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云
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的思考
2025-7-30 22:51
阅读:696

      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对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持续保持关注与思考。自1999年8月入职至今,从事高校图书馆工作26年。

      近期笔者遇到较为尴尬的场合。有人朝我举例,大意为有朋友在高校图书馆工作,因纸本图书借阅大幅下滑,其工作如何轻松与清闲,言外之意,其推论是我也应该是这样。对方的语气,实际是“毋庸置疑”。对于此类情形,我并不陌生。有些东西很难解释清楚。正巧近期读《王维:史上最著名“佛系诗人”,他的人生可以复制》,文中有“有些学者说,李白看不起王维,不屑认识这个人。 个性张扬的人,往往会把内敛平和的人看得一无是处。”(最爱君《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P035),“尘世被过滤掉之后,他把灵魂释放出来。除了无可匹敌的才华,王维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并不讨好。他没有李白的敢爱敢恨,也没有杜甫的忧国忧民,他有自己的小世界,却不敢全身心投入。他收到的羁绊,他做出的选择,提供了一种温润平和的过日子模式。大部分人无法决绝地脱离社会,隐遁起来,也无法再社会中不计底线,混成人精,因此王维的存在,丰富了中国人人生道路选择的可能性。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心灵园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人生会感觉不一样的。”(《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P041)图书馆工作者,尤其是有所成就者,通常属于“内敛平和”者,被“看不起”、被“不屑认识”并不稀奇。此情此景,像王维那样选择“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心灵园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人生会感觉不一样的。”,也是“智者”。“大智如愚”,无妨无碍。

      对于普通读者或者社会公众,对于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感知与认知确实是太难了。我自身的亲身经历,入职初期所在馆为30余人,随后数年并校(并资料室),图书馆人数多的时候超过110人,当前人数只有40人(还包括档案馆)。当前的进人门槛是图书情报专业或计算机专业博士。我进高校工作时是本科学历,或多或少沾了计算机类专业的光(当年招聘了2位,均为计算机类专业)。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事实数据,摘录江苏省高校图书馆“中观”数据。 2023年共计121所图书馆填报正式职工人数,总计3508人。2023年56所本科院校填报馆中,正式职工总人数为2597人,馆平均人数为 46.38 人(2022 年为 48.85 人),中位值为 42.5 人。正式职工人数最多的是南京大学图书馆(113 人),人数最少的是苏州城市学院图书馆(9人)。正式职工人数 TOP20 的填报馆中,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人均服务师生数(人均服务师生数=读者总人数/正式职工人数)最高,为1344.53人。从正式职工数量分布上看,人数100人及以上的图书馆有 3 所,分别是南京大学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50-99人的图书馆有18 所,20-49人的图书馆有24所,20人以下的图书馆有11所。大部分本科院校图书馆的正式职工人数在100人以内。2017-2023年7年,江苏省高校馆正式职工人数逐年下降:41.40、38.86、37.36、36.99、35.11、33.11、28.99。(摘编自:姜晓云 主编.2023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发展报告[M]._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11:133-134. 基于“江苏省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统计与决策服务系统”平台填报数据 )

      各校校情、各馆馆情不同,各自都在摸索适合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当前,不少高校馆仍在进一步“减员增效”,探索服务外包。当前的在编馆员(或者说正式职工),大概率属于“专业馆员”范畴。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图书馆馆员包括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专业馆员的数量应不低于馆员总数的50%。专业馆员一般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层次学历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经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当前,不少高校图书馆办馆经费日益紧缩,资源在外、服务在外,甚至人力资源亦在外。在此情境下。常态化规划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或者说专业馆员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实属不易。我自身的职业生涯中,算是一直在努力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尽管如此,更多地属于身不由己,充其量为差强人意。我知道,今年不少高校馆在招聘专业馆员,种种原因,算得上顺利或满意的并不多,招聘方如此、应聘方亦然。

