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云
湖坪村青宫侍讲牌坊考释
2025-8-17 10:16
阅读:952

题记:故乡湖坪村的青宫侍讲牌坊,临近国宝公祠。国宝公祠是我读小学的地方,家父是湖坪中心小学的老师,办公室在国宝公祠(总节孝祠位置),有段时间,因住房紧张,办公室临近位置几间房,父母亲曾在那住了好几年,我在外上学、工作,假期回家时也在那里住过。从1981年(父亲调至湖坪中心小学,任教导主任)起算到2005年(搬离),我对国宝公祠有着较深的缘分。之后这些年,回家探亲时,几乎每次都有再到国宝公祠及其周边转转。青宫侍讲牌坊貌似是熟悉的,但种种原因,实际上是非常陌生的。历史文化知识非常有限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牌坊及其周边环境亦在不断发展变化。近期,我特意花时间和精力进行考释工作,水平有限,仅供参考。

       牌坊,又称“牌楼”,是一种中国传统的门洞式建筑,具有纪念性和标志性的意义。功德牌坊,是为了纪念某人所做出的贡献而立的牌坊,如湖坪乡的青宫侍讲坊是为纪念元代进士王晋而建。王晋,号晋堂,行寿三,元延祐戊午年中江西乡试,已未廷试中乙榜,恩赐进士,授翰林封中议大夫,承旨兼太子说书,延祐皇帝加封王晋三代,下旨为王晋建青宫侍讲坊。据《湖坪王氏族谱》(2018)“编年简表”:时间:元延祐六年(1319年);大事记略:16世孙晋中进士,翰林承旨兼太子说书,官升中顺大夫、山西廉访使,敕建“青宫侍讲”坊。

1 青宫侍讲牌坊的两处介绍

1.1 《乐安优秀古建筑》青宫侍讲牌坊

      青宫侍讲牌坊位于乐安县湖坪乡东山村,始建于元代,现存为宣统三年(1911)重修,现为乐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该牌坊为四柱三间二楼砖石混构建筑,呈“八字形”,跨巷而建坐北朝南。通面宽7米,残高5.12米,中柱为抹角方形石柱,分两段立于门枕石上。明间各枋分三层,花枋为扁平麻石,正面阴刻横书“青宫侍讲”,反面“元延祐乙未科进士,承旨授翰林兼太子说书”署款“王晋立”。两中柱阴刻纵书“本直温以教胄,赐紫玉而隆师”,署款“张元祯题”,反面“雅华遗三群,仁恩荷二君”,署款“江西廉访使吴当立”。两次间各枋素面无纹,影壁两侧砖柱上纵书线刻“治绩隆朝野,声明振古今”,署款“翰林学士危素题”。建筑风貌典型,具有重要的建筑艺术代表性。

    青宫侍讲牌坊是为纪念元代进士王晋而建。王晋,号晋堂,行寿三,元延祐戊午年(1318)中江西乡试,已未(1319)延试中乙榜,恩赐进士,授翰林封中议大夫,承旨兼太子说书,延祐皇帝加封王晋三代,下旨为王晋建“青宫侍讲”坊。此坊留有元末明初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危素的题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摘自:中共乐安县委宣传部,乐安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编. 乐安优秀古建筑[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21.07:118-119. 原文中“廉访史”应为“廉访使”)

1.2 《印象中国 文明的印迹 牌坊》“青宫侍讲”牌坊

   “青宫侍讲”牌坊位于江西省乐安县湖坪乡东山村村外,是为纪念元代进士王晋而建的。相传,王晋一共参加了五次科考。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因为主考官睡大觉,他的试卷被风刮走而落榜。第二次参加科考,他的试卷被他人调包改名而落榜。第三次科考,他因突染大病而没有完成考试。第四次科考,他因不小心犯了皇帝忌讳而榜上无名。然而,每次落榜,他都能乐观面对,终于在第五次科考时高中。延祐皇帝听说了里晋的科考经历后,有感于他的积极心态,便加封王晋三代,并下旨为里晋立坊。

      这座牌坊始建于元延祐已未年(1319)。牌坊坐北朝南,跨巷而建,为六柱五间三楼砖石混合结构,宽7.1米,残高5.12米,高大宽敞。下面是卵石铺砌成的人行道,上面分为下枋、花枋和上枋三层,都是石质结构。牌坊装饰简洁,风格淳朴,洗练大方。牌坊上的名人题词,字体端庄、笔力刚劲。虽经清乾隆、宣统年间两次重修,此牌坊仍保持了初建时的风格,是研究元代牌坊形制和结构的珍贵的实物材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信息来源:马利琴编著. 印象中国 文明的印迹 牌坊[M]. 合肥:黄山书社, 2016.04:77-78.)

