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云
公祠图书馆化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成效
2025-7-30 11:31
阅读:494

图谋按2006年9月,我写过一篇博文《公祠图书馆化的构想》(参见延伸阅读)。20年间,该构想在部分有条件的农村已成现实,并取得一定成效。在我的故乡,规模最大的国宝公祠,已成一所专题博物馆,较为遗憾的是,公祠元素所剩无几。据悉,我舅舅所在的罗田村最大的公祠具备老年活动中心功能,很受村民欢迎,利用率很高。公祠图书馆化在今天,尚有较大的可为空间。特此借助生成式AI“豆包”撰写“公祠图书馆化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成效”,期待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相关实践与探索。

    “公祠图书馆化” 是指将传统宗族公祠(或祠堂)这一承载地方历史、宗族文化的建筑空间,通过功能改造与资源整合,赋予其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属性,使其成为兼具文化传承、公共阅读、社区互动等多重功能的基层文化空间。这一模式在近年来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实践中逐渐兴起,其理论意义与实践成效可从以下维度解析:

一、理论意义: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治理创新

1. 推动文化遗产的 “活态传承”,丰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

       传统公祠是地方历史记忆、宗族伦理、建筑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其原有功能(祭祀、宗族议事等)在现代社会逐渐弱化,部分公祠面临闲置或荒废风险。将其 “图书馆化” 突破了 “静态保护” 的传统思路,通过注入公共阅读、文化展示等现代功能,使公祠从 “宗族私有空间” 转变为 “社区共享空间”,实现了文化遗产从 “保护” 到 “活化” 的理论突破 —— 既延续了公祠的文化符号价值,又让其成为当代文化生活的参与者,验证了 “活态传承” 在基层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可行性。

2.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 “在地化供给” 理论

      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诉求之一是 “普惠性” 与 “在地性”,但传统公共图书馆建设常面临 “标准化覆盖易、精准化服务难” 的问题(如农村地区图书馆覆盖率低、馆藏资源与地方需求脱节)。公祠图书馆化依托公祠在基层社区的天然 “在地性”(多位于村落或乡镇核心区,贴近居民生活),将公共阅读服务嵌入居民熟悉的文化空间中,同时馆藏资源可侧重地方文献(族谱、方志、民俗资料等),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 “从标准化供给” 到 “在地化适配” 的理论创新,丰富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供给模式。

3. 构建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 的融合理论框架

      公祠作为宗族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以血缘、地缘为核心的传统社会纽带;图书馆作为现代文明的载体,代表着开放、共享的公共精神。二者的结合打破了 “传统与现代对立” 的认知,形成了 “传统空间承载现代功能,现代服务激活传统价值” 的融合范式。这一模式为理解 “文化转型期的基层文化认同构建” 提供了新视角 —— 通过公祠的熟悉感降低居民对 “现代文化服务” 的疏离感,同时通过图书馆的公共属性弱化公祠的 “宗族排他性”,推动传统宗族文化向更包容的社区文化转化,为文化认同理论提供了基层实践的样本。

4. 拓展基层文化治理的 “多元协同” 理论

      公祠的产权通常归宗族集体所有,其改造与运营涉及宗族理事会、地方政府、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公祠图书馆化的过程中,往往形成 “政府主导规划 + 宗族提供场地 + 居民参与运营” 的协同模式,突破了传统公共文化设施 “政府单一供给” 的局限,验证了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在基层文化服务中的有效性。这一实践丰富了文化治理理论中 “基层自治与公共服务结合” 的路径,为破解 “政府资源有限、基层需求多元” 的矛盾提供了新思路。

二、实践成效:从空间激活到社区赋能

1. 盘活闲置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率

      在广大农村或乡镇地区,公祠多位于居民聚居区,地理位置便利但利用率低。通过图书馆化改造,这些空间被转化为基层阅读点,弥补了传统公共图书馆 “城乡分布不均” 的短板。例如,广东梅州、福建龙岩等地的实践显示,公祠图书馆化后,基层公共阅读服务的 “可达性” 显著提升 —— 村民步行 10-15 分钟即可到达阅读点,较此前 “乡镇图书馆覆盖半径不足” 的问题有明显改善,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 “买书难、看书难” 的困境。