       新业态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在服务模式、资源类型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对专业馆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现实需求,同时也促使其朝着更专业化、多元化等方向发展。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的职业能力已从传统的“资源管理者”向“知识服务者”“创新协作者”转型,核心能力涵盖技术应用、用户服务、跨学科融合、伦理规范、空间管理、职业发展六大维度。未来,馆员需持续强化数据驱动能力、AI技术应用及跨学科协作,以适应智慧图书馆发展趋势,成为学术生态中的关键赋能者。万变不离其宗,简而言之,高校图书馆的两项职能为教育职能和信息职能,专业馆员职业能力亦应聚焦于此,有的放矢、行稳致远。

延伸阅读:新业态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的现实需求与发展趋势

(注:借助生成式AI "文心 4.5 Turbo"撰写。)

      新业态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在服务模式、资源类型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对专业馆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现实需求,同时也促使其朝着更专业化、多元化等方向发展。

一、现实需求:技术赋能与服务转型的双重挑战

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能力

数字资源管理:随着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专业馆员需掌握数字资源的采集、整理、保存及有效利用技能。例如,山东大学图书馆引入的AI馆员“山小图”能够提供个性化推荐和智能咨询服务,这要求馆员具备与AI技术协同工作的能力。

数据分析与挖掘: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举办的数据馆员培训强调,数据馆员需掌握数据治理、学术成果管理、数智化转型等能力,以支持科研决策和资源优化配置。

智能工具应用:馆员需熟悉图书馆管理系统(如ILS)、电子资源数据库及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并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优化读者服务体验。

用户服务与创新能力

个性化服务:用户需求日益多样化,馆员需从传统资源管理者转变为知识服务者,提供精准化服务。例如,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通过“你选书我买单”活动,让读者参与资源建设,体现用户中心理念。

创新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通过举办信息素养讲座、AI赋能科研系列活动,提升师生AI信息素养能力。馆员需设计并实施基于AI的科研支持服务,如智能文献检索、科研选题辅助等。

跨学科协作:新业态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涉及多学科领域,馆员需具备跨学科知识背景,如结合图书馆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以支持复杂科研需求。

跨学科与终身学习能力

多学科知识融合:中新友好图书馆的AI馆员创新实践表明,馆员需具备图书馆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知识,以应对技术融合带来的挑战。

持续教育需求: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馆员具备终身学习能力,通过参加专业培训、研讨会等,持续更新知识和技能,适应新业态环境的变化。

二、发展趋势:智能化、用户导向与职业发展的融合

技术融合与智能化发展

AI深度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将进一步融入图书馆服务,如智能咨询、个性化推荐、自动化资源管理等。馆员需掌握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与AI工具协同工作,提升服务效率。

数据驱动决策:通过数据分析与挖掘,图书馆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用户行为预测等,馆员需具备数据治理能力,推动图书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沉浸式服务体验: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将应用于图书馆,如创建虚拟书海、历史场景重现等,为读者提供沉浸式阅读体验,馆员需掌握相关技术应用。

用户导向与个性化服务

精准化服务:基于用户行为分析,图书馆将提供个性化推荐、定制化科研支持等服务。馆员需深入了解用户需求,设计并实施符合用户需求的服务模式。

社区参与与文化推广:图书馆将加强与周边学校、社区的合作,开展阅读推广、信息素养教育等活动,馆员需具备社区服务与文化传播能力。

开放与共享:通过开放API接口、数据共享等方式,图书馆将支持学术研究与创新项目,成为知识创新的孵化器,馆员需具备开放合作与资源整合能力。

终身学习与职业发展

持续教育体系:高校图书馆将构建完善的馆员培训体系,提供数字化技能、AI应用、数据治理等课程,支持馆员终身学习。

职业路径多元化:馆员职业发展方向将更加多元,包括数据馆员、AI训练师、用户体验设计师等新兴角色,要求馆员具备跨领域能力和创新思维。

伦理与规范意识: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馆员需关注科研伦理、数据隐私等问题,确保技术应用的合规性与社会责任。

三、结论

      新业态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需具备数字化技术能力、用户服务创新能力、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以适应智能化、用户导向的发展趋势。未来,馆员角色将进一步从“资源管理者”向“知识服务者”“创新协作者”转变,通过技术赋能、用户中心理念及持续教育,推动图书馆成为知识创新、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的重要枢纽。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启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49587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