2 所涉对联及人物考释

2.1 张元祯题“本直温以教胄,赐紫玉而隆师”

      张元祯题“本直温以教胄,赐紫玉而隆师” 浓缩了中华文明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知: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德行熏染;尊师不仅是礼仪规范,更是文明传承的制度保障。

直温以教胄

此句脱胎于《尚书・舜典》中舜帝对乐官夔的训示:“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直温” 指正直温和的品格,是儒家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 —— 正直以立师德,温和以润生心。“教胄” 即教导贵族子弟(“胄” 指帝王或贵族后裔),体现了古代精英教育的特点。

赐紫玉而隆师

“紫玉” 为古代象征尊贵的礼器,如《太平广记》记载茅盈受赐 “紫玉之版” 以彰显神权,而帝王赐玉于师则是制度化尊师的体现。“隆师” 即尊崇教师地位,通过物质赏赐与精神褒扬并重,强化 “师道尊严”。

      张元祯(1437-1506年),初名元征,字廷祥,南昌(今江西南昌)人。天顺四年(1480年)辰科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左赞善、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值东阁。正德元年(1506年)去世。天启年间,追谥文裕。(信息来源:郝时晋,梁光玉,萧祥剑主编《群书治要续编》编辑委员会. 群书治要续编 全注全译 5[M].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21.01:259.)

2.2 江西廉访使吴当“雅华遗三群,仁恩荷二君”

雅华的精神内核

“雅华” 一词融合了《诗经》“雅” 的典正与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毛诗正义》中提到成王、周公以 “雅德” 致太平,此处 “雅华” 可理解为礼乐文化的精华传承。“遗三群” 中的 “三群” 并非实指某三个群体,而是以 “三” 这一虚数代指广泛的社会阶层(如士、农、工)或文化传承的多元载体(如典籍、礼仪、技艺)。这种表述延续了《尚书》“直温以教胄” 的教育理念,强调文化遗产对不同群体的普惠性影响。

仁恩的政治伦理

“仁恩” 二字直指儒家核心价值,与谥号为 “仁” 的君主传统(如宋仁宗、元仁宗)一脉相承。“荷二君” 中的 “二君” 可追溯至历史上 “一国二君” 的特殊政治形态,如斯巴达双王制或托勒密王朝的共治模式,亦或是虞芮二君让田的礼让典范。此处 “二君” 更倾向于理想化的君臣共治,强调统治者以仁爱之心普惠百姓,与《韩诗外传》中 “以百姓为天” 的民本思想相呼应。

“遗三群” 背后隐含着古代教育制度的设计。从周代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辅助天子教化万民,到汉代太学 “设科射策” 培养人才,文化传承始终与政治制度紧密结合。这种制度性安排使得 “雅华” 不仅是精英阶层的专属,更通过 “三群” 的广泛覆盖,实现了文明火种的代际传递。正如《韩诗外传》所言:“礼者,治辩之极也,强国之本也”,文化传承实为国家治理的根基。

“荷二君” 揭示了古代政治中 “双王共治” 的理想范式。例如,斯巴达双王通过分工协作维持城邦稳定,而冯野王、冯立兄弟 “大冯君、小冯君” 的美誉,则体现了汉代 “兄弟继踵” 的德政传统。这种共治模式并非权力分割,而是通过互补实现 “仁恩” 的最大化。如《虞芮二君让田》典故所示,统治者的礼让精神能转化为社会和谐的凝聚力,这与 “仁恩荷二君” 的政治期许高度契合。

“雅华遗三群,仁恩荷二君” 不仅是对古代文明的凝练总结,更是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启示。

