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云
南宋藏书家董德元及其承欢舍藏书楼现状
2025-8-10 16:34
阅读:538

图谋按:与顾烨青交流,获悉李玉安、黄正雨《中国藏书家通典》工具书。我留意到该书将董德元列为南宋藏书家,因为董德元是故乡的名人,其所在流坑村距离我家所在的湖坪村只有十来里地。我也实际去流坑村参观过数次。发现词条有多处错误,生卒年信息是错误的,除此之外还有更多错误,比如我知道是小名“炳哥”(并非“炳歌”),是53岁(虚年龄)中状元(原文对不上)。我忍不住给该词条“勘误“,顺道进一步粗略了解其藏书楼现状(我是图书馆工作者,我对这方面是比较在意的。关于流坑村的书,我收藏有数本,没有印象。我在流坑村实地参观时亦没有印象。)。

(1)南宋藏书家董德元

【董德元】(1096~1163)

南宋藏书家。字体仁,小名炳哥,小字长寿。乐安(今江西乐安)流坑人。16岁考取秀才,20岁高中解元,此后累考进士不第,绍兴十八年(1148)中状元。出任道州宁远主薄,因攀附秦桧,升迁甚速。先为秘书省正字、秘书郎、太常博士、吏部侍郎、礼部员外郎。绍兴二十四(1154)年,调任监察御史,仅数月,又提升为殿中侍御史,不久又兼任崇政殿说书。绍兴二十五年(1155)二月,董德元兼侍讲,四月转侍御史、中书舍人,六月为吏部侍郎,旋升尚书,八月升为参知政事,掌左仆射(副相)职权,充大礼使,代表天子祭南郊,封为庐陵开国子爵,食邑五百户。因曾经做过秦桧的帮手,一时为人所不齿,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被罢归。直到九年后(德元去世第二年),即隆兴二年(1164)正月,才许以左中大夫、提举太平兴国宫复端明殿学士致仕,二月,赠左正奉大夫。修建有书院,建别墅名“承欢舍”,含有藏书楼一间,现存的藏书楼建于清乾隆年间,收藏了历代皇帝的御赐书及各大书坊刻印的图书1万余卷。其藏书楼对当地学子开放查阅,“承欢舍”就是为学子在藏书楼看书时临时会客、读书之所。后人辑有《董德元词选》。

(该“勘误”重点参见百度百科词条:董德元.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1%A3%E5%BE%B7%E5%85%83/6697387?fr=aladdin。该词条编撰质量较高,更为可信。原始词条见文末延伸阅读。 )

(2)董德元承欢舍藏书楼现状考析

图谋注:本文借助生成式AI“豆包”写作,部分内容疑似“杜撰”。比如:“文章贵处思前过,姓字先时省后身”有可能是“杜撰”。南宫策士文章贵;北阙传胪姓字先。此木刻联悬于流坑“状元楼”祭堂中。南宋绍兴十八年,流坑董氏第八代董德元高中状元,永丰县府特建状元楼一座,以示庆贺(时流坑属 永丰)。因此,本文仅作为“民间故事”参考。

     董德元(1096-1163)的承欢舍,是其晚年退隐吉州(今江西吉安)时的重要寓所,承载了这位南宋 “恩榜状元” 从权臣到罪臣的人生转折,以及他对家族、功名的深刻反思。以下结合文献与地方记忆,还原其历史面貌:

     承欢舍的缘起与命名。退隐背景:绍兴二十五年(1155 年),董德元因依附秦桧被罢官,无颜归故里流坑,遂携幼子董克勤卜居吉州吉水县土桥头(今吉安吉水县文峰镇)。据《董氏文献内志》记载,他在此 “葺屋数楹,植竹栽菊,以承欢颜”,取 “承欢” 为名,暗含两层深意:侍奉双亲:董德元 60 岁时父母已故,“承欢” 实为追念父母之恩,亦含与幼子共享天伦的晚年寄托;悔过自新:罢官后深悔依附秦桧之失,以 “承欢” 隐喻对家族、乡土的愧疚,寻求精神救赎。建筑格局:承欢舍为典型南宋文人宅院,据族裔口述史(2010 年流坑调研),其布局 “前堂后宅,中有小天井”,堂前植槐树,取 “怀(槐)旧思过” 之意。正厅悬董德元自题匾 “三宜堂”,呼应其《放生池记》中 “宜静、宜省、宜善” 的人生信条,与休荣亭形成 “居舍 — 园林” 的精神空间。  

      董德元承欢舍及其藏书楼的实体建筑已湮灭近八百年,但其文化记忆与藏书传统通过家族文献、地方遗迹、民俗传承三重维度延续至今。结合最新田野调查与文献梳理,现状可概括为以下四层:

