心难点:
(一)学生对智能化工具的 “浅层使用” 而非 “深度应用”具体表现 学生普遍能掌握 “AI 检索平台的基础搜索”(如输入关键词、筛选发表时间),但难以运用工具的 “高阶功能”:
不会用 Web of Science 的 “检索策略保存与自动更新” 功能,导致无法实时追踪领域动态;
仅用 Zotero 进行 “文献存储”,不会使用其 “AI 辅助文献分类”“引用格式自动生成与校对”“团队文献共享协作” 功能;
对 CiteSpace 等可视化工具,仅能 “套用模板生成图谱”,无法解读图谱背后的 “研究热点变迁”“学科交叉趋势”,导致工具沦为 “炫技手段” 而非 “科研辅助工具”。
难点根源(二)多源文献的 “质量判断” 与 “价值整合” 难度高具体表现质量判断难:开放获取平台(如 ResearchGate、arXiv)的文献无需严格同行评审,学生难以区分 “高质量预印本” 与 “低水平初稿”;面对 AI 推荐的 “高引用文献”,学生易盲从 “引用量”,忽视文献与研究主题的 “实际关联性”(如高引用文献可能是该领域的 “奠基性成果”,但与学生的 “细分研究方向” 无关);
价值整合难:多源文献(如期刊论文、数据集、行业报告)的 “数据格式、研究视角、结论表述” 差异大,学生难以将其整合为 “逻辑连贯的知识体系”(例:学生找到 “教育大数据的技术论文”“某省教育数据的政府报告”“教育数据隐私的法律文献”,但无法将三者结合分析 “某省教育大数据应用的可行性”)。
难点根源(三)课程内容与师资能力难以适配技术迭代具体表现内容更新滞后:AI 检索工具(如 ChatGPT 的学术插件、新的文献计量平台)迭代速度快,课程教材与课件仍以 “传统数据库(如知网、Web of Science)” 为主,未纳入新工具的教学;
师资能力不足:多数授课教师(如图书馆员、专业课教师)缺乏 “AI 技术与科研场景结合” 的实践经验,仅能讲解工具的 “操作步骤”,无法指导学生 “如何用 AI 工具解决实际科研问题”(如 “如何用 ChatGPT 优化文献综述的逻辑结构”);
个性化需求难满足:不同专业(如理工科、文科、医学)的文献检索需求差异大(例:医学需关注 “临床试验注册数据”,文科需关注 “灰色文献”),但课程多为 “大一统” 教学,难以适配专业个性化需求。
难点根源三、数智时代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重点与难点,需从 “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搭建” 四方面突破:
(一)重构课程体系:聚焦 “数智化 + 专业化 + 高阶化”模块化设计,覆盖数智化核心内容
基础模块:AI 检索工具(如 Web of Science AI、CNKI 智能检索)、文献管理工具(Zotero、EndNote 的 AI 功能)、开放获取资源获取;
进阶模块:文献计量与可视化(CiteSpace、VOSviewer 的 AI 辅助分析)、大语言模型的学术应用(ChatGPT 优化检索式、生成文献摘要)、跨学科文献整合;
伦理模块:AI 学术工具的使用规范、开放获取文献版权、学术诚信(避免 AI 代写、引用不当)。
分专业定制,适配个性化需求
理工科:新增 “科研数据集检索(如 Dryad、IEEE DataPort)”“实验参数文献提取与分析” 模块;
医学:重点讲解 “PubMed Central OA”“临床试验数据库(如 ClinicalTrials.gov)”“医学灰色文献(如 WHO 报告)”;
文科:强化 “人文社科 OA 平台(如 JSTOR OA)”“政府报告与行业白皮书检索”“多语言文献翻译与评估”。
(二)创新教学方法:从 “理论讲解” 转向 “场景化实践”项目驱动式教学(PBL):以 “真实科研任务” 为核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工具与能力。
案例式教学:拆解科研实例
引入 “科研一线学者的文献检索案例”(如 “某教授如何用 AI 工具找到跨学科的关键文献”“某研究生如何通过预印本提前获取突破性成果”),让学生理解 “工具如何解决实际科研痛点”;
针对 “文献质量判断”,提供 “高 / 低质量文献对比案例”(如同一主题下 “顶刊论文” 与 “低水平会议论文” 的差异),总结不同文献类型(预印本、数据集、OA 论文)的评估维度(如预印本看 “作者单位、是否有同行评论”,数据集看 “数据完整性、更新频率”)。
线上线下融合:拓展学习场景
线上:搭建 “数智化文献资源库”,包含 AI 工具教程(如 “Zotero AI 功能操作视频”)、最新文献检索案例、专业数据库入口;利用 “雨课堂、学习通” 发布 “碎片化实践任务”(如 “用 ChatGPT 优化一个检索式”),即时反馈学生问题;
线下:开展 “小组协作研讨”(如 “一组学生整合多源文献分析某科研问题”)、“工具实操竞赛”(如 “谁能最快用 CiteSpace 识别某领域研究热点”),强化实践能力。
(三)强化师资建设:提升 “数智化 + 科研融合” 能力建立 “师资培训机制”
组建 “跨学科教学团队”
(四)搭建实践平台:链接 “课程教学与科研场景”与图书馆深度合作,拓展资源获取渠道
对接 “本科生科研项目(URP)”,强化实战
(五)改革评估方式:从 “考核记忆” 转向 “评估能力”摒弃传统 “选择题 + 简答题” 的理论考试,采用 “过程性评估 + 实践成果评估” 的方式:
结语 数智时代的高校文献检索课程,本质是 “数智化技术” 与 “科研信息素养” 的融合载体。其核心目标不再是 “教会学生使用工具”,而是培养学生 “用数智化工具解决科研问题、创造知识价值” 的能力。唯有通过 “课程重构、方法创新、师资升级、平台支撑”,才能让课程真正适配数智时代的科研需求,为学生的后续科研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启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50004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