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云
纵马鸣弓 封狼居胥——中国武举制度专题展
2025-8-15 20:21
阅读:282

图谋按:中国科举制度分为文科举和武科举。种种原因,人们对文科举相对更为熟悉,对武科举知之甚少。本文特此“借花献佛”,做一专题分享。

      连云港市博物馆与中国科举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纵马鸣弓 封狼居胥”展览,拍照片若干。展览前言摘录: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国尚武精神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孔子办学时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先秦以射艺选拔官员,国家崇尚武艺,民间学武习武蔚然成风,涌现出许多捍卫中华民族独立、自由和利益的民族英雄。尚武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影响。

      中国科举制度分为文科举和武科举,文科举自隋唐至清末共存在一千三百多年。武科举历经唐宋明清四朝,共绵延一千二百余年。中国武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武官的考试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武举制度是科举取士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它进一步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还为国家选拔出一大批文韬武略的武将,他们在保卫国家,抵御外敌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延伸阅读:

1.中国武举制度简介

(图谋注:生成式AI“豆包”生成。供参考。)

    中国武举制度是古代科举体系中专为选拔军事人才设立的考试制度,与文举并行,共同构成了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它萌芽于南北朝,正式确立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完善,至清末废止,前后延续约 1200 年,对古代军事建设、社会阶层流动及文化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武举制度的创立与军事需求密切相关。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统治者开始注重从民间选拔勇武人才,但尚未形成规范制度。唐代武则天时期,为巩固统治、充实军事实力,于长安二年(公元 702 年)正式设立武举,标志着武举制度的诞生。唐代武举考试内容侧重实战武艺,主要包括射箭(马射、步射)、马枪、举重(翘关)、负重行走等,同时考察身材相貌与言语表达,合格者授予武职,为军队注入新鲜血液。

      宋代是武举制度的发展期,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由于宋朝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长期威胁,对军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武举地位显著提升。宋代武举打破了唐代 “只考武艺” 的局限,增设 “策论” 考试,要求考生通晓兵法、时务,强调 “文武兼备”。考试层级分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与文举体系基本对应,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者授予武状元、武榜眼等称号,极大提升了武举的社会认可度。王安石变法期间,更注重武举与军队建设的结合,试图通过考试选拔实战型将领。

      元代初期曾一度废止武举,因蒙古统治者更依赖世袭军制与部族武力。至元后期虽恢复,但规模较小,制度相对简略,武举影响力远不及唐宋。

      明代是武举制度的成熟期,形成了系统完备的体系。明代武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每三年举行一次,与文举周期一致。考试内容进一步细化:武艺方面包括骑射(射毡球、射布靶)、步射、技击(刀枪剑戟等兵器演练)、力量测试(举石锁、拉硬弓);策论则考察《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军事典籍的理解与应用。明代还规定了严格的报考资格,禁止罪犯、胥吏等群体参与,确保考生身份清白。此外,明代武举录取名额逐渐固定,殿试录取者授予总兵、参将等职,直接进入军队核心领导层,武举成为军事人才晋升的重要渠道。

      清代武举基本沿用明代制度,同时根据时代需求略作调整。清初为稳定政权,重视武举选拔,考试流程更为规范,增设 “弓马娴熟”“默写武经” 等环节,强调对传统军事文化的掌握。但清代武举后期逐渐暴露出局限性:考试内容僵化,仍以弓马骑射、冷兵器技艺为主,与西方热兵器军事变革脱节;选拔标准偏重形式,部分考生专攻考试技巧却缺乏实战能力。鸦片战争后,随着近代军事技术的传入,传统武举已无法适应国防需求,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清政府正式下诏废止武举制度,标志着这一延续千年的选拔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武举制度的历史作用具有双重性。积极方面,它打破了军事人才选拔的世袭垄断,为平民阶层提供了通过武艺与学识进入仕途的机会,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民间尚武风气的发展,武术文化在考试导向下得到普及与传承;为封建王朝输送了一批军事人才,在巩固边防、维护统治中发挥了作用。消极方面,后期武举过于注重形式化考核,与实战需求脱节,难以选拔出适应时代的军事人才;部分考生为求功名专攻考试技巧,忽视实际军事能力,导致武举逐渐沦为 “应试工具”。

      总体而言,中国武举制度是古代军事与科举文化结合的独特产物,它的兴衰与封建王朝的军事需求、社会观念及时代变革紧密相连,为研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军事史与社会史提供了重要视角。

2 武状元卞赓(1868-1911),1892年中武状元。

海州武状元-卞 赓

卞赓(1868-1911),字虞卿,清末海州(今板浦街道中正)人,是海州千古唯一的状元。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既以武艺超群、忠君报国闻名,又以清廉爱民、支持革命留名青史。