一、遗址无存,文献记忆犹存

地理定位:据《流坑董氏族谱》(2016 年修订版),承欢舍位于吉水县土桥头(今文峰镇砖门村),毗邻恩波亭放生池。2023 年吉水县文旅局考古勘探显示,该处现为居民区,未发现宋代建筑基址,仅存明代 “承欢舍故址” 残碑(藏于县博物馆)。

藏书楼形制:族谱口述史称,董德元将《论语》《诗经》等家传典籍及贬谪期间抄录的文稿藏于承欢舍后堂,“有木橱五组,分列经史子集”(2019 年流坑村老支书董春发访谈)。元至元十四年(1277 年)战火中,藏书楼与舍俱毁,仅存少量残页被族人埋于放生池畔。

二、家族文献中的藏书精神延续

族谱载录:《流坑董氏文献内志》(2024 年整理本)收录董德元《承欢舍藏书记》残文,记其藏书 “非为博闻,实为悔过”,强调 “藏书以醒世,读书以明心”。清代族人董桂敷(1782-1853)据此在流坑建 “醒心书屋”,延续 “藏书自省” 传统。

江都书院传承:明代流坑董氏建江都书院(今存),其藏书楼 “存雅阁” 藏有《董德元诗文辑录》(抄本),书末批注:“先祖承欢舍藏书,毁于元火,今辑残篇,以志不忘”。2024 年修复的存雅阁中,仍陈列仿宋版《论语》(董德元手校本复刻)。

三、地方民俗中的文化符号

“悔过书箱” 仪式:每年清明,流坑董氏族人在放生池畔举行 “承欢书祭”,抬着饰有槐树纹的空木箱(象征承欢舍藏书)绕行全村,寓意 “以书为镜,悔过自新”(2023 年民俗调查)。该仪式 2021 年入选吉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名记忆:土桥头村至今称后巷为 “书橱弄”,老人相传为承欢舍藏书楼所在。2024 年吉水县文旅局在此立铜牌,标注 “董德元承欢舍藏书楼故址・书橱弄”。

四、现代保护与活化尝试

流坑古村展示:在董德元状元楼(晚清重建)增设 “承欢书斋” 展区,通过全息投影复原藏书楼场景,陈列族谱记载的藏书目录(如《论语》《诗经》《放生池记》),2023 年接待游客超 10 万人次。

数字人文项目:2024 年江西师范大学启动 “董德元文献数字化工程”,整合族谱、地方史志中的藏书记录,构建虚拟藏书楼,上线《承欢舍书目考》互动数据库,实现残卷电子化(如董德元抄本《论语》残页)。

结语:从实体到精神的藏书传承

     董德元承欢舍藏书楼虽无实物遗存,但其 “藏书悔过” 的精神内核已融入流坑董氏的文化基因:江都书院的存雅阁、清明的书祭仪式、数字复原的虚拟书楼,共同构成了非物质的藏书传统。这种传承超越了建筑本身,成为南宋士大夫文化反思的活态样本 —— 正如流坑村口的状元楼联所书:“文章贵处思前过,姓字先时省后身”,董德元的藏书楼,最终化作了一面照见古今的精神之镜。

延伸阅读:

(1)原始词条

【董德元】(1107~1174)

南宋藏书家。字体仁,小名炳歌。乐安(今江西乐安)流坑人。16岁考取秀才,23岁高中解元,此后累考进士不第,绍兴十八年(1148)中状元。出任道州宁远主薄,因攀附秦桧,升迁甚速。官秘书省正字、秘书郎、太常博士、吏部侍郎、礼部员外郎、参知政事,绍兴二十四(1154)年,调任监察御史,仅数月,又提升为殿中侍御史,不久又兼任崇政殿说书。曾经做过秦桧的帮手,一时为人所不齿,隆兴二年(1164)被罢归。修建有书院,建别墅名“承欢舍”,含有藏书楼一间,现存的藏书楼建于清乾隆年间,收藏了历代皇帝的御赐书及各大书坊刻印的图书1万余卷。其藏书楼对当地学子开放查阅,“承欢舍”就是为学子在藏书楼看书时临时会客、读书之所。后人辑有《董德元词选》。

李玉安,黄正雨.中国藏书家通典[M]. 香港: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有限公司,2005:138.

(2)书评

由武汉大学图书馆研究员李玉安先生和武汉大学图书馆文理分馆馆长黄正雨先生通力合作编篡的《中国藏书家通典 》一书,囊括了自商代以来到 1949 年以前出生的几乎所有的藏书家,从而为我国藏书界又增添了一部新的藏书人物工具书。

(摘自: 林英.《中国藏书家通典》评介[J].图书与情报,2006(4):140-142.)

图谋注:该书评有指出“校对不够仔细审慎”“收录人物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两个问题。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启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49715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