       吴当(1297年-1361年),字伯尚。元代大儒吴澄之孙。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中国元后期诗人。吴当幼承祖训,以颖悟笃实著称,精通经史百家之学。随祖父吴澄至京,补国子生。至正五年(1345年),以父荫授万亿四库照磨,改国子助教,参与编纂辽金宋三史。历任翰林编修、国子司业等职。时江南动乱,江西饱受残害。吴当世居江西,知习乡邦民俗,且有一定声望,故至正十五年(1355年)被授予江西肃政廉访使,前往剿抚。一年之间,吴当平定抚州、建昌两地叛乱,功勋卓著,却受到同侪的嫉恨诬陷,被解除兵权,贬黜为民。至正十八年(1358年),朝廷复拜吴当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此时陈友谅已攻陷江西大部,吴当遂着道士服,隐居不出,以著书为业。陈友谅派人邀请,吴当誓死不从。被拘九江一年,终不屈服。后隐居庐陵吉水之谷坪,逾年以疾卒,年六十五岁。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0%B4%E5%BD%93/4223852

2.3 翰林学士危素“治绩隆朝野,声明振古今“

     “治绩隆朝野,声明振古今” 一句,以凝练的文字概括了古代政治理想与文化传承的双重维度。

    “治绩” 直指儒家 “内圣外王” 的政治理想,与《尚书》“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一脉相承。“隆朝野” 中的 “朝野” 不仅指朝廷与民间,更暗合《周易》“天地交而万物通” 的和谐理念。如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编纂《永乐大典》,其治绩跨越地域与文化界限,使 “朝野” 成为文明共同体的象征。这种治理理念强调 “政通人和”,与现代治理中的 “社会协同” 理念异曲同工。

     “声明” 一词融合《左传》“声教讫于四海” 的文明传播观与《文心雕龙》“声画昭精,墨采腾奋” 的文化自觉。“振古今” 则呼应孔子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的历史意识。如成康之治 “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其德政声名不仅在周代朝野传颂,更成为后世 “圣王之治” 的典范。这种声教传统在明代刘大夏治理黄河、赵慎畛整顿广西吏治中延续,形成 “立德、立功、立言” 的三不朽传统。

     “治绩隆朝野” 背后是古代官僚体系的精密设计。从周代 “六官” 到明代 “六部”,制度性分工确保治理效能的广泛覆盖。如宋孝宗赵昚推行 “乾淳之治”,通过裁汰冗官、整顿财政,使南宋呈现 “中外无事,家给人足” 的局面。这种治理模式强调 “法与时转则治”,与现代科层制管理理念有相通之处。

      “声明振古今” 依托于教育与礼制的双重传播。从汉代太学 “设科射策” 到宋代书院 “讲明义理”,教育体系成为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

       危素(1303年-1372年),字太朴,号云林,抚州金溪(今江西抚州)人, 唐朝抚州刺史危全讽的后代, 元末明初历史学家、文学家、诗文家。危素早年出吴澄、范梈之门。元至正元年(1341年),以荐授经筵检讨,与修宋、辽、金三史,由国子助教迁翰林编修。历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至正二十年(1360年),拜参知政事,俄除翰林学士承旨。元末弃官居房山四年。明师将入大都,起为翰林承旨。明洪武二年(1369年),授翰林侍讲学士,曾被劾罢官一年。复职后御史王著等论其为亡国之臣,不宜列侍从,谪居和州,令守元末战死的名臣余阙庙以辱之,居两年而卒。(信息来源: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D%B1%E7%B4%A0/3873478)

      吴澄(1249年2月3日—1333年8月5日),字幼清,晚字伯清,临川郡崇仁县(今江西省乐安县鳌溪镇咸口村)人。 [1-2]元朝大儒,杰出的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南宋末年,考中乡试。南宋灭亡后,隐居家乡,潜心著书,人称“草庐先生”。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出任国子监丞。至定元年(1321年),任翰林学士。泰定元年(1324年),作为经筵讲官,敕修《英宗实录》,参与核定《老子》《庄子》《大玄经》《乐律》《八阵图》等,对《易》《春秋》《礼记》及郭璞《葬书》。元统元年(1333年),病逝,享年八十五岁,获封临川郡公,谥号“文正”。(信息来源:百度百科)