2. 强化地方文化认同,推动在地知识传承

      公祠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往往以 “地方化” 为特色:除普通图书外,还收录族谱、村史、地方传说、民俗资料等 “小众文献”,并通过专题展览、口述史记录等活动活化这些资源。例如,江西赣州某村的公祠图书馆整理了本村 12 部族谱并数字化,举办 “宗族故事分享会”“村落历史讲堂”,年均参与居民超千人次,不仅让年轻一代重新认识本土历史,也为地方文化研究保留了珍贵素材,实现了 “从文献保存到文化认同” 的转化。

3. 丰富社区互动场景,助力基层治理

      公祠本身是社区的 “文化地标”,图书馆化后进一步成为社区活动的 “枢纽”。除阅读服务外,许多公祠图书馆还承担了读书会、儿童研学、老年茶话会等功能,甚至成为村民议事、矛盾调解的辅助空间。例如,浙江温州某社区的公祠图书馆通过每月举办 “邻里读书会”,推动了社区居民(尤其是不同宗族、年龄段群体)的互动频率提升,间接降低了基层矛盾发生率,体现了 “文化空间赋能社区治理” 的实践价值。

4. 降低公共文化服务成本,形成可持续运营模式

      相较于新建公共图书馆,公祠图书馆化可节省土地、建筑等基础成本,且宗族力量的参与(如志愿者管理、部分维护费用承担)能降低运营压力。例如,广东清远的案例显示,公祠图书馆的改造成本仅为新建同等规模图书馆的 1/3,且宗族理事会主动承担日常保洁、图书整理等工作,政府仅需投入图书更新与专业指导费用,形成了 “低成本、高效率” 的可持续模式,为财政有限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三、总结

    “公祠图书馆化” 既是传统空间现代转型的实践探索,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下沉的创新路径。在理论上,它丰富了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公共服务在地化供给、基层文化协同治理等领域的内涵;在实践中,它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强化文化认同、激活社区互动,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 “普惠性” 与 “可持续性” 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展现了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价值。

延伸阅读:

图谋.公祠图书馆化的构想.http://libseeker.bokee.com/13015863.html

2006-09-18 16:58

       今年暑假回老家参观了许多公祠,有感而发。近年,家谱修造如火如荼,一部家谱中,从这个家族的兴起、繁衍、分派、迁徙,到家族的历代英贤、家规家训、祠堂宗庙、诗文著作,纵横几百年,上下数千人,内容丰富,包罗甚多,充分反映了各方面的关系,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因此不少公祠修缮的力度越来越大,甚至有在旧址重建的,乃至近年新建的。在我的心中有一个构想,就是公祠图书馆化,建设乡村图书馆。公祠图书馆化,馆舍、人力、物力、财力、管理、运营模式等等诸方面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然而,事在人为。

……

      家乡文化设施越来越少了。小时候乡里有专门的新华书店,还有人专门摆地摊租书(连环画,小说,农业科普图书等),若干年前就销声匿迹了。我在想,如果国宝公祠改造成图书馆多好,可以兼具民俗博物馆或者老年活动中心等功能。有条件的公祠可以改造成图书馆(或图书室),一方面保存文化遗产,继承文化传统;一方面传播知识,播散文明。公祠改造成的图书馆,如家谱可以专门集中保管,配备复印本(影印本),如有需要可以提供阅览,复印。在普及科技知识同时,可以设专门的地方文献,特色文献库,可以搞民俗展览。管理员可以聘请离退休人员和自愿者。资金来源,一是捐助,二是地方财政及文化部门的支持。如此革新,公祠可以得到更好的看护,可以发挥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功能。

      全国农村目前尚存多少公祠,具体数字,我无从知晓,但这肯定是一个客观存在。公祠图书馆化,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可以有新的作为,希望有关方面给予足够关注,让有条件的农村先行动起来!

(见:《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2006年9月5日B10版,图林漫步专版)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启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49579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