光绪十八年(1892),二十四岁的卞赓到京城参加会试(壬辰武科考试),经过马射、步箭、技勇三场考试,最终被光绪皇帝钦点为新科武状元。卞初任御前侍卫,负责守卫紫禁城神武门。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护驾慈禧、光绪西逃有功,升任一品护卫。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外放广东任参将,后广州总兵兼香港守备,统领二十万水师镇守虎门。

海州,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是江苏省连云港市古称。

3  董藻在公元1127年,金榜题名高中武状元

王福星.吉安和抚州的乡亲们,为何都不待见江西出来的武状元董藻?.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0984074449807551&wfr=spider&for=pc

      古代的科举,殿试第一名叫做状元。如果是考中文状元,那就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如果考中武状元,那就不值钱了。比如江西的董藻,就是个不受乡亲们待见的武状元。

      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吉州永丰县云盖乡的举子董德元,殿试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成为金榜题名的榜眼。宋高宗本来想点董德元为状元,由于董德元曾经当过官,依照礼制不能当状元。

       宋高宗没办法,只好钦点王佐为状元,赐董德元“恩与状元同”。董德元虽然是恩榜状元,但是让家乡人欢欣鼓舞。时任永丰县令吴南老,为了庆祝永丰县建县以来第一位状元,在恩江之滨修建了状元楼。

      董藻在公元1127年,金榜题名高中武状元,而且是如假包换的第一名。董德元在公元1148年考中状元,而且是扩招的恩例状元。按道理,永丰县第一位状元,应该是董藻,不是董德元。

      吉州永丰县的云盖乡,在南宋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划归抚州乐安县管辖。董藻和董德元的家乡流坑村,随云盖乡一起,被划到了抚州乐安县。现在的情况是,永丰县和乐安县,都说董德元是本县的状元。

       吉州现在是吉安市,抚州现在是抚州市。董德元和董藻,高中状元的时候是吉安人。他们的故乡,现在归抚州管辖。吉安和抚州的地方志,都说董德元是本州的状元,却不搭理董藻。

永丰县文状元董德元、罗伦、曾棨、刘绎。

4 “武状元” 董 藻

摘自:钱民主编. 流坑 中国古代农村文明的活化石[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8:179-181.

       董藻(?-1127),流坑董氏第七世,为开基祖董合次子董耽一系,也是该系最后的一代人。董藻生活在北宋的后期,徽宗赵佶在蔡京等奸臣的纵使下,纵情于声色、游艺,崇尚神仙道术,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朝廷日益黑暗,政治腐败不堪,人民深受其害,引发了宋江、方腊等农民起义。北宋王朝,对内要镇压各地起义军,对外又要与金、辽等国交涉和作战,以致内外交困,国力日益衰弱。然而,这个时期的流坑却是一个科宦兴盛、文教发达的村子。董耽之兄董桢一系不但人丁日繁,而且科甲联芳,仕途大开,到北宋之末,获取功名者近百人。相比之下,董耽这一系相差甚远,人丁齿寒,科宦发迹者就更少。受浓重科举风气的熏染和家族中显耀的人和事的刺激,聪颖好学的董藻自小便开始对举业发奋努力,在政和五年(1115)应试中举。

      中举后的董藻,满怀报国振家之心,可是在家整整熬了近十个年头,仍前程渺茫。此时北宋已到了极其衰弱的末期,在金国的一再威逼和百般刁难下,宋廷采取委曲求全、妥协投降的政策。尽管如此,也满足不了金国向南扩张的野心。宣和七年(1125)十月,金兵大举南侵,连克多个州、县,徽宗惊恐万状,下令各地勤王,调军人援京师。徽宗不是积极抗金,而是畏缩逃避,遂禅位给太子赵桓(宋钦宗),定1126年为靖康元年。是年,董以举人的身份人国学,朝廷在金兵南侵的严峻形势下,为备急需,“诏天下举习武艺、兵书者”、“将策而用之”,特诏设一科以谋略取士,在国学就读的国学生都参加了考试,考中者有一百余人,董藻名选第一,时称“武状元”。

      宋钦宗即位后,也不积极抗金,而是力主议和,向金国赔银、割地,并罢免了抗金主将李纲。靖康元年秋,金兵又一次大举南侵,年底攻陷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次年初,钦宗、徽宗相继被俘,四月,金兵掳徽钦帝、后妃、宗室及百官三千人北上。汴京被攻陷后,金兵在城中大肆掳掠,士民们纷纷逃难。在南退途中,董藻不幸身亡。流坑董氏族人当得知这一消息后,无不悲痛叹惜。

       董藻刚刚发迹,即死于国难,其经历短暂,谈不上有什么重要作为,但他能在朝试中名选第一,也是流坑董氏家族的殊荣。后来,流坑董氏特制董藻等四人的“灵牌”从祀于状元楼上,以显其家族科宦之隆,激励子孙奋发上进登科入仕。流坑董氏每以家族中出了文武两状元而感自豪。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启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49784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