3 所涉古代官职简介

3.1 青宫侍讲

    “青宫侍讲” 是中国古代东宫(太子居所)官属中的教育类职务,核心职责是为太子讲解经史典籍、传授治国理念与道德规范。其名称中的 “青宫” 与 “侍讲” 各有特定含义,整体体现了古代对储君教育的重视。“青宫” 是东宫的雅称,源自古代五行与方位的对应观念:东方属木,象征春天与生长,对应颜色为 “青”,而太子作为储君,居所(东宫)位于皇宫东侧,故以 “青宫” 代指东宫,进而代指太子本人或太子系统。因此,“青宫” 类官职均为服务于太子的专属职务。“侍讲” 是古代专为帝王、太子或王侯讲解经史的官职,“侍” 意为侍奉、陪伴,“讲” 即讲解、讲授。“青宫侍讲” 本质是古代专为太子设立的经史讲师,以 “青宫” 明其服务对象(太子),以 “侍讲” 定其核心职能(讲学授业)。它是东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代王朝对储君培养的重视,同时也因贴近权力核心,成为文臣积累资历、获得晋升的重要途径之一。

3.2 翰林承旨兼太子说书

    “翰林承旨兼太子说书” 是中国古代官员的复合职务,由 “翰林” 与 “太子说书” 两个职位组合而成,体现了官员同时承担朝廷核心文翰事务与太子教育职责的双重角色。“翰林” 是中国古代延续千余年的特殊职官体系,既是皇帝的文学侍从,也是国家的文化精英,其职能与地位随时代变迁而深刻演变,成为连接政治与文化的核心枢纽。“太子说书” 是东宫(太子官属)的教职,主要负责太子的经史教育,属于东宫官系统。

3.3 中顺大夫

     “中顺大夫” 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散官官阶(又称 “阶官”),主要用于表示官员的品级、资历与待遇,而非具体执掌某一事务的 “职事官”。其设置贯穿唐宋至明清时期,品级与职能在不同朝代略有差异,核心是作为官员身份等级的标志。元代对散官体系进行调整,中顺大夫仍为文散官,品级提升为正四品。元代散官更强调 “阶秩” 功能,用于区分官员的高低等级,与职事官的 “职”“权” 分离,成为单纯的身份象征。

3.4 廉访使

      廉访使,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监察官职,尤以元代最为典型。元代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在各行省设 “肃政廉访司”,其长官称 “肃政廉访使”,正三品,每司通常设 2 人。廉访使直属中央御史台(或行御史台),核心职责是监察地方吏治:纠举官员贪腐、不法行为,审理冤假错案,督查政令执行,同时兼管教化民风,相当于地方最高监察官。      

4 结语

       青宫侍讲牌坊的考释,既是对一座古建筑的历史回溯,更是对故乡文化根脉的温情梳理。从童年记忆里熟悉又陌生的牌坊身影,到逐字考证其始建渊源、建筑形制与题刻深意,这段历程让元代进士王晋的科考坚韧、东宫侍讲的教育担当,以及张元祯、吴当、危素等文人的题刻智慧,都从史料中鲜活起来。牌坊上 “直温教胄” 的育人理念、“雅华遗群” 的文化普惠、“治绩隆朝” 的政德追求,不仅是对王晋一生的凝练,更承载着古代 “尊师重教”“仁政爱民” 的价值内核。那些关于青宫侍讲、廉访使、中顺大夫的官职考释,则为理解元代官僚体系与文化制度提供了实物注脚。历经重修仍矗立的牌坊,早已超越建筑本身,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符号。此次考释不仅厘清了史料细节,更让故乡的历史记忆有了具体依托。守护这样的遗产,便是守护文明传承的链条 —— 让先辈的精神风骨、文化智慧,在当代仍能焕发滋养人心的力量。

国宝公祠 2025年7月图谋摄

                                                       青宫侍讲坊 2025年7月图谋摄

青宫侍讲坊 2019年8月图谋摄

                                                        青宫侍讲坊 2018年8月图谋摄

                                                     国宝公祠 2024年8月图谋摄

图片来源:《乐安优秀古建筑》(江西人民出版社,2021)

延伸阅读:

中共乐安县委宣传部,乐安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编. 乐安优秀古建筑[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21.07.

内容提要: 本书图文并茂地详细记载了乐安县境内的乡村古建筑。作者团队为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王炎松教授领衔的乡村调研团队。全书记载了乐安优秀古建筑1275处,覆盖乐安县15个乡镇,近100个村落,不含流坑建筑,数量为1007处,古桥为17处,古井为34处,流坑建筑数量为216处。从民居、祠堂、书院,到牌坊、古桥、古墓尽数分地区罗列。这些村落和建筑在江西省乃至全国都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启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49798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